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5071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对提高解题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品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及提高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激活意识;适时培养;强化训练
  
  逆向思维是指执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逆向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无疑是有好处的。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概念教学入手,增强逆向思维意识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是互逆的,对于这些互逆概念的教学,可采取先正向,后逆向,再正逆联用的办法, 挖掘互逆因素,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逆向思维意识,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对概念辨析得清楚,理解得更透彻,而且能养成双向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同类项”是代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试举一例加以分析:如果-amb3与2a2bn是同类项,那么m=、n=。开始不少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加强对定义的逆向运用,学生就可根据定义逆向得出m=2、n=3。又如教学“相反数”概念时,不但可以问学生:“5的相反数是几?”还可以问:“0.5是几的相反数?”或“-3和几互为相反数?”或“谁是8的相反数?”这样从正、逆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二、教学公式法则时,培养学生逆用能力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公式、法则,对于这些公式、法则的双向性学生容易理解,但很多学生只习惯于从左到右的正向使用。而对逆向运用却不习惯。因此,在公式、法则的教学中应加强公式、法则的逆用指导,只有正确地正用、逆用公式、法则,解题才会得心应手。
  如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逆用于因式分解、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的逆用都可轻而易举地帮助我们解答一些问题。
  若x y<0,xy<0,x>y,则有()。
  A.x>0,y<0,x绝对值较大
  B.x>0,y<0,y绝对值较大
  C.x<0,y>0,x绝对值较大
  D.x<0,y>0,y绝对值较大
  分析:由xy<0知x、y异号:由x y<0知负数的绝对值较大;由x>y知x>0,y<0。故选B。
   又如:不解方程,请判断方程2x2-6x 3=0的根的情况。可变式为:已知关于x的方程2x2-6 k=0,当k取何值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经常进行这些有针对性的“逆向变式”训练,创设问题情境,对逆向思维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三、在解题训练中,强化学生逆向思维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我们常常用分析法、反证法,实质上就是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在几何证明的方法上,分析法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分析法思想的传授。如由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出发推证平行线判定定理时,第一次正式渗透了分析法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例题给出示范分析,通过多次示范,使学生理解分析方法,从而提高他们逆向寻求解题方法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解题时都是由所给条件直接向结论逼近,但有些问题,需要改变思考的角度,经常要从反面去考虑,或者从结论要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去考虑,以获取解题的突破和简捷的方法。比如在证明一道几何命题时,老师常要求学生从所证的结论着手,结合图形,已知条件,经层层推导,问题最终迎刃而解。养成“要证什么,则需先证什么,能证出什么”的思维方式,由果索因,直指已知。但有的问题直接证明有困难,则可反过来思考,假设所证的结论不成立,经层层推理,设法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
  例:已知A、B为直线XY同侧的两点,试在直线XY上求一点C,使∠ACX=∠BCY。
  分析:此题可直接从结论出发,将其中一个角转化为另一个角的对顶角,再作其中一点关于XY的对称点,然后与另一点连结即可。
  总之,逆向思维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可探测某些问题的解题方向,找到解题的新途径,还可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而扎实的“双基”知识,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而且有机有节地长期进行养成训练,切不可急于求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优化其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朝丽.初中数学入门教学要重视思维能力培养[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8(12).
  [2]余永安.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2005(4).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我们“小学科”老师,学生是有点“瞧不起”的,尤其信息技术课更是不好上。因为学生普遍喜欢打游戏,上网,上课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别人干预,进而形成了老师讲课不高兴,不讲课反而高兴的坏风气,本人在这一天一天的“折磨”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与感受。既要让学生喜欢、家长信任,还得让领导欣赏、同事敬佩。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对信息课有一个充分地认识,其次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学得 “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 "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
[摘要]初为班主任的幸福,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是给孩子们最大的快乐,是考虑的非常周到,是踏踏实实的做好每次一个“第一次”。“第一次和家长见面”、“第一次课前教育”、“第一次班会”、“第一次上语文课”,等等。这些“第一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工作就能更加容易的展开了。  [关键词]班主任 第一次    初为班主任除了喜悦之外,更多的则是——紧张。说到“初为班主任”
【摘 要】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就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加工和重新组织。就必须指导、帮助学生摒弃原有效率低下的学习方法,积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学习策略,合理地谋划时间的使用,使学习效益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认知结构 抓沟通 重过程 巧联系 数学思考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以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现行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用教科书形式
叶圣陶说过,作文指导“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又是作品感人的催化剂。作者情动才能辞发,文章情真才能意切,读者情悟才能意动。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紧扣情感这根弦,使学生怀着真情实感去写,使作文成为学生愉快的表达,真情的流露,心灵的舒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可能灵感迸发,充满童真和童趣。要使学生作文言之有情,灵感飞扬,最根本的办法是把调动、激发
自读课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现行教材编排大量的自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只有重视自读课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中。可以说,自读课是“教”和“不需要教”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设计自读课型的教学时,应以讲读课的内容为
【摘要】所谓显性情感因素,是指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和史料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在思政课教材中,有大量显性情感因素。因此,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展示出其中的情感,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显性情感因素    理解与感悟是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应借助于教材提供的文本、图片、史料等各种显性素材,使学生增进所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在校的四分之三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是主要的。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而学校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今天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生活、保健和审美,达到“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及德育与学科学习的参透。  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因为德育
【摘要】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所以每个学生不仅要掌握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与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作为农村初中学生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关键词】教学分析;培养兴趣;训练技能     当今社会,掌握电脑的运用与操作,已普遍被人们接受,那么在课堂上,特别是教授刚接触电脑、网络的学习时,
【摘要】聋校语文教师应该从聋生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同时大胆创设更多新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以培养和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聋生 语言能力     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专题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利用信息。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该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