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士君子舞翩跹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yi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白曾有诗这样写道:“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创作者孙颖老师根据李白的这首诗的描写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依据谢公屐这个历史故事,以汉代贵族的“以舞相属”这个舞蹈形式从而创作了《谢公屐》这个舞蹈作品。纵观整个作品最大的亮點就是演员们脚上穿的鞋子—— “木屐”,发明“木屐”的人是魏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欢穿梭于山林之间,而穿在脚上的木屐轻巧灵活便于山林间的行走,在上山的过程中取下前齿,下山的过程中脱掉后齿,于是那时的人们称它为“谢公屐”。作品中舞者脚踏木屐而舞意在表现文人墨客醉心山水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世俗坎坷之后所展现出来的潇洒、狂放的处世之态。
  【关键词】舞蹈;汉唐舞;《谢公屐》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57-02
  一、舞蹈身体语言的分析
  (一)动作形态中展男子游山玩水之态
  1.上肢
  汉唐古典舞追求历史形式传统中的屈曲之形,最具代表性的体态是“斜塔造型”“半月造型”以及“拉腿造型”。在舞蹈《谢公屐》中,手袖的“扬”“抽”“绕”等动作与“斜塔”之形态相结合,形成了潇洒俊逸的体态和行云流水般的动感。在舞蹈动作上编导选择了戏曲里水袖中的“叠袖”技法,特别是在手臂的抓袖与抛袖的动作节奏编排上,伴随着汉唐古典舞独特的“斜塔”造型,大大增强了动作幅度的延展,舞者一个上步、并步斜塔动作流露出如痴如醉、爽朗清举的舞蹈风格,在袖与袖的挥舞中挥洒着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在上肢运动的过程中,舞者的头部伴随身体俯仰摇晃,头部的摇晃瞬间扩大了身体动态的表现力,生动地把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对大自然山水的迷恋之情表现出来,面对世事无常的变化,人们只能追求一时的安逸,寄托自己的情怀于山水之间。魏晋时期人们醉情于自然山水,在游山玩水之间倾诉心中的愤懑不平,对人生命运的重新思考对生命于生活的透彻领悟,虚实之间,超入玄境。
  2.下肢
  唐代诗人李白在诗中写到脚上穿着谢灵运当年制作的木鞋,攀爬如同青云梯似的险峻石梯。作品中演员因为脚上穿着特别制作的木屐,所以舞蹈难度大大增大,动作幅度潇洒而内敛、奔放且柔和。《谢公屐》的下肢动作主要以“踏”“悠”“荡”等动作为主,“踏”是整个作品中脚下最明显的动作,配合着歌声以足踏地,踏出鲜明有力的节拍,伴随着舞者的内心情绪的不断变化,激发心中的情感。舞者脚上的木屐下系有铃铛,这是编导孙颖老师从“西施响廊”的故事中获取的创作灵感。当舞者的脚下步伐根据身体的律动形成不同的节奏时,鞋子上的一串串小铃铛也随之发出不一样的声响,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舞者在上并步斜塔后紧接倒身斜塔,整个下肢犹如松柏的根茎一样稳健有力,舞者的脚下轻轻一跺、一颤抖之间,流露出狂放、潇洒、俊逸的姿态。脚下的步伐跟随队形的调度在舞台空间中进行变换,小碎步、大跨步等等一系列的脚下动作凸显了文人墨客超脱的动态形象。作品中突出表现了魏晋时期的君子雅士以及文人墨客鲜活、生动、潇洒的人物形象。
  (二)一俯一仰中露悠然自得之感
  作品《谢公屐》中舞者对于肩胸的运用可谓是细节处见真章。汉唐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中把肩胸的表现能力作为特殊的环节进行训练,叫做“解放肩胸”。肩胸部位的关节活动幅度不大,但是在表达情感时却有着丰富的动作方式和细腻的节奏变化。作品中舞者肩部随手臂小幅度的晃动以及胸部在舞动时带动头部进行俯仰的变化,都能体现出作品里想表达的人物形象,桀骜不驯、风流洒脱、随心所欲的君子形象。这一“解放肩胸”的训练化解了舞者上肢因为舞动起来而产生僵硬的问题,使舞者全身气韵得以打通,在动作的切分节奏中以及轻重、顿挫的长短变化之中表现出来。俯仰的动作姿态主要出现在动作与动作的连接过程当中,使整个舞蹈在气质上突显一种文人君子独立于世的傲然品格。情感含蓄舒展、顿挫有质,形象的突出了魏晋时期人们痴迷于山水之间悠然自得之情。
  二、舞蹈调度中显行云流水之美
  《谢公屐》中编导大量使用了横线以及斜线的舞蹈调度,而这些调度则是由线、面的组合形成的,使舞蹈调度在舞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流动变化。如舞蹈开始后,一群着淡蓝色衣附长袖的男子缓慢排成一横排出现在舞台后方,在山水背景的映衬下慢慢地移动成两横排,随着手上甩袖扬袖与旋转之后最后变成三角形。慢板结束后,快板音乐进入,动作幅度也随之变强,大幅度的扬袖后上步、并步成斜塔造型,这时队形变化已经成三横排,随着动作的发展逐渐形成斜线方向并分成五人一组和三人一组。在舞蹈快板处,舞者聚成三角形,跟随音乐在舞台上向左向右快速移动,逐渐形成两个队形,一动一静的对比把舞者脚下步伐的轻、快、稳表现出来,舞台调度的变化也给舞蹈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魅力。由此可见,《谢公屐》在调度中有着两大特点:一是舞蹈调度大多是在舞蹈的连接动作中进行,如甩袖舞姿、旋转和双扬袖“斜塔”动作等;二是在变换队形中没有主角,出现了较多对称的调度,在对称中求和谐和美感。因此,《谢公屐》通过上肢不断变换的动作和脚下行云流水的步伐,体现了舞蹈调度的行云流水之美。
  三、舞蹈形象塑造中的洒脱之风
  作为汉唐古典舞里唯一的男子群舞,《谢公屐》的出现让人们看到汉唐古典舞不仅可以把女子表现的柔美动人,也可以将男子表现得飘逸洒脱。在作品中,舞者昂首挺胸,气宇轩昂,在一动一静的对比之中将魏晋时期文人墨客醉情山水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快板处,舞者脚下穿着木屐跺出紧密的节奏,双臂一甩一抽带动身体随着摇晃怡然自得地向舞台后方跑去,渐渐地聚在一起,随着音乐节奏的突然变强,身体向空中跳起,脚下一点一跺,在俯仰之间将游玩山水的快乐之情流露出来,内心不在有所羁绊,只在乎此情此景的放达之感。面对世事的无常变化,魏晋时期的人们只追求此时此刻的短暂欢愉,所以在短时间的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热爱都尽情地表达出来,人物形象的洒脱、飘逸之风也就在这山水之间的穿梭中随一缕清风飘然而起。   四、《谢公屐》的美学价值
  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这本书中曾对魏晋时期有过这样的评价,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魏晋时期的人们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因此汉唐古典舞《谢公屐》生动地表达了魏晋风度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编导以魏晋时期作为舞蹈作品的背景,刻画出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墨客君子雅士的人物形象。舞蹈中演员的表演张弛有力,气韵却运藏于身体之内,流露出魏晋时期的读書人在饱读诗书之后却无用武之地和敢于与世俗命运对抗的不妥协的傲骨。作品中偏向于“潇洒不羁,放浪形骸” 的实质并非作品表面上所显现的“愤世”“消极”“悲观”,而是当时的文人们面对坎坷的命运、人生境况的不如意、探索和追求新的人生价值,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寄托于在这山水之间,欲求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的人生心态。
  魏晋时期的政治是十分的黑暗的,但是这也造就了魏晋时期灿烂的文学艺术,在宗白华先生的《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就提到“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原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掘发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性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恶势力。”因此,在以魏晋时期为创作背景的《谢公屐》所表达的也就在文人墨客们对世俗的厌恶,把自己放置在美丽的山水之中,情感随着天地得以尽情挥洒。
  《谢公屐》最标新立异的点睛之笔还在于编导对“木屐”的创意。如何才能使脚上的鞋既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编导谢颖甚至从“西施响廊”的典故中受到了启发,自制木屐。这制作“木屐”的历程,真可谓历尽千辛万苦,在三番五次的实验中,最终决定以榉木为主料,数颗小铃铛作为木屐的响底。当演员脚下随着舞蹈节拍跺出不同的节奏时,鞋上的铃铛也晃动出与众不同,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舞蹈的技术难度,另一方面还把舞台效果和艺术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在演员那微微一跺、一颤、一抖的不经意间,流露出“仰卧自得、游心太玄”的魏晋风度,这使得《谢公屐》的舞蹈形象中的文人气质更加鲜活、浓厚。
  综上所述,汉唐古典舞《谢公屐》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把历史中遗留下来的动作形象,运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创作视角,重新建构起汉唐舞蹈所具有的独特体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身体形态的审美风格。面对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我们无法复原出一模一样的古代舞蹈,所以作为当代的我们只能把握古代人的思想精神,用我们的身体传达出属于我们心中的中国古典舞。孙颖先生的作品在中国古典舞创作史中如同明珠一般存在着,他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艺术创作才华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吕敬秋,男,汉族,研究生,助教,西安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间舞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动漫是集绘画、音乐、摄影、数字媒体、电影、文学等多样艺术样式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日本动漫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重要地位,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日本优秀动漫的创作离不开文学深厚底蕴的滋养,日本动漫文学作为一种视觉性文学样式,将文学与其他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优秀动漫作品不断出现的不竭动力源泉。本文试从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来分析日本优秀动漫的创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文学性内核上,并希望从中获
期刊
【摘要】“高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定义为一种至高的境界,成为很多文人墨客画家等孜孜以求却又难以达到的艺术气象,如山之峰巅,罕有人能及,但人人心向往之,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高古”的思想是对远古哲人的追忆与神往,和对现实的超脱,从而追求简单质朴的人生。本文从诗学与绘画两方面,来阐释高古的含义,意境,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高古;超脱;诗学;陈洪绶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
期刊
【摘要】柏拉图和康德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思想巨擘,虽然二者前后相距两千多年,但是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却同样的宏大完整。本文重点结合两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的共通之处进行比较论述,其中主要在于通过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原始物质和康德的“表象”与“自在之物”的比较重点分析了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原始物质和康德提出的“自在之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形而上学;原始物质;“自在之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IP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绿色动能”,在文化产业的组成中占据着很大比重,也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当下IP的新定义入手,通过分析文化IP产业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得出文化IP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文化IP;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哈斯宝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新译〈红楼梦〉》中,对他的文论思想的研究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红学和蒙古族文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代有关哈斯宝文论思想研究进行梳理,分为起步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哈斯宝文论研究的重点、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反思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哈斯宝;文论;阶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产生于两河流域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的巴比伦文化和西亚地中海沿岸巴勒斯坦的希伯来文化同源于闪族(闪米特族)文化体系。本文从为什么蛇在巴比伦和希伯来文学中总是作为敌对者出现这个问题入手,通过对《埃努玛·埃利什》《吉尔伽美什》与《圣经》中蛇意象的分析希伯来文学中的巴比伦成分,发现蛇意象有颇多相似之处,两者存在影响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希伯来文学延续了巴比伦文学中蛇意象与权力、魔鬼和生命母题的密
期刊
【摘要】日本33代推古朝执政者圣德太子,是日本飞鸟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制定“冠位十二阶”制度、颁布“宪法十七条”法律、实施“遣隋使”外交、推广“佛教文化”,为日本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集权制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圣德太子;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遣隋使;佛教  【中图分类号】D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45-02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学会利用数据,对节目进行整合挖掘,可将图形转化成可视化教学手段,本课题调研了酷云互动近年来春晚的大数据情况,通过数据对于节目受众的影响,帮助学生找到一些节目制作的规律,从而完成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等课程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可视化;网络自制节目;受众偏好设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音乐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是现代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群众音乐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音乐形式,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逐渐多样化,我国群众音乐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各个层次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从而影响到我国群众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新
期刊
【摘要】面具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是地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对安顺地戏面具的由来、分类进行梳理,主要从构图、造型、色彩几方面对地戏面具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并对其功能方面做出分析。试图为安顺地戏面具的审美及存在价值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地戏面具;艺术特色;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