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注意环境创设的“四要素”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odsbsbsbs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是儿童学习的第三位老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幼儿探索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一、环境创设应体现层次性
  由于幼儿年龄不一,他们的认识只能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科学感兴趣。因此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适合他们的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例说明:
  另外,在投放材料时,让幼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玩具、材料。如在地面上设计各种程度不一的格子;提供高低不一,形状各异可拼凑的平衡木;在科学观察区设置参观区和观察记录区等等。虽然,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各有差异,但环境创设应努力做到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最后,材料要及时调整,幼儿在创设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但幼儿的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就被固定保持不变,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就不能充分地展开。因此教师要善于找到幼儿兴趣、要求、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创设环境要体现参与性。
  环境創设的教育性不仅蕴涵在环境之中,而且蕴涵在环境的创设的过程中。在科学活动中,参与性要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例如:中班《我能干》——剥蚕豆这一活动,一开始,我发现有几个幼儿没指甲,有的用手掰,有的用手嘴咬,有的放弃了……我就为幼儿提供一些图示、工具,让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尝试,一段时间后,幼儿剥豆的方法多了,于是组织幼儿交流、演示,讨论什么方法又快又好,这样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积累经验,培养幼儿敢于尝试、敢于思考的品格,让幼儿在参与中得到提高了能力。
  另外,参与共同收集有关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们可以通过材料了解有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本身具有探索性。例如:“认识圆柱体和球体”这一活动中,幼儿在收集的过程中首先了解一些圆柱体的名称、作用;如铅笔、易拉罐、饼干桶、皮球、足球等,同时对一些不了解的的如:眼球、太阳等是什么球体也充满了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继续进行探索的欲望。同时,这个过程也促进幼儿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体验了自信,学会了交往等等。
  三、环境创设要体现多样性。
  幼儿能力不同,发展的水平就不同,有高有低,正如《纲要》所说“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要考虑满足幼儿活动的个别差异,不搞“一刀切”。教师提供的材料就必须兼顾幼儿的个性特点,全面考虑,尽可能体现多样性。例如大班科学活动《球从斜坡上滚下来》一课,我们就提供了三组不同的斜坡。第一组,提供相同高度、不同材料(木条、绒条),第二组,提供了不同高度,相同材料的花岗岩石条,第三组,则提供了不同高度、不同材料(塑料、布料)等,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球从斜坡上滚下来的速度跟它们的高度、材料都有关的经验,通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让幼儿在动一动、做一做、说一说的基础上满足了幼儿探索的需要。
  科学的启蒙教育应该是生动的,多样的。多样的环境创设不仅仅要体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还呈现在孩子的表达方式上,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活动,更能激发幼儿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如在科学活动“沙漏”一课时,幼儿在猜一猜、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的探索过程中,感知“沙漏”的原理,激发了孩子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活动结束后,有的幼儿从家里收集塑料袋、杯子等材料制作“沙漏”工具,有的利用“沙漏” 现象在记录沙漏的时间,有的则干脆在区角活动中反复玩着,并把它画成一种美丽的图案……种种惊喜溢于脸上。
  四、创设环境要体现问题性。
  孩子的探索活动往往由问题引起,而这些问题常常与环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关。孩子对周围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有不少是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而自发产生的,这种产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孩子年幼、知识经验的贫乏,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有些问题在探索活动一开始时就出现的,如:“沉与浮”这一活动,我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那些是沉的?那些是浮的?请你们猜一猜”;也有的问题是伴随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提出的,如:“你们已经知道了那些会旋转?那些不会旋转?那你们有什么办法使不会旋转的东西旋转起来”,有的甚至在活动结束时提出问题,作为延伸活动或生成新的活动开始。如“我们周围的环境”这一活动结束时,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有趣的现象,请你们去查一查,找一找?但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与探索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及操作材料。所以在幼儿自由探索时,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抛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及时关注幼儿不断地、深入地探究下去的兴趣。
  综上所述,以上内容都是围绕幼儿创设的物化环境的探索的一些体会,但在科学探究的环境中还应重视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自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将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遥观沧浪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一、挖掘绘本的阅读价值  (一)什么是绘本  绘本最早诞生于欧洲,在上世纪三十代风靡美国,随后日韩等亚洲发达国家也开始兴起,在七十年代左右台湾也引起了阅读热潮,我们所说的绘本这一词源自日本,由台湾地区最早引入华语地区。  绘本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写给孩子带有插图的书,而是一种强调文字与图画相互作用,共同讲述故事的图书。图画从书中的点缀演变为主导,有些绘本甚至没有
对选用的两种不同热轧辊堆焊材料,进行了表面堆焊试验。测定了不同热处理后堆焊层的硬度、耐磨性及化学成份,并进行了金相、扫描电镜的组织观察和分析,为准确选择热轧辊的堆焊材
本文所研究风洞为薄壁结构,由于风洞的刚强度特性、振动特性、支座结构形式对于试验安全、数据精准度及基础施工均有一定影响,因此对风洞主体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获得了静力学
流行的产品具有功能与形式美感的和谐统一,能够满足消费者情感上、心理上的消费需求的特征。民族性是设计产品流行与审美的基础,而创新则是其生命。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对小学生及初一学生计算数学题目进行设计配算法,从而使学生在计算时能够更加简便。  关键词:配算;方法;    这个配算法主要用于小学生及初一的学生计算数学题目更简便一些,它可用于整数、分数、正数、负数等的加减乘法上,处此之外,它也可以普遍用在计算上,使计算起来更方便一些,   1  ~   10  我个人称“10”为配算数,就是原本没有的数字,根据算数需要,配上去的数
期刊
一、主题内涵  近几年,我区开始重视作文教学的指导,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课例,通过观摩,我们也渐渐懂得了作文有序指导的重要性了。  本学期第六周,我区教研员蔡老师亲自开设了一节作文指导课,旨在尝试围绕“作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搭建支架”进行了一次课例研讨活动,笔者全程观摩了这节课,那么这节作文课中授课教师如何搭建支架?学生反应又如何?下面笔者就选取《看“图”说话 有“画”可说 》教学中的
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既是一个学知识的平台、也是一个进行情感交流的媒介、更是一个对于人性尊重、让我们体验享受教育幸福的世界!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尝试。
摘要: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深知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关键词:教学效率;策略探究;    一、充分利用教学模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习变得
由于宏程序具有精简、灵活、通用、智能等优点,因此宏程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曲面编程更为普遍。本文主要是针对宏程序在凸轮加工上的应用,阐述了如何使用变
小班时期是培养幼儿节奏的最佳阶段,也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基础时期。本学期,我计划开展“小班幼儿节奏培养”的课题研究,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小班幼儿进行节奏感培养。  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初步感知节奏。  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水龙头没关紧,有“滴答滴答”水声;钢琴上的挂钟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音乐区的串铃,会发出“叮~叮~”的声音;刮风了,会发出“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