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建设用地管控模式与途径探索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lin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非建设用地往往是规划的“留白区”,建设用地的“发展备用地”,随着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实施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管控,逐渐成为规划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非建设用地管控为案例,提出非建设用地管控的主要困境在于其综合效益与建设用地存在级差,且现有管控手段和积累措施无法抑制用地性质转化的动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管控模式与途径,探索一条回应经济发展诉求、适应非建设用地保护利用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非建设用地;管控;模式;途径;顺德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9.015?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9-0090-07?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he Mode and Approach of Non-construction Lan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aking Shunde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as an Example
  TANG Yuan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urban planning system, non-construction land is often the "white space" of the plan, and the "development reserve land" for construction land.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field,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non-construction land,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planning field. This paper takes Shunde non-construction lan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s an example. The main dilemma of non-construction land management is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its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existing control measures and accumulation measures cannot inhibit the motives of land use conversion,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Control mode and approach, explore a practical way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dapt to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on-construction land.
  [Keywords] non-construction land; management; mode; approach; Shunde District
  引言
  2018年3月,國家自然资源部的成立标志着以土地为中心的空间分散管制得以统一。国土规划领域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促使规划领域研究视角要聚焦到土地的整体管控上[1]。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技术重“建设用地”轻“非建设用地”。一是在规划的编制体系上,对非建设用地缺乏支撑。在总体规划层面大致划定城市水源地、河流、生态廊道等城市非建设用地范围和保护原则,具体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则需要下一层次法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落实。然而,以建设用地为主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缺乏有效传导:2012年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非建设用地分为水域、农林用地和其他非建设用地三类,但未进一步提出管控要求,以该标准制定的法定规划难以覆盖城市的非建设用地,无法对非建设用地提出针对性的管控措施[2]。二是在规划的编制技术上,对非建设用地缺少支持[3]。当前规划的编制技术,如自然条件评价、用地经济性评价等,主要围绕着选择和决定规划建设用地的目标进行,往往通过土地使用成本的高低对用地进行分类,重视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忽视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无法科学评价非建设用地的真实价值。
  在地区实践中,“非建设用地”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理论概念,而是潜藏着复杂开发动因的非集中建设区[4],不受管控的开发动因往往“自下而上”,力图将非建设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积少成多”逐渐侵占。目前,非建设用地管控的合法性依据不清晰,在何种条件下哪些地区的非建设用地可以用以何种类型的开发缺乏依据;管控手段单一、缺乏弹性,一刀切的“一律不予批准”容易走向消极管控的陷阱。因此,如何厘清非建设用地的开发动因,抑制乃至消除负面动因,合理引导正面动因也就成为非建设用地管控中的关键。
  本文基于对非建设用地管控现状特征和困境的分析,通过摸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非建设用地的开发动因,提出分区分类、差异化的管控模式,抛砖引玉,探索非建设用地管控的新路径。
  1相关研究与地区实践
  1.1相关研究
  当前学界对于非建设用地规划及管控的研究逐渐升温。在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理论方面,艾勇军等[5]梳理了非建设用地规划发展实践的5种形式及3种转向,进而提出复合功能利用、公共政策导向、完善规划协调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建议;罗震东等[6]从概念、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等角度归纳当前关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探索更为积极、主动的非城市集中建设用地规划编制模式与方法,形成符合城市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增长管理政策;陈眉舞等[7]从制度与规划等层面探讨了导致我国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的原因,基于综合保护与利用的双向需求,提出生态全程指导的规划范式转型与“复合生态网络体系调控”理论框架;宋博[8]认为当前非建设用地规划的内涵较为“模糊”,应当对“城乡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进行统筹布局和管控,优化用地分类,进而建构城乡统筹的完整规划体系。在总结地区实践方面,董戈娅[9]结合《重庆市都市区非城市建设用地及组团隔离带规划》的编制过程和实施构想,探讨了重庆市都市区非建设用地控制的方法,并从技术、政策、法律监管、调控机制等方面结合提出了相关建议,另外,孟庆等[10]、岳晓群[11]分别总结了苏州、台湾地区等城市非建设用地管控的相关经验,沈尧義[12]对县级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控制规划方法开展了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是一类对保护与发展协调要求特别高、矛盾问题特别典型的风景名胜区。本文通过对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四川省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剖析,提出了这类风景名胜区规划应遵循保护遗产、景城共荣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应用明确景城职能分工、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以“内外总体平衡”推进居民社会调控、引导外围保护地带发展、以“多规合一”加强规划管控等10个方面的规划方法,破解景城协调发展难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多方参与的“五共”机制,推广共同缔造乡村治理模式。2017年底,住建部在定点扶贫的4个贫困县各选一村开展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示范村的建设与推广,探索乡村振兴规划的范式,从实事、小事做起,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政治工作。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会龙镇印合村规划建设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剖析共同缔造理念在印合村规划的应用模式,探索共同缔
期刊
摘要:过去对于乡村规划治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随着公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政府主导的乡村规划已经不能满足乡村发展需要。为提高村庄活力与促进村民参与积极性,研究提出“思行共参”式的村庄规划治理模式:即以村民参与为核心,从村民的思想参与和村庄建设行为参与两方面入手,构建政府、规划师、村庄公众与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并结合青海省大通县景阳镇土关村的实践案例,剖析“
期刊
摘要:文章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与实践中社会性不足与文化性孤立的问题,提出将活力分析嵌入其研究与实践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老城为例,从空间、经济、社会、生态、文化5个方面进行量化研究。在其现状活力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提出活力规划结构与管控分区。并针对文化活力区内其他活力要素的不足,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活力;活力评价;活力分区;恩施老城  doi:10.3969/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国内现有村留用地政策的相关研究文献与成果,并解读中央与各地政府已出台的相关具体政策,分析村留用地的留地政策、管理政策和开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与造成的影响,发现我国当前存在村留用地政策体系不健全、重要政策缺位、政策模糊、政策不科学、政策无效,以及政策过于宏观和不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经济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继而,结合广州市村留用地政策经验,围绕村留用地相关政策问题提出
期刊
摘要:2019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的一年,随着各地乡村地区的落实开展,国际视角的引入将有助于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乡村振兴与建设。本文基于伦敦市郊范围与乡村概念界定,分析了乡村振兴发展历程,同时探讨总结出实施绿化带政策、保护乡村环境风貌、全域旅游开发、规范民宿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和政策体系保障共七种乡村振兴的手段或策略,旨在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经验借鉴与参考。  关
期刊
摘要:山地历史文化城镇是一种具有特殊山地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的空间载体,重庆山地历史文化名镇是其典型代表。文章以重庆山地历史文化名镇为研究对象,简述其概况及其保护规划与实践,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其空间分布特点;构建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发动基层管理人员联合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开展评估;对评估结果进分析,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实施建议,为其他山地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地历史文化
期刊
摘要: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文旅型小城镇在特色小镇建设及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各类型层次的规划又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城镇建设思路難以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如何建构一套可持续的规划体系,持续性地科学引导城镇发展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文旅型小城镇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优先、包含、系统、动态”的逻辑关系,结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十年间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实
期刊
摘要:如今,中国正处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农业从传统生产形式快速向现代化转变,城乡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其内在矛盾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大型都市圈和城市带周边,乡村发展问题尤为明显。大量理论从不同视角佐证了城乡发展并非一个封闭和独立的过程,而这一语境也促使全球乡村发展课题研究方向提倡以扩大视野,从城乡关系入手的方式,将乡村问题纳入城乡联系、城乡融合的有机整体来讨论,
期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年代中,村镇主要是农民自发发展建设。勤劳的农民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并逐步发展工商业,进行着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性生产;同时也不断开通沟渠和道路,修建住宅、畜舍、作坊、仓库、商铺等各类房屋,进行着自发的分散建设,形成了乡村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村镇建设规划事业伴随农村经济恢复发展逐步地发展起来。70年间,村镇建设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政策法规、技术规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