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课改;师生互动;主体参与;含义;原则;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55—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的产物,势在必行。经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领会及以往在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探索,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以为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课堂要求应该体现在“师生互动、主体参与”上。
一、“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的含义
钟启泉先生在《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里说:“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动”是帮助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进入适当的兴奋状态,通过体验学习,发展和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一起摸索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师的“动”是对学生的引导,是与学生的合作。那么如何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呢?教无定法,学生的“动”也无定法,每一个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利用老师为他们创造的学习条件、学习契机自我进行思考、决策、评价和解决问题以及对不同观点的表达都是学生的“动”。“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质疑、讨论、亲自体验、实地考察、参与评价等等可因教材、因人、因环境而定。
二、“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的原则
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是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师生互动、主体参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呢?第一,需老师掌握“动”的原则,即“一个明白”、“两个明确”、“三个把握”。“一个明白”:教师必须明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帮助、合作 、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摸索正确的处理信息的方法上。“两个明确”:第一个明确是指教师必须明确教师的“动”不能代替学生的“动”,学生的“动”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动”;教师的“动”是配合,学生的“动”是目的。第二个明确是指教师的“动”一定要“动”在课前的准备,“动”在对教材的多元化的理解和挖掘上。教师的“动”还要“动”在学生身上,“动”在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水平、甚至个性品格的充分了解上,遵循规律,启发思维。最后教师的“动”要“动”在课内,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自由发问、自觉畅谈的学习氛围。“三个把握”:第一个把握是教师“动”什么最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个把握是教师的“动”要有一个尺度。教师怎样“动”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第三个把握是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才能最不易挫伤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的实践
应素质教育的启示,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尝试。下面我就谈谈我在《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努力实现“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的。
首先,我把教师的“动“放在了授课前做的大量的准备工作上。1.认真研读教材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收集资料,包括鲁迅先生的生平、写作此文的背景材料等。3.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故乡》《给彦黎民的信》等。4.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5.准备好开场白。6.给出教学定位:使学生在了解鲁迅的基础上理解鲁迅,理解鲁迅的文章。其次,我把教师的“动”放在了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上。为了打消同学们学习鲁迅作品的恐惧感,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比赛 。一二组男生读“闰土”说的话,三四组男生读“我”的内心独白,女生读旁白,看看谁能读出自己所体会出的感情。为了能让同学们理解课文,我给他们分了小组。让这些小组先讨论讨论该怎样读,然后再选派代表参赛。同学们都发挥得很好。最后我们以掌声的热烈程度作为标准,评出了朗诵最好的小组,同时给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请这些小组的同学给我们讲讲他们是怎样处理朗读的?闰土的机灵可爱、知识丰富,“我”对闰土生活的向往及羡慕都在同学们的讨论中找到了依据。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就是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师生互动、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的缘故。
“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在更加主动的认识过程中展开,能够有主动埋头于解决问题的学习体验,进而实现学校培养“人”的目的。
编辑:张 昀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55—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的产物,势在必行。经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领会及以往在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探索,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以为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课堂要求应该体现在“师生互动、主体参与”上。
一、“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的含义
钟启泉先生在《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里说:“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动”是帮助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进入适当的兴奋状态,通过体验学习,发展和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一起摸索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师的“动”是对学生的引导,是与学生的合作。那么如何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呢?教无定法,学生的“动”也无定法,每一个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利用老师为他们创造的学习条件、学习契机自我进行思考、决策、评价和解决问题以及对不同观点的表达都是学生的“动”。“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质疑、讨论、亲自体验、实地考察、参与评价等等可因教材、因人、因环境而定。
二、“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的原则
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是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师生互动、主体参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呢?第一,需老师掌握“动”的原则,即“一个明白”、“两个明确”、“三个把握”。“一个明白”:教师必须明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帮助、合作 、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摸索正确的处理信息的方法上。“两个明确”:第一个明确是指教师必须明确教师的“动”不能代替学生的“动”,学生的“动”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动”;教师的“动”是配合,学生的“动”是目的。第二个明确是指教师的“动”一定要“动”在课前的准备,“动”在对教材的多元化的理解和挖掘上。教师的“动”还要“动”在学生身上,“动”在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水平、甚至个性品格的充分了解上,遵循规律,启发思维。最后教师的“动”要“动”在课内,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自由发问、自觉畅谈的学习氛围。“三个把握”:第一个把握是教师“动”什么最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个把握是教师的“动”要有一个尺度。教师怎样“动”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第三个把握是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才能最不易挫伤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的实践
应素质教育的启示,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尝试。下面我就谈谈我在《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努力实现“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的。
首先,我把教师的“动“放在了授课前做的大量的准备工作上。1.认真研读教材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收集资料,包括鲁迅先生的生平、写作此文的背景材料等。3.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故乡》《给彦黎民的信》等。4.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5.准备好开场白。6.给出教学定位:使学生在了解鲁迅的基础上理解鲁迅,理解鲁迅的文章。其次,我把教师的“动”放在了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上。为了打消同学们学习鲁迅作品的恐惧感,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比赛 。一二组男生读“闰土”说的话,三四组男生读“我”的内心独白,女生读旁白,看看谁能读出自己所体会出的感情。为了能让同学们理解课文,我给他们分了小组。让这些小组先讨论讨论该怎样读,然后再选派代表参赛。同学们都发挥得很好。最后我们以掌声的热烈程度作为标准,评出了朗诵最好的小组,同时给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请这些小组的同学给我们讲讲他们是怎样处理朗读的?闰土的机灵可爱、知识丰富,“我”对闰土生活的向往及羡慕都在同学们的讨论中找到了依据。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就是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师生互动、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的缘故。
“师生互动、主体参与”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在更加主动的认识过程中展开,能够有主动埋头于解决问题的学习体验,进而实现学校培养“人”的目的。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