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越来越多元化,而真正精彩的课堂,不但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独到之处,而且教学中师生之间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要能够点亮课堂。因此,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潜心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在课堂上设置情境、审慎提问、认真倾听,妙用各种问答策略,努力创设一个思维碰撞、精彩生成的灵动课堂。陈阳老师这节课在2012年江苏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她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1.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
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一个国家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迅速崛起,成功地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演绎了一段奇迹,秘密何在?陈阳老师在设计《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准确地把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难点,提出了美国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在于它建国之初所建立起来的健全的政治体制。在1787年宪法中它所蕴含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使它的政治体制不断地完善。
由于高一学生没有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也缺乏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是认知结构来看,如何理解“分权与制衡”是有一定困难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注重创设历史情境来激发学生灵感。教师设计了几幅幻灯片——《独立宣言》《邦联条例》《联邦宪法》,提出《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获得独立。
什么叫邦联?为什么后来要改为联邦呢?带着问题,教师又设计了一段视频: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这次会议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共计116天。学生沉浸其中,看到华盛顿作为会议的主持者,默默坐着,对人们的争论不做任何表态,人们都在争论什么呢?教师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一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二是大州和小州的矛盾,三是南方与北方的矛盾。环环相扣、层层相连,以情境带出历史问题,以问题促进对历史思考,以思维激活历史灵感,以灵感培养历史智慧和能力。最终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出了解决1787年制宪会议上的矛盾和问题的结论:即美国在独立战争后采用了在协商的过程中需要彼此妥协的艺术。
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达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历史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设问置疑、激发灵性,让学生感悟历史,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得出结论:美国联邦宪法的伟大创举在于,在当时世界包括欧洲在内盛行君主制的情况下,实行了共和制。这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所学知识及时总结:美国的共和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两种不同土壤里产生的不同的民主政治形式,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炼和升华,启发学生明白了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人类文明中汲取养分,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历史学科是对人类以往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具有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等特点。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灵感等教学手段,完成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的任务。
2.合作探究,教学相长,灵动课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历史学习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要求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因此高中历史主题探究式学习,教师应以高中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以探究性学习为形式,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多元化的“主题”,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掌握历史知识、培育创新精神。
陈阳老师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连续用了“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二”“问题探究三”,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特别是在“问题探究二”中,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讲解评价历史事件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客观原则:应该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二是全面原则: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但要把握主次。三是史论结合原则:评价时要有史有论,史实要典型,有说服力,结论要客观、准确。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相互提问,在合作探究中彼此擦出了思维的火花。学生明确了: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实行三权分立,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教师最后补充:这是在自由的基础上签订的宪法,体现了社会契约精神。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升华,达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灵动课堂的教学效果。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教学设计,看似平淡,但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行云流水般的互动,获得了听课教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但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再增加一些内容,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使纵横交错的历史内容在比较中得以鉴别,就更能使学生从中知道历史的规律,得到更多的感悟和启迪。
目前,课堂教学已经从有效课堂教学走向高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材的内容为主,而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凭借教师的经验,缺乏科学依据。我们不求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尽善尽美,但要求每一课的设计至少有亮点,它能点亮课堂教学,点亮学生的心灵。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增加一些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处于自觉学习的主体地位。由于许多教学理论和设计在研究和形成过程中,都有其侧重,所以要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的个性特征来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呈现个性化、多样化、最优化的特点,以真正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文科室主任)
1.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
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一个国家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迅速崛起,成功地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演绎了一段奇迹,秘密何在?陈阳老师在设计《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准确地把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难点,提出了美国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在于它建国之初所建立起来的健全的政治体制。在1787年宪法中它所蕴含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使它的政治体制不断地完善。
由于高一学生没有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也缺乏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是认知结构来看,如何理解“分权与制衡”是有一定困难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注重创设历史情境来激发学生灵感。教师设计了几幅幻灯片——《独立宣言》《邦联条例》《联邦宪法》,提出《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获得独立。
什么叫邦联?为什么后来要改为联邦呢?带着问题,教师又设计了一段视频: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这次会议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共计116天。学生沉浸其中,看到华盛顿作为会议的主持者,默默坐着,对人们的争论不做任何表态,人们都在争论什么呢?教师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一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二是大州和小州的矛盾,三是南方与北方的矛盾。环环相扣、层层相连,以情境带出历史问题,以问题促进对历史思考,以思维激活历史灵感,以灵感培养历史智慧和能力。最终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出了解决1787年制宪会议上的矛盾和问题的结论:即美国在独立战争后采用了在协商的过程中需要彼此妥协的艺术。
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达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历史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设问置疑、激发灵性,让学生感悟历史,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得出结论:美国联邦宪法的伟大创举在于,在当时世界包括欧洲在内盛行君主制的情况下,实行了共和制。这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所学知识及时总结:美国的共和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两种不同土壤里产生的不同的民主政治形式,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炼和升华,启发学生明白了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人类文明中汲取养分,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历史学科是对人类以往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具有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等特点。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灵感等教学手段,完成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的任务。
2.合作探究,教学相长,灵动课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历史学习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要求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因此高中历史主题探究式学习,教师应以高中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以探究性学习为形式,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多元化的“主题”,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掌握历史知识、培育创新精神。
陈阳老师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连续用了“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二”“问题探究三”,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特别是在“问题探究二”中,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讲解评价历史事件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客观原则:应该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二是全面原则: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但要把握主次。三是史论结合原则:评价时要有史有论,史实要典型,有说服力,结论要客观、准确。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相互提问,在合作探究中彼此擦出了思维的火花。学生明确了: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实行三权分立,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教师最后补充:这是在自由的基础上签订的宪法,体现了社会契约精神。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升华,达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灵动课堂的教学效果。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教学设计,看似平淡,但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行云流水般的互动,获得了听课教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但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再增加一些内容,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使纵横交错的历史内容在比较中得以鉴别,就更能使学生从中知道历史的规律,得到更多的感悟和启迪。
目前,课堂教学已经从有效课堂教学走向高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材的内容为主,而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凭借教师的经验,缺乏科学依据。我们不求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尽善尽美,但要求每一课的设计至少有亮点,它能点亮课堂教学,点亮学生的心灵。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增加一些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处于自觉学习的主体地位。由于许多教学理论和设计在研究和形成过程中,都有其侧重,所以要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的个性特征来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呈现个性化、多样化、最优化的特点,以真正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文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