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再次扩大业务范围,涉足在线租车市场。由轻资产入局的滴滴,此次进入重资产市场,准备在其商业版图上布下怎样的一枚棋子?而在线租车市场,又将因为滴滴的加入掀起什么样的浪潮?
为什么是租车?
从一开始的打车大战,到推出专车、快车和顺风车,再到如今推出租车业务,滴滴很显然是和“车”较上了劲,只要和出行用车相关,滴滴的触角就无孔不入。但和以往不同的是,租车是一个红海市场。在这里,既有靠着短租自驾业务而横行一方的神州租车,也有已经在美国成功上市的一嗨租车,甚至连奔驰也要在其中插一脚,靠自己的汽车共享服务品牌即行car2go,在部分实验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和给补贴就能摆平的出租车业,以及当时还是蓝海市场的专车业不同,租车业对于滴滴来说实在有些不友善。那么,为什么滴滴还是要进入这个市场呢?这可能要从前一段时间的网约车新政开始说起了……
网约车新政的诞生,提高了车辆准入门槛,滴滴所能利用的个人闲散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打击。再加上已经成为了网约车行业的独角兽,滴滴必须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因此,暂时抛弃成本比较低的商业模式,选择重资产的租车业务就变成了必然。选择租车业,不仅能够让自己获得议价能力更强的汽车租赁公司的支持,还能为自己开拓一大片新的市场。哪怕就算是最终没有做成功,至少也能让自己在进退之间有所余裕。
滴滴出行,并非百战百胜
作为目前国内出行界的老大哥,合并了“快的”,迎娶了Uber中国,滴滴在租车业内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怕没钱”。这使滴滴能够采用快速扩张的“暴兵流”迅速扩充自己的市场影响力,将触角深入各大中小城市中去。而在滴滴租车业务刚刚在上海上线时,有参与试运营的业内人员尝试过,一个租金98元人民币的订单会加送一张等额的优惠券。而这样的优惠力度,显然是其他几个同行暂时没办法拿出来的。
同时,正如滴滴自己所宣传的那样,它能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线上智能化租车业务,能够大幅度简化租车流程,并利用自己过去所积累的一系列大数据分析出不同市场对于租车业务的需求,合理分配资源。也就是说,用所谓的科技感和线上体验去吸引用户。
但是滴滴在这一领域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首先就是目前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很难再有所增量。想体验租车的用户早就已经体验过,而还没有体验过的用户,估计也很少有这个需求。滴滴租车想要发展,就只能虎口夺肉,从其他的大租车公司中争夺现有的客户群。
其次,就目前来看滴滴难以和大型租赁公司进行合作—毕竟当年滴滴“养肥了”出租车业,回头又用自己的专车和快车业务咬死了出租车业,有自己争夺市场的本事,谁也不想养这头“白眼狼”。于是乎,滴滴最合适的合作对象就变成了各种小型租车公司。而这些公司的渠道效率不佳,对车源掌控力有限。大公司不想理滴滴,小公司用户体验不佳,滴滴租车自己买车的成本风险又太大。所以,能不能找到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做好风险控制,就成为了滴滴租车成败的关键所在。
未来是远方还是苟且
作为一个出行领域的巨无霸,“带资进场”的滴滴就算经验再不丰富、硬伤再多,它都会为租车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P2P租车业。就目前来看,P2P租车业是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行业,没得到资本青睐,还动不动被监管部门与B2C租车公司挤兑。而现在滴滴又来横插一脚,这很有可能会成为压垮整个P2P租车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对于滴滴租车自身来说,既然决定入这个局,难免就要正面迎击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便宜谁就好”了,还要看“谁服务好谁牛X”,只有综合得分更高的平台才有可能获得市场。而在竞争的过程中,车源与服务都要跟上,滴滴如何发挥流量入口优势,并巩固线下体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是对于目前的滴滴来说,虽然它的背后还有BAT三方的支持,但谁又能确定这一支持能延续多久呢?如果资本方觉得其中没什么价值,那么已经上路的滴滴租车,又该如何自处?
虽然从现在来看,滴滴租车更像是滴滴专车的一个“备胎”,但是滴滴租车并非没有“备胎上位”的野心。更何况租车和专车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业务,并没有太大的竞争性,如果能把租车市场做起来,对于滴滴来说自然也是受益无穷的。在轻量化市场中驰骋了许久之后,这一次滴滴的由轻转重会如同百度糯米之于百度一般,成为一个甩不掉的烫手山芋,还是变成为滴滴开疆辟土的功臣?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看资本方愿意给滴滴租车多少支持,以及滴滴租车能够拿出怎样的经营策略来回应资本。
为什么是租车?
从一开始的打车大战,到推出专车、快车和顺风车,再到如今推出租车业务,滴滴很显然是和“车”较上了劲,只要和出行用车相关,滴滴的触角就无孔不入。但和以往不同的是,租车是一个红海市场。在这里,既有靠着短租自驾业务而横行一方的神州租车,也有已经在美国成功上市的一嗨租车,甚至连奔驰也要在其中插一脚,靠自己的汽车共享服务品牌即行car2go,在部分实验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和给补贴就能摆平的出租车业,以及当时还是蓝海市场的专车业不同,租车业对于滴滴来说实在有些不友善。那么,为什么滴滴还是要进入这个市场呢?这可能要从前一段时间的网约车新政开始说起了……
网约车新政的诞生,提高了车辆准入门槛,滴滴所能利用的个人闲散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打击。再加上已经成为了网约车行业的独角兽,滴滴必须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因此,暂时抛弃成本比较低的商业模式,选择重资产的租车业务就变成了必然。选择租车业,不仅能够让自己获得议价能力更强的汽车租赁公司的支持,还能为自己开拓一大片新的市场。哪怕就算是最终没有做成功,至少也能让自己在进退之间有所余裕。
滴滴出行,并非百战百胜
作为目前国内出行界的老大哥,合并了“快的”,迎娶了Uber中国,滴滴在租车业内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怕没钱”。这使滴滴能够采用快速扩张的“暴兵流”迅速扩充自己的市场影响力,将触角深入各大中小城市中去。而在滴滴租车业务刚刚在上海上线时,有参与试运营的业内人员尝试过,一个租金98元人民币的订单会加送一张等额的优惠券。而这样的优惠力度,显然是其他几个同行暂时没办法拿出来的。
同时,正如滴滴自己所宣传的那样,它能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线上智能化租车业务,能够大幅度简化租车流程,并利用自己过去所积累的一系列大数据分析出不同市场对于租车业务的需求,合理分配资源。也就是说,用所谓的科技感和线上体验去吸引用户。
但是滴滴在这一领域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首先就是目前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很难再有所增量。想体验租车的用户早就已经体验过,而还没有体验过的用户,估计也很少有这个需求。滴滴租车想要发展,就只能虎口夺肉,从其他的大租车公司中争夺现有的客户群。
其次,就目前来看滴滴难以和大型租赁公司进行合作—毕竟当年滴滴“养肥了”出租车业,回头又用自己的专车和快车业务咬死了出租车业,有自己争夺市场的本事,谁也不想养这头“白眼狼”。于是乎,滴滴最合适的合作对象就变成了各种小型租车公司。而这些公司的渠道效率不佳,对车源掌控力有限。大公司不想理滴滴,小公司用户体验不佳,滴滴租车自己买车的成本风险又太大。所以,能不能找到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做好风险控制,就成为了滴滴租车成败的关键所在。
未来是远方还是苟且
作为一个出行领域的巨无霸,“带资进场”的滴滴就算经验再不丰富、硬伤再多,它都会为租车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P2P租车业。就目前来看,P2P租车业是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行业,没得到资本青睐,还动不动被监管部门与B2C租车公司挤兑。而现在滴滴又来横插一脚,这很有可能会成为压垮整个P2P租车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对于滴滴租车自身来说,既然决定入这个局,难免就要正面迎击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便宜谁就好”了,还要看“谁服务好谁牛X”,只有综合得分更高的平台才有可能获得市场。而在竞争的过程中,车源与服务都要跟上,滴滴如何发挥流量入口优势,并巩固线下体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是对于目前的滴滴来说,虽然它的背后还有BAT三方的支持,但谁又能确定这一支持能延续多久呢?如果资本方觉得其中没什么价值,那么已经上路的滴滴租车,又该如何自处?
虽然从现在来看,滴滴租车更像是滴滴专车的一个“备胎”,但是滴滴租车并非没有“备胎上位”的野心。更何况租车和专车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业务,并没有太大的竞争性,如果能把租车市场做起来,对于滴滴来说自然也是受益无穷的。在轻量化市场中驰骋了许久之后,这一次滴滴的由轻转重会如同百度糯米之于百度一般,成为一个甩不掉的烫手山芋,还是变成为滴滴开疆辟土的功臣?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看资本方愿意给滴滴租车多少支持,以及滴滴租车能够拿出怎样的经营策略来回应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