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多种眼底影像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oeni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患者的多种眼底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MEWDS患者11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例1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年龄15~41岁,平均年龄27.6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2~13 d,出现症状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4.7 d。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身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观察病灶的彩色眼底像、AF、FFA、ICGA、OCT特征。

结果

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橘红色颗粒样改变;AF表现为后极部边界模糊融合成片的强AF; FFA表现为早期病灶呈细针尖样花环状排列的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染着;ICGA表现为晚期病灶呈边界不清、融合成片的弱荧光;SD-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强反射物质堆积伴椭圆体区等结构改变,病灶处交叉区及椭圆体区结构紊乱。

结论

MEWDS患眼黄斑区呈橘红色颗粒样改变;呈不均匀弥漫性强AF;FFA早期表现为细针样花环状排列边界不清的强荧光;ICGA晚期呈小片状融合的弱荧光病灶;SD-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RPE表面强反射物质堆积,病灶处椭圆体区结构紊乱。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免散瞳超广角成像系统与免散瞳2个视野45°数码成像系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结果的一致性及差异性。方法由2名技术人员在同一天分别对社区规范化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一患者的同一只眼行免散瞳超广角成像系统和免散瞳2个视野45°数码成像系统检查,同时成功采集两组图像的717例患者1434只眼纳入统计。图像采集后由2名经验丰富的眼底病专科医生分别对两组图像进行阅片和DR分期。对于分期结果不
目的观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患眼视盘血流灌注情况。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急性AION患者40例40只眼(AION组)以及正常人30名3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AINO患者以病程<3周定义为急性期;>3个月定义为恢复期。采用傅里叶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AION组患眼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及视盘血流指数。观察AION患眼急性期及恢复期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疑诊为并发PHPV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71例93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5例54只眼,女性26例39只眼。年龄1~24个月,平均年龄(7.6±4.3)个月。所有患眼均行CDFI检查,观察玻璃体内是否存在病理性条带状回声、条带状回声与眼球壁相连部位以及条带状回声上是否存在血流信号。CDF
目的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患眼超广角短波长眼底自身荧光(SW-FAF)特征,分析其特征性表现与传统影像检查的对应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MEWDS的13例患者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例,女性12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4.5岁。所有患眼均行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超广角SW-FAF检查。其中6只眼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
目的对比观察脉络膜骨瘤患者的多种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脉络膜骨瘤患者16例1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平均年龄(30.5±2.4)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身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根据间接检眼镜及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结果,将瘤体表面光滑、颜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T1D)患儿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F-ERG)反应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T1D患儿41例(T1D组)及轻度屈光不正儿童25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T1D患儿经视力、屈光度、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间接检眼镜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有受检儿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技师进行FF-ERG检查。包括暗适应视杆细胞反应0.01(r-b 0.01)、暗适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性研究。临床确诊为PDR的97例患者9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字母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分别为30例30只眼、32例32只眼、35例35只眼。3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F=0.18)及玻璃体积血分级(χ2=1.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DSM)是指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患眼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上表现为后巩膜葡萄肿凹陷处黄斑部的向内凸起,凸起高度>50 μm。其形态特征主要有圆形凸起、水平方向椭圆形凸起和垂直方向椭圆形凸起。DSM形成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黄斑区局部脉络膜增厚、黄斑区局部巩膜厚度改变、后巩膜葡萄肿进展的适应或代偿、低眼压及玻璃体黄斑牵引有关。DSM及其并发症的出现可能是高度近视后巩膜葡
目的观察不同病灶活动程度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CCE)扩张程度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探讨CSC病灶活动程度、CCE扩张程度与SFCT 3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确诊为CSC的40例患者40只眼纳入研究。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判定患眼CSC病灶的活动程度。其中,活跃型CSC 23只眼(活跃型CSC组),非活跃型CSC 17只眼(非活
光遗传学技术是一种将光学和遗传学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应用遗传学方法将特异的视蛋白导入目标神经元,再用相应波长或频率的光刺激视蛋白,使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进而控制特定神经环路的活动,最终起到调控实验动物生理活动和行为的作用。在视网膜色素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变性性疾病中,应用光遗传学技术玻璃体腔或视网膜下注射视蛋白基因,由外界给予相应的光照激活视蛋白,模拟并代替视网膜光感受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