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是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吸引观众的,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就喜欢听故事,总爱缠着我给他讲故事。”其实这是件好事,因为故事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幼儿的好教材。在学前教育阶段,如果老师能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经常讲给幼儿听,会受到特殊的效果。通过讲故事,能使幼儿学习语言,能象幼儿传授知识,还可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在多年的幼儿教学中,我积累了点滴经验,下面就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一、选材要有针对性。
幼儿时期有两个显著地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鸟、小鱼甚至小桌子、小椅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鸟和小鱼对话呀,小桌子和小椅子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成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角色不多,且篇幅小,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
二、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要先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个什么问题让幼儿回答,等等。讲故事时应注意:(1)态度要和蔼可亲,。(2)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3)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4)要有动作、有表情。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在讲故事时,要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幼儿的口味。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我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起玩儿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的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此外,对故事进行形象化加工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象声词,如:水哗哗的流,风呼呼的刮,小鸟吱吱喳喳的叫,等等。这样可以使你讲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
三、要善于启迪幼儿。
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再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慢慢的孩子的想象力就这样培养出来了。
有时也可以让幼儿改变故事的结尾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机会,如我在讲完《乌鸦和狐狸》的古时候,提出了一个这样问题:狐狸骗了乌鸦的肉乌鸦用什么办法才能夺回来哪?这一下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肉时,乌鸦一下子飞过来,用尖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疼的‘哎呀’一声,肉就从嘴里掉下来了。”有的说:“乌鸦‘哇’的一叫喊来一群小蜜蜂把狐狸蛰的满脸大包,肉就夺回来了。”等等。看!孩子们的思维多么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这种改变故事的方法不仅可让幼儿在飞驰的想象中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和变通思维的能力。
四、讲故事要经常复习,加深幼儿的印象。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比如: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换,用轻快活泼的声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还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故事讲完后,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会,有意识在运用故事中的词汇,如“小猫钓鱼”中的词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等等,使幼儿逐渐掌握它。或有意识地提及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让幼儿去学习,以便更好地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讲故事的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要多学、多练,一定能掌握。讲好故事应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愿每一位老师都乐于为孩子们讲故事,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充分发挥出故事应有的魅力,用故事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为陶冶幼儿的情操和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多年的幼儿教学中,我积累了点滴经验,下面就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一、选材要有针对性。
幼儿时期有两个显著地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鸟、小鱼甚至小桌子、小椅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鸟和小鱼对话呀,小桌子和小椅子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成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角色不多,且篇幅小,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
二、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要先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个什么问题让幼儿回答,等等。讲故事时应注意:(1)态度要和蔼可亲,。(2)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3)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4)要有动作、有表情。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在讲故事时,要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幼儿的口味。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我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起玩儿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的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此外,对故事进行形象化加工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象声词,如:水哗哗的流,风呼呼的刮,小鸟吱吱喳喳的叫,等等。这样可以使你讲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
三、要善于启迪幼儿。
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再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慢慢的孩子的想象力就这样培养出来了。
有时也可以让幼儿改变故事的结尾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机会,如我在讲完《乌鸦和狐狸》的古时候,提出了一个这样问题:狐狸骗了乌鸦的肉乌鸦用什么办法才能夺回来哪?这一下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肉时,乌鸦一下子飞过来,用尖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疼的‘哎呀’一声,肉就从嘴里掉下来了。”有的说:“乌鸦‘哇’的一叫喊来一群小蜜蜂把狐狸蛰的满脸大包,肉就夺回来了。”等等。看!孩子们的思维多么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这种改变故事的方法不仅可让幼儿在飞驰的想象中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和变通思维的能力。
四、讲故事要经常复习,加深幼儿的印象。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比如: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换,用轻快活泼的声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还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故事讲完后,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会,有意识在运用故事中的词汇,如“小猫钓鱼”中的词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等等,使幼儿逐渐掌握它。或有意识地提及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让幼儿去学习,以便更好地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讲故事的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要多学、多练,一定能掌握。讲好故事应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愿每一位老师都乐于为孩子们讲故事,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充分发挥出故事应有的魅力,用故事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为陶冶幼儿的情操和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