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感”与“估算”的关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feng_1986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250-01
  一、对数感的解释和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数感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在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数感主要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综上两种对数感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感: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数感着重强调数与现实的联系,是对数的一种感悟。数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现实是一种实际的生活情境,当数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学生能够理解这个数在这个情境中代表什么含义,比如单纯给出500,这是一个数,没有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学生仅仅知道这是一个数,是对数量500的一个抽象,但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就能够有一些感悟,比如500粒大米,学生就要想像大概有多少呢;500个学生,一个教室装不下;500本书摞在一起会很高等等。这种感悟就是学生对数的理解,能够在学生的脑子中有一个印象。当然数感强的学生能够想象出500粒大米、500个学生分别大概占多大面积,数感差的学生只是知道有很多,但是可能不能够想象出占多大地方。
  二、对估算的理解和解释
  估算可以解释为:对事物的数量作大致推算。课标修订版中加强了对“估计”以及“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第一学段的估算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刚才的例子是选择了1000人作单位。一般来说,估计教室的长度时,通常以“米”为单位;估计书本的长度时,通常以“厘米”为单位。也可以用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单位,如步长、臂长等。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真正了解其长短,大小和轻重等,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估算从能力上解释为: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所给数据进行心算,给出所需结果。注意估算是心算,是一个心理活动,不同于精算和求近似值,精算和求近似值是需要借助笔算完成,而估算完全是心里在计算,正是通过这种能力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数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感。也就是说精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但是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在本质上是对数量的运算,因此学习估算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有帮助的。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不可能凭空进行估算,要有一定的实际背景,接下来阐述在实际背景下估算如何提高学生的数感?
  三、数感与估算的互助关系
  1.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培养数感。
  案例1、一篇文章400字,丫丫平均每分钟打53个字,8分钟能打完吗?
  对于数感强的学生,看到此类题后,马上会去考虑把53近似看成50,50×8=400,但是50<53,所以53×8>400,丫丫8分钟能完成打字。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是需要计算素养的沉淀和积累,在现实的背景下,学生能夠直观的发现53与50接近,而利用50计算更为简单一些,整个过程不涉及笔算,是学习在心里计算的过程。还有少部分学生会把53近似看成50,然后用400÷50=8后发现,每分钟打字超过50个就可以完成打字任务,53>50,丫丫可以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交流自己或者小组怎么估算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了解他人的想法,促使学生比较和优化,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2.培养估算意识,形成学生数感。
  案例2:一本书9.7元,全班有48人,每人购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元?
  学生审题后发现“大约”两字头脑中马上要有估算的意识,然后构思:如何估算?估算哪个数更简单一些?大部分学生会将9.7估算成10元,10×48=480元,所以大约需要480元;还有一些学生会将48估算成50元,50×9.7=5×97=485元,但是这个方法计算稍微复杂一些,因此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会找到更简单的办法:将9.7估成10,48估成50,10×50=500元,此时学生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估算的简便性,同时对数字以及数的计算有了一个非常熟练的掌握,有一个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但是也有数感比较差或者估算意识不强的学生,会这样进行计算,先精确计算,然后再将结果四舍五入,即:9.7×48=465.5(元)≈470元,虽然此结果与实际结果最接近,但是没有体现估算的过程与能力,因此说估算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培养数感意识,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进行计算,从心里对数在实际情境中有一个理解,同时也能够方便快捷的解决问题。
  3.估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估算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先大致估计结果,为准确计算创造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可以检测计算的对与错。
  案例3、计算103×59
  计算前先估算:103≈100,59≈60,100×60=6000,所以计算结果大约是6000左右,此时学生进行笔算。笔算结果为6077,大约是6000,此时的估算对于计算进行判断,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结果的对与错,是对数量的一个判断,也是数感形成的一个过程。
  4.估算在情境中的应用。
  同样的数字,放到不同的情境中结果会不同,比如案例3中的数据放到实际情境中:
  案例4、三(1)班59名同学参加“远足锻炼,强身健体”活动,每人103元,6000元够吗?计算能力强的学生会马上得到估算结果是6000,脱口而出结果:够。但是这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实际问题:实际生活中往往要多估,以免出现钱或者物品不够用的状态,此题中的实际结果为6077元,显然6000元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单单要强化估算意识,不单单要培养数感,同时要与实际生活联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估算的数据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在培养数感的同时也要量化“数感”;要把情境中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通过内化形成学生的认知能力,让数感这一素养扎根于现实,因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stabilizer,the percentage of heptanein toluene-heptane-asphaltene solution on stabilization of petroleum asphaltene in the solution w
目的:探讨悬吊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康复门诊接受康复治疗的46例腰椎
目的:探讨细节优化护理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内瘘维护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280例患者作为研究
学会如何高效的提出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提问式教学是开拓学生思维方式的方法之一.好的提问方式,还能让学生抓住学习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
目的:分析骨科急诊手术治疗多发性创伤的效果。方法:从2015年12月-2017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接收并治疗的多发性创伤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保守组与手
【摘 要】 当前中医药院校实验技术人员基本具备踏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实验技能,但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本文对实验技术人员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奖励激励方式,参加多种学术交流会议等改进策略方面研讨,以提高我中医院校实验师资队伍的实验技术、创新思维,促进中医院校科技成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实验技术人员;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班级授课制虽然可以扩大教师授课的面积和广度,提高课堂整体效率,但是教学中时常遇到学生个体差异极大。针对班级中的特殊学生,进行个性化补救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教学与实践证明,采用补救教育的措施既能照顾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又可以帮助特殊学生增强自信心,与他们一起陪伴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补救教育;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最近,一名10岁男孩一口气干掉一瓶二锅头,结果被送到了医院抢救。据悉,男孩爸爸想把儿子培养成“千杯不醉”,从3岁开始,每天都会喂他喝一点酒。  博主乔志峰认为,让未成年人远离烟酒,需要自律和他律共同发力。要普及健康知识和育儿常识,让成年人不做糊涂事;对已经给孩子造成较大伤害的恶劣事件,妇联等相关部门应立即介入,对责任人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视其态度和实际行动再考虑是否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要完善相关法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存在一些课堂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通过强制的课堂纪律来约束学生.课堂管理的理念需要重新思考,课堂管理的策略需要重新设计.我们要创设学生自我管理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