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麦田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英,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政府督学,南京市名校长。著有《高效能教师的10个好习惯》《让女孩最出色的杰出女性故事》《主题概念课程:手》等教育类书籍。近年来着力进行“儿童致远,创意世界”的课程实践,本着“让课程充满创意,让儿童蓬勃创意,让学校成为创意的乐园”的生本理念,让学校的课程改革真正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散发着具有生命价值的光辉。
  《麦田里的老师》,使我想起了另一本书名类似的书——《麦田里的守望者》。
  书中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对他唯一最爱的妹妹说出了他的一个愿望:“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个在成人眼中“糟糕透顶”的孩子却怀揣着守望迷失儿童这样温情善良的愿望,这其中强烈的反差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去做麦田里的捕手,守在麦田里、悬崖边,拦住那些要冲向悬崖的孩子,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尤其是家长和我们教师应承担的责任。
  在我看来,崇建老师就是怀揣同样梦想并身体力行而取得成功的一位。
  他的这本书,可信。
  作者李崇建是一位作文老师,也是一个成长经历并不顺遂的“孩子”。用他的话说是“童年调皮,少年阴郁”,大学考了4次,一路工读到毕业。做过泥水匠、搬运工,30岁后才懂得正视自己的价值,生命也才有了转变。是父亲的从不放弃,虽“一再失望”却“一如既往”为子女打气,父亲的坚持和爱,特别是“恒常的淡定”使崇建有了向上的动能。因此,李崇建深深知道,什么才能使迷途的孩子从坎坷中缓缓走出自己的人生。曾经,他让父亲失望落泪,如今,他帮孩子们找回人生。
  这本书中记录的故事像是崇建老师的工作手记。他将“萨提尔模式”带入他的教学与辅导过程,用“正向好奇”来探索孩子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使很多无法在体制内生存而逃到体制外的“特别的”孩子主动揭露自己。他在许多“不一样”的学生身上都留下一个温暖的角落,也协助他们为自己建立自我成长的动力与纪律,解决了许多亲子间对立冲突的困境。崇建老师把这些孩子当成老天爷送给自己的功课与礼物,在他许多教育“个案”故事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教育曾经的迷茫,而后的思考,有力的探索和如今能给予我们的力量。
  这本书,可学。
  书里的不少核心观点,我非常赞同。与我而言,有两点特别重要而宝贵的思考,值得老师们捧起这本书去学习分享。
  第一,除了“爱”,还有其他的方式。
  常听学者专家谈教育,最终都是谈“爱”。只是“爱”这个字,人人识得,却未必懂得,像走迷宫,让人难以寻觅,令人困惑。从彷徨的年少走来,崇建老师感受了父亲对他从不放弃的爱,但除了爱,有没有其他方式,能让大人与孩子有更和谐的关系?他发现,大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
  崇建老师与山毛榉的故事,只要是读过《麦田里的老师》的人大概都会难以忘怀。崇建老师在陪伴山毛榉的过程中除了付出了爱与坚持,还有自我内心的觉察和成长。他对自己一连串的思考、想象和追问震撼了我:他常常想象,40岁的李崇建若是遇见11岁的李崇建,那“我会了解李崇建的孤单吗?会知道他的困惑吗?会知道如何不以刺探的方式,伤害一颗敏感的心灵吗?会多一些接纳而不是要求和说教吗?……”
  教育不仅仅是爱。我们在面对一些学习、行为、情绪触礁脱轨而放弃自我的孩子时,是不是愿意以这样自我觉察的方式思考,询问自己是否陷入困境,该如何用不同的思维进入?调整到真诚且专注的状态,选择以理解与接纳的心态和他对谈,但又不丧失底线。当大人再以规则回馈他们时,大人可以更稳定,也可以接纳他们的情绪起伏,不会只以抚平对方的情绪为目标,会有进展,而不是原地打转。
  一个写起作文就像烂泥趴在桌上的小男孩,后来不但受邀写书评,文章还刊登于教材。一个令全校老师都头疼的叛逆狂飙少年,之后却在美国专门帮乐团制作音乐。一个每天用45%以上力量对抗母亲的女孩,短短一个月,与母亲的关系有最惊人的转变。崇建老师让我看到:好的教育绝不仅仅是爱心,不是单纯地“付出”和给予,而是陪伴,是和孩子一起的内在成长!是孩子找到自信,而教师找到教育的热情!就像他回忆山毛榉的故事时所言,“若没有他的参与,也许我不会变成一个热爱教育的人”。
  第二,帮助不是“打鸡血”,是拿出科学的方法。
  光谈理念的教书,讲到孩子课业和学习的困境,若没有实际做法,通常是要被嗤之以鼻的。的确,当我们做到以良好的“接纳”心态,永远对孩子们抱有希望,有坚持,有守候,平静而又温和的时候,若只是口号式地给孩子“打鸡血”,结果往往是游戏一场。帮助孩子走出课业和学习的困境,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麦田里的老师》书中第三卷“课业与学习”就给出了方法和实例。
  崇建老师善于教给孩子学习的规划。他为尚未建立读书习惯的孩子设定的目标是每晚10分钟,背两个英语单词,算一道数学题,这样就够了。但是,他们必须将一日的安排和轨迹记录下来,写着:英语单词几个,数学一题,或者读书几分钟。孩子们通常对这么轻松的任务感到相当惊讶。崇建老师就这样带着孩子慢慢向前走,看着每天落实的部分,帮助孩子迈向“学习规划”的道路。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方法,建立规划,培养规划的意识,养成习惯,或者叫培养善用时间的习惯,这就是走出学习困境的科学方法。
  崇建老师用他的智慧和对教育的热忱守在麦田里。读他的书,我们既要思考自己所面对的教育,也要思考我们的课堂效益,从而回到我们毕生耕耘不息的更广阔的麦田里:那里有教学的艺术性,更有教学的科学性;那里有可以促进儿童生成热烈的情绪和学习动机的力量。在那片麦田里,没有强制、指令,儿童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他们情不自禁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以为这就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教学中的通感以感觉为起点,想象为桥梁,情感为动力,审美领悟为归宿,它与修辞学、心理学中的通感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通感在唤醒学生音乐潜能,让学生饶有趣味地、主动地体验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学中,为构筑学生的通感体验,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音乐本体的特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审美的整体性。  【关键词】通感;多感官;
【关键词】整合教学;对比阅读;学生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56-02  【作者简介】孙一敏,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一级教师,连云港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一
倪凯颜  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校长  倪凯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她始终坚守在“创生人本课堂”的希望田野上。她坚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但她又明确地指出,儿童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如她所言,这样的思想认识并非“回到当初”,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找到了新的平衡,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她认为,构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人本课堂”,就
“科学”区别于“伪科学”或“迷信”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科学理论不怕被反复检验。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在一次又一次检验的过程中,科学理论被不断地证实,得到发展。为什么科学的“真金”不怕“火炼”?人们通常又是怎样来考量和检验科学的理论的呢?  一、科学知识的确实性、一致性、逻辑性要不断地被考核  科学探究基本上是一个破除迷思、改变观点的历程。  人有一种本能,不管看到什么现象或者发生什么事件,
妙笔生花,梦想起航——当师生梦想存储的场景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我仍然感动于心,尽管我的脑海已描摹设计过N次。这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校庆,简约而丰厚,创意无限,亮点闪耀,行业专家称其开启校庆模式创新之先河。为什么能办出这样的校庆?在此,让我们立足于教育的原点,对人民小学70校庆的筹办过程作一次呈现与梳理,以探寻人民小学70校庆活动的策划思想和思路。  1.确立项目。学校华诞,是学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不
【关键词】】情境;创设;儿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57-02  情境创设,在低年段的语文课堂上比比皆是,不乏热闹和有趣,其中以借助人本身的行为和表现来创设情境的最为常见,如角色表演、游戏活动等。但仅仅热闹、有趣是不够的,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的理性思量,要以儿童思维活动的过程为依据,以儿童的生长、发展为目的。如果情
【关键词】言语智慧;揣摩;复述;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60-02  《恐龙》是苏教版三下的一篇说明文,课文内容条理分明,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恐龙的种类与形态、食性、繁殖、消失,课文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浅显易懂,说明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暗含其中。笔者没有按照常规逐段教学,而是把着力点放在重点段落
真正好的课堂学习不能止步于教材。  诚然,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有效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关注教材例题和习题,不关注教材编排意图,不关注学生已有旧知,不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不关注学生思维特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常常是单薄肤浅甚至是机械僵化的。  要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善于“退”与敢于“进”
对数学史、数学文化的严重匮乏,是很多和我一样中师毕业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先天不足。第一次看到美国著名数学哲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学家、应用物理学家M·克莱因的力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心底就有一种强烈的文化“哺乳”的欲望,看完封底上作者的一段话后,更是被深深地吸引了:  “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数学在工程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但是却很少有人懂得数学在科
2013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确定的主题为“以学定教,学教相长”。“以学定教”,首先是真正了解学生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不以成人意识替代儿童经验、认知方式;其二,是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学教相长”,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激发主动性和探究热情,教师的预设就不再是师生循规蹈矩的路线,生成资源不断呈现,教师也会感觉精彩纷呈,促进教师预设能力、应变能力的提升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