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孩子心门的那条缝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 我儿子读初二,成绩下滑严重,经常跟我作对,多次跟我说不想上学了。我该怎么引导他重拾信心、修复我们的亲子关系?
  A 这位家长您好,非常理解您的忧虑,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儿子上初一时,因为课程增多,而他只满足上课听一听,课后也不复习,成绩下滑得厉害;女儿学习一向认真,但到了初二增加了物理课,她听不懂、学不会,成绩上不去。由此,我们一家人情绪都不好,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家庭内战”,后来慢慢调整,才顺利度过这段艰难时光。
  初一初二的孩子普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归结起来三点:
  第一,学习能力问题。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学习能力好一点的,接收、消化新知识就会快一些;学习能力差一些的,接收、消化新知识就会慢一些。学习能力暂时差点儿,并不说明孩子的智力差,只是智力发展速度慢一点,或者说晚熟一点儿,暂时跟不上初一、初二的知识和逻辑进度。这一点得理解孩子,不能老觉得是孩子学习态度不好、心思都用到玩上了。
  第二,学习习惯问题。小学时候语、数、英三门主科,孩子在学习上稍微用心学一点成绩都不差。到了初一,至少六科齐头并进,天天作业一大摞,孩子还靠小学那点儿小聪明就力不从心了。
  第三,自我意识觉醒。初一初二阶段,孩子的青春期正当时。青春期的孩子不光是自我意识的正式觉醒,身体上的强大让孩子不再喜欢听家长的,开始跟父母作对。逆反+家長粗暴的态度+学习力不从心,这足以构成一个冲天巨浪,半个学期就可以把一个家庭小船沉入海底。
  总结我个人经验,我认为对待初一初二的孩子,一大法宝就是“疏”。
  孩子们一个个看似执拗、横冲直撞,只要掌握了“疏”的精髓,很少有过不了这个关口的。我是怎么应对的?我觉得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学着接纳孩子,回避矛盾,当冲突发生,能撤就撤,心里始终明白,硬碰硬绝对两败俱伤,对立没有好结果。我经历过儿子这个大浪,那时候的他,一说就裂,一碰就炸,像个行走的炸弹,分分钟搞出个惊天动地。现在想起来心有余悸。
  幸亏我及时改变态度,儿子慢慢收起了自己的锋芒,投身学习。
  我一直觉得,只要孩子的心门给我留着一条缝,一切都好办。如果跟父母的关系很疏远,甚至很隔绝,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拒绝沟通,父母有天大的本事,怎么去影响他呢?放手对孩子学习的强压,从内在去滋养他,增强他的精神内核,让他自己去发现自我。这样,他学习的自律、主动性、内在动力才能慢慢被滋养和激发出来。
  总结我的第二条经验,我认为父母一定得学习。
  经验、学习和反思是增加定力和智慧的不二法门。找一本青春期书籍好好看看,或者向其他有经验的家长请教,了解青春期的小孩为什么这么“难搞”,看他们都习惯什么样的排兵布阵,我们应该怎么做。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有的放矢、胸有成竹,自然能镇静从容下来。最近有个初一的男生给我来信,说他妈妈看了好多书,感觉妈妈变好了,自己和妈妈相处也融洽多了。
  还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那就是帮他们打通学习障碍。没有孩子不想成绩好,父母可以在文化课上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女儿上初二时物理成绩不好,我就是跟她一起,把这个硬骨头一点点啃下来的。每个孩子性格不一致,有的孩子,鼓励他、表扬他,给他做示范,就能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而有的孩子,家长不仅要鼓励,还要发现孩子的弱项,给予他们切实可行的帮助。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孩子,但又不能一概而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
  对孩子最有帮助的是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观察,是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和自身成长的持续性。希望所有家长,都能一边努力,一边等待。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90年代,翟永明通过自己的探寻逐步走出80年的女性诗歌,实现自身创造力的突破与风格的转型,由自白话语下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审视与探寻,转向叙事性话语下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反思。本文通过对其诗歌《轻伤的人,重伤的城市》的文本细读,试图探究翟永明在世纪末的节点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和对现代性的反思。  关键词:翟永明 《轻伤的人,重伤的城市》 文化反思  《轻伤
期刊
摘 要:《三体》以对爱情的质疑,对人性恶的发掘和演绎以及对人类道德自觉的追问乃至否定彻底颠覆和消解了既有的文学母题,这种对传统文学意义建构决然的背离和撕裂,以颠覆为开拓,以摧毁为创建,是重生之前的涅槃,也是更换全身衣服前的裸体,是灭世洪水,决绝的毁灭里蕴含着创世的悲悯。  关键词:《三体》 颠覆消解 开拓创建  俄国作家纳波科夫认为:“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他又说:“好的小说其实都是
期刊
摘 要:在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众多诗作中,其主角是昆虫的“声音”,《在夏季的鸟鸣之外》一诗便是如此。昆虫这种隐遁、无名族群发出的声音,是诗人隐匿、无名生活的写照,诗中“个体”消退,从“无名”之声建筑“无我”之境,也帮助诗人超越其狭小的生活和社会“空间”,构筑狄金森诗歌的独特诗性。  关键词:狄金森 诗歌 声音 昆虫 隐遁 “无名”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生前深居简出,不为人知。随着其离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文《水》为个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握阅读重点进行了分析,语文课文可以通过画面再现、关键词把握、主题挖掘、读写迁移等方法把握其阅读重点,体味课文的美妙之处,发掘其深刻内涵。  关键词:《水》 语文教学 阅读重点  《水》是当代作家马朝虎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原题为《饿水》,作者描写了“缺水”“惜水”的故事,他从小生活的村子常年处在缺水之中,人们对水有强
期刊
摘 要:沪剧对赵树理小说《登记》进行改编后,1952年以《罗汉钱》为名在场上成功搬演。此次戏剧改编是在承继小说文本原有的戏剧性冲突的基础上,通过舞台上形象直观的塑造,使得主题进一步开拓,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罗汉钱》也因之成为沪剧的经典剧目。  关键词:《登记》 沪剧《罗汉钱》 戏剧改编  赵树理小说中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进行演出的,当推《小二黑结婚》与《登记》两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小二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树立良好家风。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七月,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本刊开展家风故事主题策划,邀请“全国最美家庭”“江苏省最美抗疫家庭”“江苏省最美家庭”,为我们讲述弘扬良好家风、传承红色基因的家庭故事,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
期刊
蜜蜂对我毫不畏惧,  我熟识那些蝴蝶。  丛林中美丽的居民,  待我都十分親切。  我来时溪流笑声更亮——  清风嬉戏更加狂放,  为什么你的白银使我目迷,  哦,夏季的阳光?
期刊
仇东杰(后排右二)一家盐碱地上的工匠精神  我的祖籍位于盐城市滨海县樊集倪滩村仇庄。听父亲讲,曾经的倪滩村与滩涂相依,与大海相连,土地松软潮湿、高盐,种不出一粒粮食。在那个缺乏农业机械的年代,老一辈们用“愚公精神”努力改良着盐碱地。如今的倪滩村已是满眼良田,每逢秋收,遍地稻谷香。  在农田旁,一栋栋年代久远的老屋依然矗立着,与周围各式各样的砖瓦新房和小洋楼形成鲜明对比。每当我带着孩子们回家,我的祖
期刊
尹滇系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管护师。她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是对越反击战的伤残军人,母亲是部队医院护士,弟弟是现役军人。作为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尹滇参加武汉抗疫工作。2020年年底,尹滇所在的家庭获评“江苏省最美抗疫家庭”。他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不惧风险,勇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能量满满,令人感动。尹滇(左一)一家把使命担在肩膀上  我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
期刊
一楼小花园外,两朵倭瓜花探出篱笆,露出浓密的花蕊,咧着嘴跟路人打招呼。架子上的葫芦花儿则高贵地静立着,不声不响,也不谄媚。  小时候,母亲会在篱笆或墙脚下撒几粒倭瓜或葫芦种子,没多久就会有不同的小苗钻出来。小苗长大了,叶子发生了变化,开的花朵也截然不同,一种是大朵的黄色,一种是小点的白色。我知道,一种是倭瓜,一种是葫芦。  一天晚饭后在院子里乘凉,母亲问我和姐姐:“你们看看这倭瓜和葫芦有什么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