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分享:学会知识与应付考试到底哪个才是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理由?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有限的时间内,谁的得分高谁就直接赢得比赛。这一制度的优点是可以相对公平地保障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符合当前国情。但高考也有缺点,比如下文中提到的在宋朝前期的科举考试中,“出手快”的评判标准。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和老师不得不“急功近利”地研究各种应试方法和答题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知识本身。其实,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制约着国家的发展。(特约教师:青岛国开中学高中部 辛艳丽)
宋朝重文章,文人常常因一首小诗、一篇小文而一时洛阳纸贵,举国皆知,孙何便是如此。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就能妙笔著文章,笃学好古,著文必本经义,在读书人中名声甚显。据蔡传《历代吟谱》记载说,孙何曾作《两晋名臣赞》,当时的文坛领袖王禹偁读了他的文章后,激动不已,把他和当时另外一个文坛新秀、后至宰相的丁謂广为延誉说:“丁谓与孙何,便可白衣修撰。”
意思是,这两个可畏后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能直接以白衣身份入朝出任饱学之士才能担当的史官,对其才学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王禹偁广为延誉的同时,还特别赋诗一首曰:“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将二人比作韩愈、柳宗元这种一代文宗式的人物,可见孙何文章的影响之巨。
后来,孙何果然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才学。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科举考试中,孙何在乡试、会试(省试)、殿试中,场场高居第一名,最后被宋太宗钦点为状元,名动京师。王禹偁“白衣修撰”的青睐,堪称慧眼识珠。
说到孙何考取状元一事,还让人想起宋朝科举制度史上的一则趣闻。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后,延续隋唐旧制,开科取士,同时,他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作为科考定制加以确定。颇为搞笑的是,武夫当国的宋太祖,十分欣赏那种眼疾手快的高手,他规定,凡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在完整、优质的前提下,谁最先交卷谁即为状元。比如,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的殿试中,王嗣宗和陈识二人同时交卷,宋太祖干脆让二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最后王嗣宗赢了,果然高中状元,王嗣宗因此被人戏称为“手搏状元”。
继位的宋太宗遵循旧制,依然以出手快为取舍标准。欧阳修在《归田录》一书中说“太宗时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为第一”,便是明证。不过,虽然“以先进卷者为第一”,但皇帝的初衷并不单单以行文快慢为唯一取舍标准,他们要求文理顺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但科举之途的艰辛,让许多人钻山打洞求捷径,于是又好又快,渐渐变成了无所谓好,只寻求快。就在孙何参加的这年科考中,举子李庶几把考生们集中在京城一个烧饼铺里,以厨师烙好一个饼的时间完成一韵诗者为胜,比写诗的速度谁更快,闹得沸沸扬扬。
宋太宗得知后,又气又恼。殿试时,他特意从《庄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字,拟了道非常冷僻的赋题。考题发下去不久,大家还眉头紧锁之际,李庶几就草草成篇,抢先交卷了。看到他那得意的样子,宋太宗雷霆震怒,当场把李庶几轰出了考场。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几落榜,作文慢慢腾腾的孙何中了状元。此后,殿试不再以速度的快慢作为状元的取舍标准。
这则科举制度史上的逸闻再次证明,要在高手如林的科考中独占鳌头,本身的学问和文章才是唯一的“敲门砖”。看来,孙何“白衣修撰”的名头,的确不是借文坛领袖之口吹嘘而得来的。
丁香清幽摘自《羊城晚报》
宋朝重文章,文人常常因一首小诗、一篇小文而一时洛阳纸贵,举国皆知,孙何便是如此。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就能妙笔著文章,笃学好古,著文必本经义,在读书人中名声甚显。据蔡传《历代吟谱》记载说,孙何曾作《两晋名臣赞》,当时的文坛领袖王禹偁读了他的文章后,激动不已,把他和当时另外一个文坛新秀、后至宰相的丁謂广为延誉说:“丁谓与孙何,便可白衣修撰。”
意思是,这两个可畏后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能直接以白衣身份入朝出任饱学之士才能担当的史官,对其才学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王禹偁广为延誉的同时,还特别赋诗一首曰:“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将二人比作韩愈、柳宗元这种一代文宗式的人物,可见孙何文章的影响之巨。
后来,孙何果然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才学。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科举考试中,孙何在乡试、会试(省试)、殿试中,场场高居第一名,最后被宋太宗钦点为状元,名动京师。王禹偁“白衣修撰”的青睐,堪称慧眼识珠。
说到孙何考取状元一事,还让人想起宋朝科举制度史上的一则趣闻。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后,延续隋唐旧制,开科取士,同时,他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作为科考定制加以确定。颇为搞笑的是,武夫当国的宋太祖,十分欣赏那种眼疾手快的高手,他规定,凡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在完整、优质的前提下,谁最先交卷谁即为状元。比如,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的殿试中,王嗣宗和陈识二人同时交卷,宋太祖干脆让二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最后王嗣宗赢了,果然高中状元,王嗣宗因此被人戏称为“手搏状元”。
继位的宋太宗遵循旧制,依然以出手快为取舍标准。欧阳修在《归田录》一书中说“太宗时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为第一”,便是明证。不过,虽然“以先进卷者为第一”,但皇帝的初衷并不单单以行文快慢为唯一取舍标准,他们要求文理顺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但科举之途的艰辛,让许多人钻山打洞求捷径,于是又好又快,渐渐变成了无所谓好,只寻求快。就在孙何参加的这年科考中,举子李庶几把考生们集中在京城一个烧饼铺里,以厨师烙好一个饼的时间完成一韵诗者为胜,比写诗的速度谁更快,闹得沸沸扬扬。
宋太宗得知后,又气又恼。殿试时,他特意从《庄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字,拟了道非常冷僻的赋题。考题发下去不久,大家还眉头紧锁之际,李庶几就草草成篇,抢先交卷了。看到他那得意的样子,宋太宗雷霆震怒,当场把李庶几轰出了考场。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几落榜,作文慢慢腾腾的孙何中了状元。此后,殿试不再以速度的快慢作为状元的取舍标准。
这则科举制度史上的逸闻再次证明,要在高手如林的科考中独占鳌头,本身的学问和文章才是唯一的“敲门砖”。看来,孙何“白衣修撰”的名头,的确不是借文坛领袖之口吹嘘而得来的。
丁香清幽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