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教学在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普遍得不到重视。本文总结作者多年基层教学经验,以桓仁县中学生物教学课堂“黄瓜标本特质”为例,通过与城市学校教学的差别、对比,结合偏远山区生物教学的特点,提出“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自然,对生物学标本进行直观体验,继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偏远山区;生物教学;自然;开放式;实践
生物教学在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普遍得不到重视。生物课枯燥乏味,使得生物课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找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着力点,是我们长期探索的课题。多年来,我在教学中着眼以下几个方面,变生物课的枯燥呆板为生动活泼,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觉掌握知识,寓教于乐,使生物课的教学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有所提升。我的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我校地处山区的自然优势,把生物课堂“开放搞活”。
一、认识自然优势
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长白山南麓,群山绵延,江河环绕,八山一水,秀美绚丽。我校就是座落在这里的一所普通中学。然而,长期以来,生物教学却无视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生机盎然的活教材丢弃在课堂之外。近年来,我逐步在教学中摸索、总结,认识到单纯关注我校教学设备落后的劣势是片面的,还应看到我们山区中学在生物教学中所具有的、城市中学无法与之相比的两大优势:
第一,我们的学生熟悉生物。山区的学生有丰富、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具有极大的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潜力。
第二,我们的校园周围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植物的大千自然环境,这是上活生物课的自然教材,是先天优势。
二、利用优势
1.向大自然索取生物实验材料,把活的生物引进课堂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课堂上离不开实验,而我校实验设备比较落后,缺乏实验材料,使得很多规定的实验课难以按照正规的要求开设。面对这种情况,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解决了上实验课难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讲到“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田边山坡捉来蝗虫,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几个学生合用一个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察蝗虫的翅、足、口器、气门及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
2.不拘泥于课本,开展开放式教学
我班的学生中有养鱼专业户的子女,有菜农的子女,也有养鸡、养兔专业户的女子……这些学生都有着较城市学生甚至比教师丰富得多的直接生产、生活经验,我把他们看作“小老师”,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例如:在讲到“淡水养鱼”一节时,我就请养鱼专业户的孩子走到讲台上,我坐到他们的位置上和其他同学一起悉听学生讲解有关淡水养鱼的知识,如淡水鱼的种类、混合放养的优点、如何喂养等,他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鲢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苗,指导大家如何辩认。最后,我加以简单地概括小结。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3.利用自然优势,实现学以致用
我校的学生中有较大部分是农民的孩子,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跨时代的新农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讲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节时,学生了解到黄瓜的花是单性花,雌雄同株,在开花后主要靠昆虫进行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在大田里是很容易进行的,而在北方冬季的塑料大棚里,这种昆虫传粉的机会就很少。我向学生讲述了人工辅助授粉的原理后,鼓励学生课后到有黄瓜大棚的同学家里看看,到这个天然的大实验室去实践、验证。这样,他们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丰收的喜悦,更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国情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是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课外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没有把国情教育脱离生物科技活动的特点进行简单说教,而是把国情教育的内容与我县的自然状况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有机结合。例如:带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到校外调查、考察,了解到我县因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所以这里生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人参、细辛、鹿茸、灵芝等名贵中草药材一千多种,是久负盛名的“参药之乡”。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但使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使我们组织的生物课外活动硕果累累。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偏远山区中学生物课堂结构改革不能完全套用城市中学的课堂结构模式。城市中学生物教学设备等方面上的优势是山区中学不能比的,而我们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通过不同途径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这是可能的。教学实践表明,让生物教学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的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偏远山区;生物教学;自然;开放式;实践
生物教学在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普遍得不到重视。生物课枯燥乏味,使得生物课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找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着力点,是我们长期探索的课题。多年来,我在教学中着眼以下几个方面,变生物课的枯燥呆板为生动活泼,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觉掌握知识,寓教于乐,使生物课的教学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有所提升。我的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我校地处山区的自然优势,把生物课堂“开放搞活”。
一、认识自然优势
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长白山南麓,群山绵延,江河环绕,八山一水,秀美绚丽。我校就是座落在这里的一所普通中学。然而,长期以来,生物教学却无视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生机盎然的活教材丢弃在课堂之外。近年来,我逐步在教学中摸索、总结,认识到单纯关注我校教学设备落后的劣势是片面的,还应看到我们山区中学在生物教学中所具有的、城市中学无法与之相比的两大优势:
第一,我们的学生熟悉生物。山区的学生有丰富、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具有极大的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潜力。
第二,我们的校园周围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植物的大千自然环境,这是上活生物课的自然教材,是先天优势。
二、利用优势
1.向大自然索取生物实验材料,把活的生物引进课堂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课堂上离不开实验,而我校实验设备比较落后,缺乏实验材料,使得很多规定的实验课难以按照正规的要求开设。面对这种情况,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解决了上实验课难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讲到“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田边山坡捉来蝗虫,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几个学生合用一个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察蝗虫的翅、足、口器、气门及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
2.不拘泥于课本,开展开放式教学
我班的学生中有养鱼专业户的子女,有菜农的子女,也有养鸡、养兔专业户的女子……这些学生都有着较城市学生甚至比教师丰富得多的直接生产、生活经验,我把他们看作“小老师”,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例如:在讲到“淡水养鱼”一节时,我就请养鱼专业户的孩子走到讲台上,我坐到他们的位置上和其他同学一起悉听学生讲解有关淡水养鱼的知识,如淡水鱼的种类、混合放养的优点、如何喂养等,他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鲢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苗,指导大家如何辩认。最后,我加以简单地概括小结。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3.利用自然优势,实现学以致用
我校的学生中有较大部分是农民的孩子,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跨时代的新农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讲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节时,学生了解到黄瓜的花是单性花,雌雄同株,在开花后主要靠昆虫进行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在大田里是很容易进行的,而在北方冬季的塑料大棚里,这种昆虫传粉的机会就很少。我向学生讲述了人工辅助授粉的原理后,鼓励学生课后到有黄瓜大棚的同学家里看看,到这个天然的大实验室去实践、验证。这样,他们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丰收的喜悦,更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国情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是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课外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没有把国情教育脱离生物科技活动的特点进行简单说教,而是把国情教育的内容与我县的自然状况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有机结合。例如:带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到校外调查、考察,了解到我县因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所以这里生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人参、细辛、鹿茸、灵芝等名贵中草药材一千多种,是久负盛名的“参药之乡”。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但使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使我们组织的生物课外活动硕果累累。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偏远山区中学生物课堂结构改革不能完全套用城市中学的课堂结构模式。城市中学生物教学设备等方面上的优势是山区中学不能比的,而我们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通过不同途径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这是可能的。教学实践表明,让生物教学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的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