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好像是一个永不衰竭的母题。通常表现为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决定论之间的永恒冲突,但表现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思想,命运的决定论是通过主人公本人的行为而实现的,即人的自为存在自由意志与自在存在决定论之间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以下简称《俄》)里当拉伊俄斯、伊俄卡斯忒和俄狄浦斯在知道神谕后,想要逃避这灾难式的结果,因此均做出了自己的抗争,然而所做的一切好似被一股力量牵引着一步步走向了他们回避的结果。那么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那么是由于人物的善恶吗?虽然这也是希腊悲剧与近代悲剧的一个根本区别:在希腊悲剧中没有善与恶的明确区分和截然对立,在那里这两种力量尚未分裂为外在性的对立,而是以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希腊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恶的力量从外部对善的力量进行压制,而在于某种从根本上超越了善恶的决定论(即命运)。就此而论,希腊悲剧是一種更深刻意义上的悲剧,它不是把悲剧看作人的自由意志(恶)的结果、看作某种人为的插曲或某种超出常规的意外,而是把它理解为生活或生存的一般规律和某种终极性的宿命、理解为人的自为存在(自由意志)与自在存在(命运)之间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永恒冲突。因此希腊人对待悲剧就不是以一种悲悲切切的惨楚之情,而是以一颗轻松泰然的平常之心。当然,希腊人对悲剧的这种理解仍处于直观的阶段,尚未达到反思的高度,因此命运在希腊悲剧中还仅仅只是一个朦胧的意象。
这种通过自由意志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这种由当事者或剧中主人公本人用自己的手来为自己掘墓——而且是以自由的方式——的结局,就是希腊悲剧的最富有魅力的特点;而这种被自由所遮蔽着的不可逃遁性本身,就是命运。我认为如何理解命运就成了阐释《俄》意义原型的关键。人们都认为俄狄浦斯是无辜的,因为还在他出生之前,杀父娶母的悲剧就已经安排好。就算他提前预知,做出了种种努力想要逃避命运的怪圈,却依旧不可抗拒地陷入其中。是不是因为他没有选择的机会,就不需要为这个悲剧负责?是不是应该说俄狄浦斯不是凶手,而是悲剧的受害者。那么,谁该为这出悲剧承担责任?我想答案是命运。当然也包括阿波罗或神灵。在剧中,命运与阿波罗、神是同等概念。从剧中,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以及遇事后求问预言的虔诚可以看出,他们把那种自己无法控制又难以解释的力量归属于神灵。在古希腊中,这是很常见的——命运以神灵意志的面目出现,既神秘又强大。它体现人与自然的矛盾,比如剧中忒拜城的瘟疫;或是人与社会矛盾的象征,比如社会动荡等。
这种关于命运的朦胧意象是早期希腊思想中最深刻的东西,同时也是真正具有宗教色彩的东西。罗素指出:“在荷马诗歌中所能发现与真正宗教情感有关的,并不是奥林匹克的神祗们,而是连宙斯也要服从的‘运命’‘必然’与‘定数‘这些冥冥的存在。”《俄》中,当被瘟疫笼罩着的忒拜城人民尚未拨开遮蔽着命运的迷雾时,当心急如焚的俄狄浦斯四处搜寻着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即他本人时,合唱队道出了命运的不可逃避的可怕威力:
“那颁发神示的得尔福石穴所说的,用血腥的手作出那最可恶的事的人是谁呀?现在已是他迈着比风也似的骏马还要快的脚步逃跑的时候了;因为宙斯的儿子已带着电火向他扑去,追得上一切人的可怕的报仇神也在追赶着他。
那神示刚从帕耳那索斯山上响亮的发出来,叫我们四处寻找那没有被发现的罪人。他像公牛一样凶猛,在荒林中、石穴里流浪,凄凄惨惨的独自前进,想避开大地中央发出的神示,那神示永远灵验,永远在他头上盘旋。”
我认为,与感性意义上的神谕相比,命运的另一层含义则要更加诡异、神奇得多,这就是连诸神也难以抗拒的命运,即潜藏在神谕背后的命运。希腊悲剧通常只是将注意力放在英雄们的命运上,这种命运说到底是由神的诅咒或神谕决定的,质言之,在希腊悲剧中,神的自由意志构成了潜藏在英雄的自由意志背后的不可逆转的必然性。至于更深层次上的命运,即潜藏在神的自由意志背后的必然性,连希腊悲剧也无力拨开它那扑朔迷离的神秘雾霭。然而在《俄》里,命运似乎还有更多的意味。阿波罗再三以神喻的方式警示杀父娶母的悲剧,给人一种印象,好像他是悲剧的制造者。但仔细推敲,阿波罗并没有为灾难的发生与发展做过任何事情。阿波罗的神喻充其量只是一种预言。预言既不是事件发生的缘由,也不是悲剧产生的动机。事实上,老国王拉伊俄斯拐带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导致其离家自杀,珀罗普斯祈求宙斯给拉伊俄斯带去诅咒,这才是拉伊俄斯一家人悲剧的根源。杀父娶母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太阳神的预言,预言发生的原因是珀罗普斯的诅咒,诅咒发生的原因是拉伊俄斯的拐带,命运的确不可破,因为这是人类自己种下的因。这场可怕的毁灭也是在俄狄浦斯自以为理性的举止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俄狄浦斯不明真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将导致可怕的毁灭,这不能证明他是无辜的。至于俄狄浦斯的高尚勇敢,为拯救城邦,无私无畏地追究事情的真相,这与灾难之因也是两码事。而剧终时,俄狄浦斯甘愿接受惩罚,表明他对自己承担责任是认同的。假如把悲剧的原因定格在俄狄浦斯身上,命运就意味着人这个物种是有限的,它代表了人性的缺损。现代有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可不可以说命运本身就与人有关联,它支配着人的行为,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它就是人性缺损的外化抽象形式。
作者简介:黄昭颖(1997-),女,汉,浙江永康,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那么是由于人物的善恶吗?虽然这也是希腊悲剧与近代悲剧的一个根本区别:在希腊悲剧中没有善与恶的明确区分和截然对立,在那里这两种力量尚未分裂为外在性的对立,而是以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希腊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恶的力量从外部对善的力量进行压制,而在于某种从根本上超越了善恶的决定论(即命运)。就此而论,希腊悲剧是一種更深刻意义上的悲剧,它不是把悲剧看作人的自由意志(恶)的结果、看作某种人为的插曲或某种超出常规的意外,而是把它理解为生活或生存的一般规律和某种终极性的宿命、理解为人的自为存在(自由意志)与自在存在(命运)之间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永恒冲突。因此希腊人对待悲剧就不是以一种悲悲切切的惨楚之情,而是以一颗轻松泰然的平常之心。当然,希腊人对悲剧的这种理解仍处于直观的阶段,尚未达到反思的高度,因此命运在希腊悲剧中还仅仅只是一个朦胧的意象。
这种通过自由意志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这种由当事者或剧中主人公本人用自己的手来为自己掘墓——而且是以自由的方式——的结局,就是希腊悲剧的最富有魅力的特点;而这种被自由所遮蔽着的不可逃遁性本身,就是命运。我认为如何理解命运就成了阐释《俄》意义原型的关键。人们都认为俄狄浦斯是无辜的,因为还在他出生之前,杀父娶母的悲剧就已经安排好。就算他提前预知,做出了种种努力想要逃避命运的怪圈,却依旧不可抗拒地陷入其中。是不是因为他没有选择的机会,就不需要为这个悲剧负责?是不是应该说俄狄浦斯不是凶手,而是悲剧的受害者。那么,谁该为这出悲剧承担责任?我想答案是命运。当然也包括阿波罗或神灵。在剧中,命运与阿波罗、神是同等概念。从剧中,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以及遇事后求问预言的虔诚可以看出,他们把那种自己无法控制又难以解释的力量归属于神灵。在古希腊中,这是很常见的——命运以神灵意志的面目出现,既神秘又强大。它体现人与自然的矛盾,比如剧中忒拜城的瘟疫;或是人与社会矛盾的象征,比如社会动荡等。
这种关于命运的朦胧意象是早期希腊思想中最深刻的东西,同时也是真正具有宗教色彩的东西。罗素指出:“在荷马诗歌中所能发现与真正宗教情感有关的,并不是奥林匹克的神祗们,而是连宙斯也要服从的‘运命’‘必然’与‘定数‘这些冥冥的存在。”《俄》中,当被瘟疫笼罩着的忒拜城人民尚未拨开遮蔽着命运的迷雾时,当心急如焚的俄狄浦斯四处搜寻着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即他本人时,合唱队道出了命运的不可逃避的可怕威力:
“那颁发神示的得尔福石穴所说的,用血腥的手作出那最可恶的事的人是谁呀?现在已是他迈着比风也似的骏马还要快的脚步逃跑的时候了;因为宙斯的儿子已带着电火向他扑去,追得上一切人的可怕的报仇神也在追赶着他。
那神示刚从帕耳那索斯山上响亮的发出来,叫我们四处寻找那没有被发现的罪人。他像公牛一样凶猛,在荒林中、石穴里流浪,凄凄惨惨的独自前进,想避开大地中央发出的神示,那神示永远灵验,永远在他头上盘旋。”
我认为,与感性意义上的神谕相比,命运的另一层含义则要更加诡异、神奇得多,这就是连诸神也难以抗拒的命运,即潜藏在神谕背后的命运。希腊悲剧通常只是将注意力放在英雄们的命运上,这种命运说到底是由神的诅咒或神谕决定的,质言之,在希腊悲剧中,神的自由意志构成了潜藏在英雄的自由意志背后的不可逆转的必然性。至于更深层次上的命运,即潜藏在神的自由意志背后的必然性,连希腊悲剧也无力拨开它那扑朔迷离的神秘雾霭。然而在《俄》里,命运似乎还有更多的意味。阿波罗再三以神喻的方式警示杀父娶母的悲剧,给人一种印象,好像他是悲剧的制造者。但仔细推敲,阿波罗并没有为灾难的发生与发展做过任何事情。阿波罗的神喻充其量只是一种预言。预言既不是事件发生的缘由,也不是悲剧产生的动机。事实上,老国王拉伊俄斯拐带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导致其离家自杀,珀罗普斯祈求宙斯给拉伊俄斯带去诅咒,这才是拉伊俄斯一家人悲剧的根源。杀父娶母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太阳神的预言,预言发生的原因是珀罗普斯的诅咒,诅咒发生的原因是拉伊俄斯的拐带,命运的确不可破,因为这是人类自己种下的因。这场可怕的毁灭也是在俄狄浦斯自以为理性的举止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俄狄浦斯不明真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将导致可怕的毁灭,这不能证明他是无辜的。至于俄狄浦斯的高尚勇敢,为拯救城邦,无私无畏地追究事情的真相,这与灾难之因也是两码事。而剧终时,俄狄浦斯甘愿接受惩罚,表明他对自己承担责任是认同的。假如把悲剧的原因定格在俄狄浦斯身上,命运就意味着人这个物种是有限的,它代表了人性的缺损。现代有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可不可以说命运本身就与人有关联,它支配着人的行为,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它就是人性缺损的外化抽象形式。
作者简介:黄昭颖(1997-),女,汉,浙江永康,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