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好坏与快慢

来源 :意林绘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BILLGAT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分享:学会知识与应付考试到底哪个才是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理由?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有限的时间内,谁的得分高谁就直接赢得比赛。这一制度的优点是可以相对公平地保障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符合当前国情。但高考也有缺点,比如下文中提到的在宋朝前期的科举考试中,“出手快”的评判标准。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和老师不得不“急功近利”地研究各种应试方法和答题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知识本身。其实,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制约着国家的发展。(特约教师:青岛国开中学高中部 辛艳丽)



  宋朝重文章,文人常常因一首小诗、一篇小文而一时洛阳纸贵,举国皆知,孙何便是如此。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就能妙笔著文章,笃学好古,著文必本经义,在读书人中名声甚显。据蔡传《历代吟谱》记载说,孙何曾作《两晋名臣赞》,当时的文坛领袖王禹偁读了他的文章后,激动不已,把他和当时另外一个文坛新秀、后至宰相的丁謂广为延誉说:“丁谓与孙何,便可白衣修撰。”
  意思是,这两个可畏后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能直接以白衣身份入朝出任饱学之士才能担当的史官,对其才学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王禹偁广为延誉的同时,还特别赋诗一首曰:“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将二人比作韩愈、柳宗元这种一代文宗式的人物,可见孙何文章的影响之巨。
  后来,孙何果然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才学。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科举考试中,孙何在乡试、会试(省试)、殿试中,场场高居第一名,最后被宋太宗钦点为状元,名动京师。王禹偁“白衣修撰”的青睐,堪称慧眼识珠。
  说到孙何考取状元一事,还让人想起宋朝科举制度史上的一则趣闻。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后,延续隋唐旧制,开科取士,同时,他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作为科考定制加以确定。颇为搞笑的是,武夫当国的宋太祖,十分欣赏那种眼疾手快的高手,他规定,凡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在完整、优质的前提下,谁最先交卷谁即为状元。比如,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的殿试中,王嗣宗和陈识二人同时交卷,宋太祖干脆让二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最后王嗣宗赢了,果然高中状元,王嗣宗因此被人戏称为“手搏状元”。
  继位的宋太宗遵循旧制,依然以出手快为取舍标准。欧阳修在《归田录》一书中说“太宗时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为第一”,便是明证。不过,虽然“以先进卷者为第一”,但皇帝的初衷并不单单以行文快慢为唯一取舍标准,他们要求文理顺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但科举之途的艰辛,让许多人钻山打洞求捷径,于是又好又快,渐渐变成了无所谓好,只寻求快。就在孙何参加的这年科考中,举子李庶几把考生们集中在京城一个烧饼铺里,以厨师烙好一个饼的时间完成一韵诗者为胜,比写诗的速度谁更快,闹得沸沸扬扬。
  宋太宗得知后,又气又恼。殿试时,他特意从《庄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字,拟了道非常冷僻的赋题。考题发下去不久,大家还眉头紧锁之际,李庶几就草草成篇,抢先交卷了。看到他那得意的样子,宋太宗雷霆震怒,当场把李庶几轰出了考场。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几落榜,作文慢慢腾腾的孙何中了状元。此后,殿试不再以速度的快慢作为状元的取舍标准。
  这则科举制度史上的逸闻再次证明,要在高手如林的科考中独占鳌头,本身的学问和文章才是唯一的“敲门砖”。看来,孙何“白衣修撰”的名头,的确不是借文坛领袖之口吹嘘而得来的。
  丁香清幽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人们通常认为,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科学家的新近报告说,有切实证据表明,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几种猛禽会有意纵火,将藏身于草木中的猎物驱赶出来。  鸟儿从火堆里捡起燃烧的树枝,扔到其他地方引发新的火情,澳大利亚一直有对这类现象的目击报告。但一些质疑者认为,这可能是无意的偶然事件。  澳大利亚中央土地理事会的鸟类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人员在美国《民族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在长达6年的研究中,他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回大地,让人感觉最为舒适、温暖的季节来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来了,我们也结束了寒假生活,開始了新学期、新征程。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们都知道,古代有很多文人都是勤学苦思的典范,所以本期小编特意邀请了四位老师,为大家解读古代文人深入骨髓的勤勉,希望能对你有些启发哦。  柏学士茅屋  [唐]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
期刊
“三脚猫”最早的确指三只脚的猫,指做事技艺不精。但关于“三脚猫”的来历,民间也有一个传说,却不是指一种猫。相传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的铁锚当作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即上前试提铁锚,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
期刊
“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傳》的“谋元帅”,南北朝起,元帅成为统军征战官职名称,如北周宣帝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元帅”。而在西方,军衔中“元帅”最初来源竟然是“弼马温”。元帅作为最高军衔是从16世纪的法军开始的。而法语中“元帅”一词则来源于德国词汇“马”和“仆人”,最初指的是给国王看守马厩的官员。  杨贺
期刊
冬天的蚂蚁颤抖的翅膀,  等待瘦瘦的冬天结束。  我用缓慢的,呆笨的方式爱你,  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是什么导致我们各自隐藏生活?  一个伤口,风,一个言词,一个起源。  我们有时用一种无助的方式等待,  笨拙地,并非全部也未愈合。  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  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  现在我们触摸到蚂蚁坚硬的胸膛,  那背甲。那沉默的舌头。  这一定是蚂蚁的方式,  冬天的蚂蚁的
期刊
“新郎官”现指新婚的男子,在古代,则多指刚刚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為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唐朝,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人称“郎君”或“郎官”。从隋朝开始,朝廷采用科举制(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隋唐两代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当时朝廷规定:凡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先分配到中央官署中挂职锻炼,所任官职一般为校书郎、秘书郎。虽无实权,且多为文
期刊
生活在中国,在吃这件事上百无禁忌,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变成食物的。但有一种东西,把它变成食物,似乎总有点儿舍不得,总觉得不大可能。它怎么能吃呢?它怎么可以当作食物呢?不是山珍,不是海味,而是花。  花的存在,本身就是有点儿不可思议的。花是神迹,仅仅是观看,已经觉得是亵渎了,怎么可以吃它呢?然而,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去吃花了。  小的时候吃过槐花。初春,几乎一夜之间,开遍街巷旷野,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用槐
期刊
阅读分享:读书是最好的美容之法,不仅是对心中理想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的升华。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开卷都有益?中国古典文化、文学,这些恒定的东西无疑就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留下来的闪闪发光的金子。那么如何捡拾这些金子呢?可以跟着韩愈、柳宗元的脚步学习。(特约教师:广东省鹤山市鶴华中学 李素芹)  古代的文学家,到底要读多少书呢?不好定论,但对于韩愈、柳宗元到底读了多少书,曾国藩倒是有些说法。买书不可不多,看
期刊
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作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转身离开小巷、离开哈桑的时候,心里这样对自己说。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
期刊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我们学《论语》,就是学习孔子之道。那如果有人问,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呢?为人治国有很多道理可讲,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回答?  孔老师曾经总结过,他说“吾道一以贯之”,简洁明了,可以说非常适合做座右铭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师:从某个角度讲,曾参这个优秀学生有时候挺令人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