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瑜:修筑大路的人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km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电影演员王蓓1956年冬天在上海结婚的前夕,接到我的上司——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学创作室主任虞棘给我的电话,善意地提醒我:“婚礼不可张扬,电影界是个多事的圈子,人也比较……”最后一句没有完全讲出来。
  我当然知道,他指的是电影人比较复杂,虽然对电影《武训传》铺天盖地的批判已经过去五年之久了,在很多人的眼睛里,这些炮制《武训传》的人还是不太“干净”,有些人还留着“反动知识分子的尾巴”。我的领导猜测:王蓓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武训传》,她的婚礼,《武训传》的合作者们一定会来参加,特别是她的恩师孙瑜。
  王蓓是孙瑜先生从南京一条石板小巷里领到上海、领进摄影棚的。其实,我们压根就没有准备举行婚礼,只是想邀请极少数至交聚一聚,其中当然会包括孙瑜先生和师母,还有赵丹。接到北京来的电话以后就改变了,只在卢湾区领了两张结婚证,再承蒙乔奇、孙景路夫妇借给一间屋就算结婚了。时隔多年,阿丹还为此不能谅解。
  婚后三天,在新人回娘家的日子,我們去看望了孙瑜先生。第一次见面时,我对他了解甚少,除了《武训传》的遭遇以外,只知道他是中国电影的奠基者之一,在美国学过摄影,青少年时代写过诗,曾经把唐代诗人、他的四川老乡李白的诗翻译成英文。他也是少数和中国早期伟大的电影演员阮玲玉多次成功合作过的导演——仅此就够我肃然起敬的了。
  第一眼我就看出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在他清癯的面容上充满了忧郁,但我并未想到那将是他终生都摆不脱的忧郁,因为他对许多事终生不解。56岁的诗人已经很苍老了,但他的眼睛还是那样明亮,心底里还充满着希望,他还要知道人们关于电影的看法,他还有许多创作计划,全都准备自编自导。但是,我那时已经预见到他的计划难以实现。在高层对《武训传》的指示里,在刚刚过去的1955年雪片般漫天飞舞的关于胡风的批判文字里,哪里会有孙瑜先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呢?但我不忍心实言相告。从1957年开始,在文化界开展的政治思想运动,一次比一次严酷。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是一个从青年走向中年的人,他是一个从中年走向老年的人,即使是同样的一段坎坷,他能活下去吗?连我这个年轻人活着都很吃力。
  事实证明,他所经历的一切比我更加恐怖,无数次的批斗抄家,他一直是电影界罪大恶极的标本。但他活下来了,没有像傅雷那样、没有像石挥那样轻生,却奇迹般活到九十岁。文革结束后的那年春节我们去给他拜年,他的家很局促,一贫如洗,我却看到这位七十七岁的老翁,露出了罕见的笑容。面对他,很想问他:您是怎样活下来的?但话到唇边却没有说,因为我怕忍不住会哭出来。接着我有一个冲动,想唱《大路歌》:“背起重担朝前走,自由大路快筑完”。也许任何时候,他的眼前都有一条快要筑完的自由大路,他才活下来的。但他的诗歌——他的电影都夭折了。在晚年,只整理出版了《孙瑜电影剧本选集》和译作《李白诗新译》,以及自传《大路之歌》。如果不是由于1949年《武训传》的被扼杀,在电影王国里,孙瑜先生就是诗电影的一位巨匠。《武训传》摄制组的全体演职人员几乎全都带着一份相同的困惑走了。他们在走向生命尽头的时候,不知道问谁:我们在1949年充满激情地拍摄的影片《武训传》,还是一部有害的影片吗?他们至死没有看到《武训传》的重新放映。
  我的妻子王蓓还健在,但她已经淡忘了自己还拍过这样一部引起过“轰动”的影片,淡忘了在影片里扮演的那个楚楚可怜的小桃,淡忘了为此所受的诸多苦难,更不用说影片里的情节了。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幸福还是悲哀。但我相信,我的小孙女们有希望看到这部影片将来的辉煌献映,那时,她们会十分惊讶地说:真有武训那样的好人吗?奶奶多么小、多么可怜啊!
  
  
其他文献
鲁迅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国社会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从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的大变革、大转换。鲁迅及其同时代人介入了这一现代性的文化转换过程当中,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这一文化大转型作出了积极的正面回应。他们在文化问题上的回应方式,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如何建立“现代中国
期刊
从报上得知,作为“山药蛋派”的最后一位主将,作家胡正已于2011年1月17日在太原去世,享年87岁。“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领衔人物是赵树理,紧随其后的是人称“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和孙谦。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都有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和共同的艺术志趣及追求,一时佳作迭出,颇受广大农民读者的喜爱。胡正的代表性小说
期刊
1978年初春,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提着简单的行李,从家里出来。父亲执意要送我,他很兴奋,因为,他的在乡下“插队”多年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今天要到华东师范大学去报到了。在我的一生中,几次离家出门,都是父亲为我送行,一次是60年代初我到郊区读寄宿中学 ,一次是“文革”中我去崇明岛“插队落户”。而这一次考上大学,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文革”结束后,大学终于又恢复公开招考,1977年秋天,无数像我一样
期刊
上世纪九十年代,商品大潮席卷,引发了一场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和文艺界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这场讨论发端于上海学术界,继而波及整个知识界,先后掀起几次高潮,影响深广。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人文精神的反思依然需要,甚至显得更为迫切。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所忧虑深思的:“当年‘人文精神寻思’一提出就受到批评,而且批评非常尖锐,就说老百姓苦了这么多年好容易有点钱了,好容易开放了,你们又要谈什么‘人文精神’了。二十
期刊
央视春节期间破天荒转播《网络春晚》,很多网络红人纷纷亮相,其中最惹人瞩目的当推龚琳娜的《忐忑》。这首没有实质歌词的“神曲”,被她唱得很High,流行元素像岩浆迸发,颇能感染人。不过,网络内外,也有不少人对此“神曲”不以为然。  想象力匮乏的结果就是语言的干瘪,就像是这听了快一年的“给力”,什么都给力,什么也都无力了。从“带劲”到“给力”,人们张开空荡荡的嘴,却吐不出任何一个属于自己的字眼。“给力”
期刊
我与上海    1996年年底,乘友人车在京城二环路上行驶,快车飘然如船。友人问:多久未去过上海了?想了想,已整10年。这几年,上海变化可就大了,友人说:“一年一个样儿呢。”“有多大?”“怎么给你说呢?”友人一边开着车一边朝我望了一眼,我觉得那一眼似乎在望动物园里的什么物种,他沉吟了片刻,说道:“这么给你说吧,上海——就是放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也一点儿不逊色!”  我知道他去年去美国考察了两个多
期刊
恐怕再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这样深刻地代表着上海。  它是上海都市最初的轮廓线,殖民主义的标志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全球化的中心,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从1843年外黄浦荒芜的泥滩上出现第一座洋楼,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跨过外白渡桥,上海全境解放,外滩见证了上海无数的沧桑往事,见证了它从滨海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曲折历程:这里是万国建筑的博览会,远东的华尔街,是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是外国冒险
期刊
新年后第一天的北京还是美的,因为下雪了。原籍江浙沪一带的人对于下雪总怀有和北地人不一样的好感,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奇迹发生般的快乐而顺从的心情,像捐过了门槛领受了祝福的祥林嫂。白色的小雪片细密地从铅灰阴霾的天空落下,飘渺而迅速,街对面的旧楼变得模糊不清,仿佛一个印象派画家的梦境。因为这冬天唯一的一场雪下得艰难并浅薄,路人都习惯性边走边抬头看天空,然后伸出手接住以确定那是真正的雪,而寒冷刺激下的圆明园里
期刊
2010年,19世纪浪漫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全球以各种各样的活动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钢琴诗人”。  2010年,自然也成了钢琴大师傅聪最忙碌的年份。作为1955年就获国际钢琴大赛肖邦奖的神童,被已故德国大作家赫尔曼·黑塞称为“肖邦作品的真正诠释者”,这一年,傅聪几乎飞遍全国,先后在广州、南昌、南京、武汉、厦门、成都、北京、青岛等地,以他那独有的触键,奏出不同凡响的琴声,一个“最能
期刊
清秋时日,上海文联组织德艺双馨文艺家采风团一行22人赴四川省都江堰、汶川等地采风。此次采风的主题为“生命的感悟”,通过走进灾后重建的都江堰、汶川地区,亲身感受重建后的汶川及都江堰地区建设,深入了解当地灾民曾经的经历、面对灾难的坚强以及现在的生活状况等,从而抒发对生命的感悟,激发创作灵感。  采风团一行参观了上海援建都江堰地区的医院、小学、文化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还参观了灾后重建的汶川映秀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