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把握的要点和原则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生活实际;语言艺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对于阅读量也做了量化标准和要求。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就要注重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阅读学习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 己具有的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情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关心、支持和赏识,让学生深受老师的感染,使学生消除对阅读的陌生感和对学习的恐惧感,让学生原 本具有的阅读欲望以极其自然和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此外,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如用明朗的语调讲述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从幽默的情 节将学生引入阅读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使学生觉得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学生兴趣盎然,对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有一种 期待感,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
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四、阅读教学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五、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口语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抓好读书、抓好理解词和句、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互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形成,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让小学生在平时阅读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万寒梅.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5):137-138.
[2] 孙继香.感“法”悟“理” 言意同辉——听吴昌龙老师《与狼共舞》课外阅读指导课有感[J].青海教育,2015(09):156-157.
[3] 汪富强.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浅议农村小学生中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课外语文,2015(10):10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生活实际;语言艺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对于阅读量也做了量化标准和要求。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就要注重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阅读学习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 己具有的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情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关心、支持和赏识,让学生深受老师的感染,使学生消除对阅读的陌生感和对学习的恐惧感,让学生原 本具有的阅读欲望以极其自然和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此外,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如用明朗的语调讲述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从幽默的情 节将学生引入阅读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使学生觉得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学生兴趣盎然,对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有一种 期待感,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
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四、阅读教学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五、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口语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抓好读书、抓好理解词和句、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互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形成,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让小学生在平时阅读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万寒梅.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5):137-138.
[2] 孙继香.感“法”悟“理” 言意同辉——听吴昌龙老师《与狼共舞》课外阅读指导课有感[J].青海教育,2015(09):156-157.
[3] 汪富强.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浅议农村小学生中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课外语文,2015(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