被人为拔高的李白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o0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读诗怡情的话,我首先让孩子选择读李白的诗,因为李白的诗可以让人不畏惧人生的困难,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点亮了每个人的心灵,让无论前路困顿还是天资迟缓的人都能遥想明天的希望,活着就有一份自信。李白的诗好,他被后世冠以“诗仙”的大名,是当之无愧的。但对李白平生遭遇的评价,有很多人为拔高和误读的因素。这种拔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李白是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吗?
  唐代沿袭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但出身低微的人也能进入官场。但是,李白却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教科书一直宣传的是李白性格傲岸,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果真是这样吗?错!李白不是不屑,而是没有报考资格。
  李白,字太白。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得知,他大约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他是陇西成纪人,五岁的时候跟着家庭一起迁居到了蜀中的绵州昌隆,即今天四川的江油。根据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得知,他的父亲名客,大约是个富商。从哪里可以判断他是个富商呢?李白曾经在诗文中夸耀他家的财富,自称初出蜀中漫游扬州的时候,一年散金30万,可以看出他家里有钱,而且他本人轻财好施,出手非常阔绰。因为家里有钱,就有条件读书,因为古代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读书的。他从小就观诸子百家之书,涉猎非常广泛。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又说“十五观奇书”(《赠张丞相镐》)。
  按理,李白考试应不成问题。但是,唐代明文规定,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通过政审。考查官主要会查你两点:一个是你的郡县乡里名籍,一个是祖上官名。也就是说,要查你家里是哪里的,住在哪里,父母都是干什么的。如果是官员的话,会得到优先的通道。唐代的行政法典《唐六典》明确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就是说商人之子和罪犯之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再就是妓女的后代也不可以参加考试,即使是卖艺不卖身的妓女,她们的后代也是不可以参加科舉的。
  李白不能报考科举,但是他一直想做官,那么如何进入仕途呢?唐代做官的路很多,还可以通过别人推荐和做道士进入官场。唐代皇帝也希望长生不老,特别推崇道教,对其他教派也兼收并蓄。所以,李白几岁就被送到山中学道,他20多岁出蜀远游,就是为了宣传自己,为进入仕途作准备。
  2.李白是怀才不遇吗?
  从读书起,我就被人直接或间接告知李白一生怀才不遇。李白在四十来岁的时候,受到道士吴筠的推荐,同时也得到了太平公主的帮助,得以进入宫廷。李白接到唐玄宗宣入宫的诏书时,得意忘形地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进宫后,做供奉翰林,虽是个虚职,但每天跟在皇帝身边,为皇帝写歌功颂德的材料。能够天天和皇帝在一起,只要讨得皇帝开心,其他都不是问题。这样的大好机会不是人人能得到的。他不仅进了宫,而且直接接触皇帝,又怎么能说他不遇呢?
  李白不是怀才不遇,而是他遇到了,但没有政治才华,缺乏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缺乏政治人的手段,在得到玄宗重视的时候更不会韬光养晦,所以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他看不起高力士,高力士自然也看不惯他。
  3.李白是不屑取悦当权者吗?
  后人总爱说李白性格傲岸,不屑取悦统治者。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古代的文人,清高的不少,但清高不是他们单一的本色。其实人的性格是多重的,文人会赞美(消极说就是拍马)的很多,而且比一般人拍得响拍得巧妙拍得有艺术。
  李白在宫廷写了很多赞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诗。《清平调(三首)》就是明证。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任供奉翰林的时候写的。有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就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这三首诗中,他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就是人,人就是花,把杨贵妃人面牡丹相辉映这样的美景和她蒙受唐玄宗的恩泽一起表现出来了。
  天上的云彩多美,你看第一首,他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杨贵妃的衣服美得像天上的云彩一样,看到牡丹花就想到杨贵妃的美丽容颜。下面接着说,如果不是在仙境是遇不到这样的美女的,也就是夸杨贵妃的美只有神仙妃子才有,人间不可能有。把杨贵妃捧得非常高。
  第二首,用楚王与巫山女神欢会的典故,来衬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连楚王与神女在他们面前都要逊色。后面两句以赵飞燕作比,说赵飞燕的美是打扮出来的,唯有杨贵妃是最美的。
  李白这三首诗把主人公夸得非常美。不过也有故事说他拍马屁拍到马腿上。杨贵妃本来很喜欢这三首诗,但是李白得罪了高力士,高力士就对杨贵妃说:“娘娘,李白拿赵飞燕来比你,他分明是说你太肥胖了。而且赵飞燕是被皇上赐死的,这是在诅咒娘娘。”民间有环肥燕瘦之说。而且赵飞燕是被皇上赐上吊而死的。杨贵妃一听,气得咬牙切齿,自然在玄宗面前进谗言。当然这是民间野史。但是不管怎么说,李白一语成谶,他把杨贵妃与赵飞燕比,杨贵妃最后真的就被赐上吊而死。
  从以上三首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后人一直说李白不会拍马屁,不愿讨好权贵,这个说法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李白写诗赞美帝王赞美妃子赞美王公大臣是蛮有一套的,他赞美永王的诗也写得非常好。李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也有俗的一面。他的性格也是有缺陷的,他不像那些官宦之家的孩子,长期受到正统的教育,行事规矩内敛。李白从漠北走来,从马背上的民族生活区走过来,而且他从小学剑侠,豪气多于理趣,任性大于规矩。
  为何后世要故意这么拔高李白,过分美化李白呢?难道不拔高他,他就不光芒万丈?估计是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把一个好端端的诗仙打扮成一个政治斗士,也许能满足某些人的某种心理。
  还原李白的真实人生,并不会矮化他的高大形象。李白的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滋润,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启迪。李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他不需要一顶官帽来衬托他的威仪。一顶诗仙的桂冠,足以让他永放光芒。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清明假期,相伴一场淋漓的春雨,我从于都回到了婺源老家。  趁着清明假期这段空闲时光,我特意去了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为见一面墙,一面令我,令驻足在它面前的人们悉数热泪盈眶的英名墙。  伫立河畔,河水起伏光点闪烁,映着落日余晖,像是一颗颗耀眼的红星。  “老德,你今年带子孙们去祭扫那座墓吗?”  “肯定要啦!你忘了啊?今年是第一百年啊,百年了啊!”  “这怎么能忘?当年要是没有他们,又怎会有我们今天的
期刊
每次从寄宿制学校返家,我最期待的,便是暖黄而又温馨的灯光下的父亲的餐桌。  父亲已年近五十,被阳光赠予了健康肤色的脸上早已被刻下了皱纹,原本精神无比的黑发也被染上了白雪。那张国字脸是他最大的骄傲,他经常把我或母亲叫去镜子前,自我陶醉般地自夸道:“看看这脸型,一身正气,一看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次数多到我和母亲都已见怪不怪。  父亲最讨厌别人说他已经五十了,好像只要不承认这个年龄,父亲就有无限的精力
期刊
悠悠百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再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过波澜壮阔的百年征途。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跨越。  在祖父眼中,中国共产党是“战斗者”。自打成立之日起,为了拯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一直冲锋在前,紧密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工农大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伟大的新中
期刊
一星火光,就是你的生命,  一盏明灯,就是你的追求。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  你点燃了心爱的书本,  也点燃了生命的火光。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  是你用生命点亮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一  上面这首短诗,讴歌的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那是解放战争中一次重大的歼灭战,战斗打响前,他在翻阅一本破书,书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灯下一个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读书。他为这幅插
期刊
读罢“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中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犹如高尔基读完福楼拜的短篇小说《一颗纯朴的心》,被小说那力透纸背的艺术“迷住了”,像是“聋了、瞎了”似的,机械地对着光亮寻找文字背后神奇的魔法那样,我也为莫泊桑对复杂人性深入的解剖,对人物性格的准确刻画、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所折服;进而深思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何以支撑其佳作呈现出的真谛。笔者对此有如下体会
期刊
多年以后,当张功浩站在承包地的山头上,吹着山间凉爽的清风,听着林中的鸟叫声时,他会记起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中午。那时张功浩八岁,已经开始学种地了。但是不管家里怎样辛勤劳动,过年都没有像样的饭菜,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那天中午,毒辣辣的阳光像鞭子一样抽在张功浩的背上,他拿着锄头,正考虑去避暑。  这时密林里突然传来了动静。张功浩警觉起来,山间飞过一只杜鹃,树林里钻出了一支军队。这是一支奇特的队伍,有些人拿
期刊
天地间风起云涌,他早就预料到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灾难。于是他牢牢地握紧了手中的风筝线。  阴云密布的天空俨然是一副“山雨欲来”的模样,四周都被映得黑沉沉的,仿佛一座巨大的监狱,密不透风地笼罩在人们头顶。他抬头望着,深深地咽了一口唾沫,可那发白的手指更用力了。  此时,天空中随风飘荡着无数只风筝,那种无处停留的萧瑟仿佛也预写了他的结局。但他倔强到近乎执拗的力气和信念又似乎是在告诉世人他从不惧怕,他会成
期刊
“宠辱不惊”这个典故出自《新唐书·卢承庆传》:“(唐高宗时)承庆尝考内外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唐朝时,对各级官员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考核制度,称为考课,也叫磨勘。考课由吏部考功司主持,根据考课等级进行奖惩,事关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
期刊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是主动不见,还是父子隔阂?需结合背景资料)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明是追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祖母为何而死?原是被父亲气死)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为何交卸?原来是咎由自取)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触发、呼应心中的荒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朱自清此时会作何
期刊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住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马可瓦多则朝着上空一跳一跳地喘气,如同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