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能力培养对塑造小学生的空间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重视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帮助学生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因此,教师需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分析、总结,这也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创新思维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空间概念;创新思维
一、 引言
数学学科较为抽象,部分知识点的理解较为烦琐,故需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空间视域下理解图形、代数的空间意义,有助于小学生转化问题的思维方式,化繁为简,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同时借助构建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逐步理解定理、公式、运算法则等,从而提高小学生推理验证和解决数学问题,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但是,抽象的数学元素可能会促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受阻,加之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构建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学指导,势必会让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创新意识发展不稳定。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利用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的重心应要求学生自主掌握数学知识点的理解途径,对不同元素的特点进行综合,以期凸显出个性化的思维导向模式。教师应在各类知识点中渗透空间概念,如整合乘法分配率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不同图形展开图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空间意识。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各类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思考、探究、创新过程,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探讨、自主思考的习惯。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探索中提出与条件、结论相关的创新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方式。通过渗透创新的学科思想,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不同解题思路,还能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导学生学会应用各类数学知识点,能让学生快速、全面地分析出各类知识点的理解方式。因此,教师应侧重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要求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探索中,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展开思考,能让学生根据数学难题进行讨论、总结。另外,教学创新中,教师应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设立不同的探究问题,诱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思维总结各类问题的解题技巧,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有利的。通过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让学生逐渐建立数学观念及数学逻辑。
(三)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如果在小学阶段仅从知识传授开始,忽视学生对数形结合教学的掌握,数学学习注定会变得困难重重。通过在小学阶段构建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对于一些数字的信息,通过构建一定的空间几何图形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更加方便的问题解决途径。借助空间概念展开的思维导图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在数学问题的思考中多了一种思考方式,学生能够快速地将数学问题和实实在在的物体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三、 数学教学与空间概念的培养措施
(一)融入生活化元素
将生活化元素融入空间概念的培养中,能让学生借助类比的思想分析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点的潜在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说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关系特点,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某一知识点的具体框架及大体理解思路,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内涵。例如,在有关“长方形”知识点的渗透中,教师可展示出常见桌面、窗户的表面形状,促使学生切身感受长、宽的特点,然后查看桌面的四周,初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此时,教师还可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延伸,提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关系?”要求学生找到正方形物件,运用同样的方式测量出图形的长、宽数值。其中,部分学生就联想到二阶魔方、三阶魔方的一面都是正方形的,通过测量后发现测量区域的长、宽数值是相等的,所以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四个边长之和。通过让学生运用实物进行类比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关联性空间概念,能够让学生逐渐明白、掌握数学概念的理解技巧。
(二)渗透观察教学培养
巧设观察课程,让学生自主发掘、探索各类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思路,同时给予有效、合理的渗透引导,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空间思想意识。所以,该教学形式务必要以教师的导课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观察教学,能让学生快速融入活动当中。一旦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思维、理解问题时,教师也应当及时指出错误部分,纠正、更正学生的学习困难。例如,在“圆锥”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圆锥的构造特征,画出圆锥的展开图,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制作圆锥这一图形,即运用作图、剪贴的形式构造图形。其中,学生先构造了一个半径为3cm的圆形,随后剪出了大小不一的扇形,再将圆形与扇形进行拼接处理,最后得到了大小不同的圆锥图形。在上述的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要求学生自主感知创作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其中,某位同学发现一个问题,即“如果扇形的弧长与圆形的周长不相等,还会形成圆锥吗?”此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观看扇形弧长与底面圆形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两者相等时,才可形成一个规则的圆锥。最后,教师可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动手实践的方式感受到与圆锥的相关的理论。通过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理清各类理论的关系。
(三)创设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效思考
数学抽象性是數学学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被唤醒。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在数学学习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由于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和巩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学生的空间概念理解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在图形教学中,如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中,学生对空间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计算这类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体的构造和以往的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特征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分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模型,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出各自的特征。在讲解没有盖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中,借助一定的实物图形可以优化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去思考,学生在自我观察中理清计算表面积的头绪,进一步完善图形的表象构建,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理解。 四、 数学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建立有效的數学探究情境,能让学生积极融入数学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务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思维习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各类探究情境,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特别是几何图形与代数知识点的思想转换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有利的。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各类知识点特征,以具象的、直观的思维形式体现出事物的本质,能够让学生改变感性思想意识,学会理性分析的方法。例如,在有关“负数”内容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正确区分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关系,故教师可提出“-7、6、11、-11、-3、3”这些数字,让学生做一条方向为由左至右的射线。此时,教师可凸显出“0”这一元素的意义,引导学生在这条射线上观察不同负数在射线上的位置。其中,大部分学生发现只有将“0”作为分界线区分正数和负数,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故可以得到“‘0’左边的数字,数字越小反而数值越大,所以-11<-7<-3”。通过上述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负数这一知识点的规律,同时也可拓展讲述有关于“数轴”方面的知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融入探索过程。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展示温度与负数的关系,让学生在指定的情境中发现“零下”这一概念的奥秘。总之,在创新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在合理的引导中提出问题、说明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渗透合作式教学思路
在小学数学中融入“合作式”教学思路,即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不同数学问题的理解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系统、全面的交流体验中表达出自己对不同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认知。例如,在关于“统计”方面内容的渗透中,教师可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分析各类统计图的制作、表现方式,同时依据教师所设定的条件绘制折现统计图。此时,教师可提供某小区的用电情况,要求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自行绘制统计图,连接各个月份的用电指标,再运用图示解决讨论问题。通过设定特定的讨论问题及学习任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还能让学生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联想,以便在交流、学习中形成创新思维。
(三)渗透思想转换,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
在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路,渗透对学生概念性的提升。通过空间图形的数形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能力,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转换思想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计算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对直线型的图形很容易通过测量各部分的长度,可以有效求出周长。如何计算曲线的周长,很多同学便显得束手无策。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圆的周长测量方式,在归纳对比中寻求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及创新思维,让学生掌握不同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方法及理解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能逐步开发、扩宽学生的眼界,形成数学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立波.谈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小说月刊,2018(10):163.
[2]唐飞.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J].明日,2018(14):258.
[3]肖伟.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版,2019(6):35,34.
作者简介:张子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枹罕镇拜家小学。
关键词:数学;空间概念;创新思维
一、 引言
数学学科较为抽象,部分知识点的理解较为烦琐,故需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空间视域下理解图形、代数的空间意义,有助于小学生转化问题的思维方式,化繁为简,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同时借助构建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逐步理解定理、公式、运算法则等,从而提高小学生推理验证和解决数学问题,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但是,抽象的数学元素可能会促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受阻,加之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构建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学指导,势必会让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创新意识发展不稳定。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利用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的重心应要求学生自主掌握数学知识点的理解途径,对不同元素的特点进行综合,以期凸显出个性化的思维导向模式。教师应在各类知识点中渗透空间概念,如整合乘法分配率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不同图形展开图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空间意识。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各类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思考、探究、创新过程,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探讨、自主思考的习惯。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探索中提出与条件、结论相关的创新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方式。通过渗透创新的学科思想,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不同解题思路,还能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导学生学会应用各类数学知识点,能让学生快速、全面地分析出各类知识点的理解方式。因此,教师应侧重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要求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探索中,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展开思考,能让学生根据数学难题进行讨论、总结。另外,教学创新中,教师应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设立不同的探究问题,诱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思维总结各类问题的解题技巧,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有利的。通过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让学生逐渐建立数学观念及数学逻辑。
(三)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如果在小学阶段仅从知识传授开始,忽视学生对数形结合教学的掌握,数学学习注定会变得困难重重。通过在小学阶段构建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对于一些数字的信息,通过构建一定的空间几何图形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更加方便的问题解决途径。借助空间概念展开的思维导图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在数学问题的思考中多了一种思考方式,学生能够快速地将数学问题和实实在在的物体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三、 数学教学与空间概念的培养措施
(一)融入生活化元素
将生活化元素融入空间概念的培养中,能让学生借助类比的思想分析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点的潜在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说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关系特点,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某一知识点的具体框架及大体理解思路,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内涵。例如,在有关“长方形”知识点的渗透中,教师可展示出常见桌面、窗户的表面形状,促使学生切身感受长、宽的特点,然后查看桌面的四周,初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此时,教师还可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延伸,提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关系?”要求学生找到正方形物件,运用同样的方式测量出图形的长、宽数值。其中,部分学生就联想到二阶魔方、三阶魔方的一面都是正方形的,通过测量后发现测量区域的长、宽数值是相等的,所以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四个边长之和。通过让学生运用实物进行类比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关联性空间概念,能够让学生逐渐明白、掌握数学概念的理解技巧。
(二)渗透观察教学培养
巧设观察课程,让学生自主发掘、探索各类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思路,同时给予有效、合理的渗透引导,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空间思想意识。所以,该教学形式务必要以教师的导课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观察教学,能让学生快速融入活动当中。一旦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思维、理解问题时,教师也应当及时指出错误部分,纠正、更正学生的学习困难。例如,在“圆锥”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圆锥的构造特征,画出圆锥的展开图,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制作圆锥这一图形,即运用作图、剪贴的形式构造图形。其中,学生先构造了一个半径为3cm的圆形,随后剪出了大小不一的扇形,再将圆形与扇形进行拼接处理,最后得到了大小不同的圆锥图形。在上述的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要求学生自主感知创作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其中,某位同学发现一个问题,即“如果扇形的弧长与圆形的周长不相等,还会形成圆锥吗?”此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观看扇形弧长与底面圆形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两者相等时,才可形成一个规则的圆锥。最后,教师可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动手实践的方式感受到与圆锥的相关的理论。通过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理清各类理论的关系。
(三)创设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效思考
数学抽象性是數学学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被唤醒。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在数学学习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由于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和巩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学生的空间概念理解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在图形教学中,如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中,学生对空间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计算这类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体的构造和以往的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特征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分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模型,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出各自的特征。在讲解没有盖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中,借助一定的实物图形可以优化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去思考,学生在自我观察中理清计算表面积的头绪,进一步完善图形的表象构建,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理解。 四、 数学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建立有效的數学探究情境,能让学生积极融入数学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务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思维习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各类探究情境,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特别是几何图形与代数知识点的思想转换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有利的。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各类知识点特征,以具象的、直观的思维形式体现出事物的本质,能够让学生改变感性思想意识,学会理性分析的方法。例如,在有关“负数”内容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正确区分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关系,故教师可提出“-7、6、11、-11、-3、3”这些数字,让学生做一条方向为由左至右的射线。此时,教师可凸显出“0”这一元素的意义,引导学生在这条射线上观察不同负数在射线上的位置。其中,大部分学生发现只有将“0”作为分界线区分正数和负数,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故可以得到“‘0’左边的数字,数字越小反而数值越大,所以-11<-7<-3”。通过上述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负数这一知识点的规律,同时也可拓展讲述有关于“数轴”方面的知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融入探索过程。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展示温度与负数的关系,让学生在指定的情境中发现“零下”这一概念的奥秘。总之,在创新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在合理的引导中提出问题、说明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渗透合作式教学思路
在小学数学中融入“合作式”教学思路,即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不同数学问题的理解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系统、全面的交流体验中表达出自己对不同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认知。例如,在关于“统计”方面内容的渗透中,教师可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分析各类统计图的制作、表现方式,同时依据教师所设定的条件绘制折现统计图。此时,教师可提供某小区的用电情况,要求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自行绘制统计图,连接各个月份的用电指标,再运用图示解决讨论问题。通过设定特定的讨论问题及学习任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还能让学生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联想,以便在交流、学习中形成创新思维。
(三)渗透思想转换,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
在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路,渗透对学生概念性的提升。通过空间图形的数形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能力,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转换思想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计算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对直线型的图形很容易通过测量各部分的长度,可以有效求出周长。如何计算曲线的周长,很多同学便显得束手无策。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圆的周长测量方式,在归纳对比中寻求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及创新思维,让学生掌握不同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方法及理解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能逐步开发、扩宽学生的眼界,形成数学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立波.谈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小说月刊,2018(10):163.
[2]唐飞.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J].明日,2018(14):258.
[3]肖伟.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版,2019(6):35,34.
作者简介:张子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枹罕镇拜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