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纸与书”图案元素在版画作品呈现的意义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虽然只是一个元素,也有它的“生存”之道。研究者指出“任何一个朴素的可视的东西在自然的天光里,都能有描绘价值,成为描绘的对象,因为一个画家的眼睛知道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它”。大多数版画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都是一种信息思想的传播。“纸与书”图案元素也一样,它是否可以解读和作者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成反比例,如果信息数量越多,艺术家独自创作作品的元素量就少,即越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关 键 词: 元素;视觉;浮现
  一、当代“纸与书”图案元素视觉美特点
  论文中的“纸与书”图案元素是指,版画中带有“纸”“书”图案的作品,都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纸与书图案元素”衍生于“元素”这一个词,就是对“元素”这一词在绘画艺术方面进行全面的拓展。
  中国版画经过历史的变迁,逐渐发展成熟。从黑白木刻走向形式多样、版种增多、风格多变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版画中“纸与书”图案元素也跟随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本文交叉运用美学、美术史学、文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诠释当代中国版画中“纸与书”图案元素的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
  大多数艺术家和美学家把美划分为三种:社会生活的美、自然环境和谐的美、艺术表现形式统一的美。然而在这里,笔者认为应该还有第四种美,由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功能美”,它始终朝着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前进,完成由功能美到艺术美的内外转化,让人们对技术生产产生依赖,甚至痴迷,对所产生的美感也渐渐模糊。比如苏格拉底所说:“艺术作品能表现美的灵魂,描绘心灵中那最扣人心弦、最令人喜悦、最为人所憧憬的最可爱的性格”。“功能美”可以是对功能的美化,也可以是对美附以功能性;笔者为什么一直提出“功能”,主要是笔者研究的“纸与书”图案元素,它们本身就属于一直伴随我们几千年的同时具有“功能”和“美”的两种生活必备品,虽然在写文章的时候发现相关文字文献不充足,是因为其功能的原因,其美被功能掩盖了吗?还是人们已经把美附加到这种功能中?首先“纸”众所周知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因为人们技术上的原因,它被发明并且延续下来,在生活中它一直被附加了“美”这个词。一张书写用纸,就已经具有如此美的讲究。虽然在这里看来它的美已经被功能掩盖,但是人们却把美附加到了这种纸上。
  有学者认为“功能美”的“审美”是在实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功能转化”的引导下,朝着由实用性、浅俗性向综合性审美功能转化。那么由此可以推断“纸与书”图案元素视觉美特点。首先是艺术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把存在于心灵中的形式加于质料的结果”。实用性的美运用到艺术作品中,就是把浅俗的美,升华为纯艺术的抽象的美。那些形式美的因素,也少不了观众们的认可。艺术的形式也是一种美,欣赏者欣赏一幅作品时,有追求画面形式美感的,有追求作品艺术美感的。然而他们对形式美的要求也不一样,不光是欣赏者,艺术家也一样追求各有不同。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形成某种定位,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由艺术家的灵魂或思想提供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就是通过命意、构思、布局,按照艺术家的思想改变物质材料的原有秩序或形式,使之符合他心目中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其次,由于使用功能的普遍性,掩盖了其工艺技术的美,艺术家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成为一种“技术之美”。就像发现“工业之美”一样,这也是一种“手工业之美”。当这些“功能之美”演变为综合的美,将技术功能统一于艺术创作者的个人感性认识的形式中,展现给观赏者的就是满足内容、色彩、图案、材质、装饰等于一体的审美作品[1]。
  二、“纸与书”图案元素作为绘画元素的浮现
  从一句语言的拆分中,可以分出主语、谓语、賓语。那么短句是不是一句语言呢?因为它的语法分析不出主谓宾这样的语法要素。这样来打比方就比较容易,分析“纸与书”图案元素作为绘画元素的浮现。前面有谈到画面中的信息量的大小问题,一幅作品,有的画面中信息量大,就画面中的元素符号数量相对较多,如邬继德《悠悠岁月》1994十二版展作品中的元素相对比较丰富,其中“纸”图案以碎片的形式出现画面的最前面,也是画面中唯一的纯白色区域。在画面中虽然体积上不是最大的,但是位置和色彩是最鲜明的,也是作者的主题思想的呈现,还能读出画面中呈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表达。
  信息量相对较为小的作品,比如谢芳作品《镜子系列》画面中坏掉的镜子和一个拿着镜子的人,旁边有一只纸飞机,“纸”图案元素是画面中的三大元素之一,但是由于信息量相对较少,所以画面给人想象空间相对较多,可以让观者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去继续营造和书写更多的画外的故事。
  上面列举的作品在作者看来都是在描绘生活中的纸,而笔者的“纸”元素系列的作品,表现的方法和方向,却不是“生活中的纸,而是纸中的生活”。正如古语所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纸与书”图案元素作为绘画元素浮现在笔者分析中,可以总结为两种:一种是表现的生活中的“纸与书”图案元素,另一种表现的是“纸与书”图案元素中的生活。不论怎样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采用不同的表现元素组成的,这些不同的元素语言,组织成为一个画面,也许元素相同,方法各异。
  三、“纸与书”图案元素创作的感悟
  笔者一直对“纸与书”图案元素情有独钟,执着于刻刀间对“纸与书”图案内在美的诠释,以期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些年,笔者通过版画新旧技法的训练和对“纸与书”图案内涵的理解,大量尝试将创作的技法能力和主题的内涵解读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大量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笔者平时在套色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的技法表现。首先是版画的空间表现。比如版画构图需要有空间层次感,而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往往需要创作者将“书”图案元素的立体感与“纸”图案元素质感结合而形成一个空间层次,从而使整个版画作品呈现出一个视觉亮点。其次是版画的色彩运用。笔者表现“纸与书”图案元素首先考虑到油印木刻套色的色彩特性。它具有一定的相容性,两种颜色的叠加,就融合成第三种颜色,相当于后一个颜色和前一个颜色之间会留下一种浅显的色变效果。再次,版画刀法的运用。笔者表现“书”图案元素常用小号三角刀排线,留出重复的线条组成一个新的块面,而重复是版画艺术中最强大的力量形式。比如安迪·沃霍尔吸引版画界的著名版画作品《玛丽莲·梦露系列》,该作品就是以重复的表现形式来打动观众的,在版画艺术界里,用“重复”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的作品多之又多,在此笔者就不一一介绍了。笔者对块面与块面之间的区分运用不同的排线方向来形成它们之间的层次对比,因为不同的排线方向在一个平面上让人的视觉自然而然产生不一样的面。笔者在刀刻中对点与线的混合运用,能体现画面的丰富多彩。最后,空间、色彩、刀法的综合运用。比如在油印套色版画创作之前,创作者需要想到空间的结构布局,同时也需考虑到色彩的搭配效果,以及刀法的点、线、面结合的表现技巧[2]。
  笔者套色版画创作中对“纸与书”图案元素内涵的理解。康定斯基认为绘画不一定受客观世界面貌或者是物象的约束,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形式象征元素与颜色的和谐。在笔者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从构图形式、刀法语言的组织和色彩的对比运用,都流露出笔者想要表达的意义,这些静谧的、内在充实的画面,实际上是笔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状况的反映。
  在笔者的版画作品中,“纸与书”图案元素是每幅作品中最主要的元素,它是文化的象征和智慧的凝聚,是社会的进步,是笔者梦的引领者;还有那些不起眼的蚂蚁正是渺小的缩影,它也是笔者系列作品《书与蚂蚁》重要的元素之一。这些元素意义都存在于笔者的内心深处,演绎着精神中那些莫名的忧伤与感动。当然,笔者的作品并不是为了简单刻画画面图像呈现,是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生活的隐喻,是带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精神感悟。或许,我们就应该这样,应该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摆脱不了它的束缚,我们只能用绘画艺术的方式去呈现它,诠释它,并玩赏它[3]。
  四、结语
  无论是哪一种绘画艺术,艺术作品中呈现某个元素都有它的象征意义和元素自己本身的含义,艺术家把它塑造出来,呈现在画面,那也是经过艺术家精挑细选或心里想表达的心理情感的反应。笔者研究当代中国版画中“纸与书”图案元素,结合历史图片资料对其表现和所在画面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国古代版画出现“纸与书”图案元素开始,研究其元素变化的过程和表现形式。起初“纸与书”图案简单而不简洁地在画面浮现,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变化多样的出现,从而发现绘画中“纸与书”图案元素的出现是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些方法去研究“纸与书”图案元素,让笔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纸与书”图案元素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以及一些基本构图形式和其元素在画面存在着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2]李旭.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内涵解读[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10(2).
  [3]张彪.当代版画的技术性和艺术性[J].美术观察,2005(11).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当今新媒体信息时代,博物馆信息化成为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它具备互动、虚拟、教育、公开等特征。设计博物馆从珍藏价值上与传统的博物馆具有形式意义上的区别,并超越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特性与功能。因新冠疫情的原因,世界众多展厅或博物馆都在尝试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正常营业,以线上线下形式为连接,扩大化经营,未来的设计博物馆在此背景下,将以更多创新的模式建设起来。在第三产业发展蓬勃,文化事业迅速扩
摘 要: 中国历史民族文化产业积淀丰富,中国美学正呈现多元化、丰富化的综合发展趋势。面对具有综合意识产业化的建设发展体系,从西方文化到中国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特色正在充分展示出多元文化背景思路。少数民族文化的美学更加具有优势理念特点,是从多方面扩展中国美学的重要价值源头。本文将从中国民族形象美学的设计思维方式入手,重视多元化价值的融合与提升,提升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价值资源发展水平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门表演艺术,不仅检验演唱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更离不开舞台表演实践,而舞台表演必然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声乐舞台表演时由于受到主观、客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给演唱者带来很多的心理压力。因此,声乐演唱者面对舞台表演所产生的紧张心理非常普遍。本文从紧张心理的表现及原因,舞台表演的基础准备以及舞台表演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这三大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声乐专业 舞台表演 紧张心理  中
摘 要: “物”的研究是藏羌彝走廊研究中近年来受到关注的领域。“盐”与“茶”作为传统上的手作物,是“总体呈现”走廊的重要物资。对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中心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在民族走廊中“物”“社会”“个人”交融又独立的存在,使“心性”的实现成为可能。  关 键 词: 藏彝走廊;物的研究;茶;盐  “藏羌彝走廊”是我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手作之“物”的研究是走廊研究中近年来受到关注的领
摘 要: 博物馆肩负着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命,而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智慧结晶,不仅通过文物也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体现,因此基于现代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公众和社会的发展理念而言,在发挥其文化保护与传承功能时应重视社会发展的需求,寻求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传播模式。据此,本文以文创角度,探讨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尝试借助文创产品的推动,展现历史价值、传递文化精神,使以非遗为
摘要:基于嘻哈文化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讨论其发展背景,立足于嘻哈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嘻哈音乐作品与个人情感的结合、明确嘻哈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定位等三个方面,总结实现嘻哈文化建构与自我认同的策略,为嘻哈音乐赋予本土化特色,加强大众对嘻哈文化的认同感,以期能够通过嘻哈文化传播正能量价值观。  关键词:嘻哈文化 说唱音乐 文化建构 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
戏剧节最早兴起于欧洲,是一种公共空间艺术形态,因其演出的自由、即兴及群众高度的互动参与感,常给人以不期而遇的美好体验.本文利用街头互动偶戏参演戏剧节的实验来发掘了有趣的动画衍生方向.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地域密集的人口,孕育着质朴的民俗文化,在众多的文化传承中顾家花馍以民众的口碑和精美的造型得以完整的遗存和传承.豫东民间美术以淮阳泥泥狗为代表的红黄绿黑的色彩特点,融入到顾家花馍图式特征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中原的诡秘、质朴、吉庆、简洁的风格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探索把经典的民间手工艺术与计算机美术设计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运用到周口地域的民间美术优化中,以高校和民间传承人互动融合从而创新提升相互支撑,形成地域传承特色,让民间美术产品更具有时代特征.计算机美术设计融入是保护和发展
将“玩”引入学习陶艺过程最容易激发孩子的游戏性、随意性、创造性的思维.孩子对泥性媒介属性的掌握和对艺术的随意性,透过双手捏造形成,物象形态的自我体验性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角度交换观看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与提炼物象的取舍、装饰、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而成,使人觉得比真实的物象更加生动可爱.那么,在对陶艺材料试验性与把握泥的成型处理的思考,逐渐引导孩子们的思维与创造力的发展.
摘 要: 高校绘本创作教学时,为培育创作型人才,应当突破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约束,建构全新的绘本创作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为保证绘本作品的原创性与艺术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融入其中,启蒙学生的文化继承意识,在绘本创作过程中,突出传统文化元素,增强绘本的文化因子。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绘本创作教学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