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丈夫患重症 家庭遭重创
妻忍辱负重打工为夫治病
王庆海和刘巧英系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青山镇居民,1999年两人相识相恋,2002年五一劳动节,他们结了婚。第二年,他们有了一对龙凤胎,家里平添了许多欢乐。
两个孩子的出生,也给小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为了多挣钱,王庆海筹钱开了家五金店,由于他重质量,守信誉,生意日渐红火。
然而,就在夫妻俩一心奔好日子的时候,王庆海身体却出现了异常。2008年春节后,往日干起活来不知疲倦的他经常感到浑身乏力,搬点东西骨胳被压得“咔咔”直响,并时时伴有偏头痛现象,刘巧英以为丈夫是累的,就让他多休息,店里的活儿她主动承担了大半,只让丈夫守守店,接送孩子的上下学。
然而,即便是这些不算重的活儿,王庆海也干不了了。有一次,他接两个孩子回家的路上,眼睛变得模模糊糊,昔日清晰的物体变得一片混沌。他不敢贸然骑车了,只好打电话让妻子过来接他们。
丈夫一连串的异常症状把刘巧英吓坏了,她带着丈夫到市里几家医院求诊,医生们说法不一。为了给丈夫治好病,刘巧英关了店,请公婆照顾孩子,带着丈夫到省城哈尔滨求医。
2008年6月,在省城一家医院,王庆海的病被确诊为线粒体脑肌病,这种病是一组少见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导致的以脑和肌肉受累为主的多系统疾病,与遗传基因有很大关系,治疗起来比较棘手。听了医生的详细解释,刘巧英心情沉重,但她下了决心,无论怎样,都要给丈夫最好的治疗。
尽管刘巧英给丈夫治病的决心很大,无奈花费昂贵,住了不到两周,就把带来的1万多块钱花完了。王庆海明白自己的病情后,不愿再拖累家里,一再让妻子给他办出院手续,刘巧英想借钱继续治疗,王庆海却苦求妻子道:“别让我一个人把家给拖垮了,你再不给我办出院,我就跳楼了!”
拗不过丈夫,刘巧英只得含泪为他办了出院手续,回到家里进行保守治疗。王庆海的病一直没见好转,还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刘巧英家里家外一个人撑着,开了几年的五金店只得转让给别人。家里的钱都花到了丈夫治病上,还欠了些外债。
刘巧英把丈夫托给公公王发奎、婆婆李喜梅照看,自己在市里找些活儿做。王发奎和老伴育有一子两女,唯一的儿子患了重病,老两口也很着急,尽心尽力地照料着儿子。
2009年9月中旬,刘巧英在五大连池一家制衣厂找了份工作,但她每周都要回趟家看望丈夫和孩子。王发奎和老伴年逾花甲,每天照顾儿子和孙子孙女很是吃力。时间一长,他们有些吃不消了,开始有了怨言。刘巧英也觉得过意不去,每次发了工资都给公婆买些营养品和好吃的,剩下的工资都给丈夫和孩子用。为了省下每一分钱,刘巧英一年也难得买件新衣服。
2010年6月底,刘巧英的母亲打来电话,说她的父亲下雨时摔了一跤,摔成了骨折,正在医院里治疗。刘巧英听了,心里很着急,觉得对不起父母。自从丈夫患病后,她忙里忙外,两三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娘家,父母60多岁的人了,也需要她的孝敬啊!
那天,刘巧英刚发了工资,然后去看望住院的父亲,到了医院,看到父亲胳膊打上了石膏,表情十分痛苦,刘巧英很是心疼,就在医院陪护了父亲一晚上,还把一大半工资都留给父亲治病。
刘巧英在父亲身边照顾了两天,没想到公婆在家里急得不行。那天,刘巧英的女儿淋雨有些发烧,老两口照顾着儿子脱不开身,他们知道当天是儿媳发工资的日子,正好儿子的日常用药也吃完了,就盼着刘巧英赶紧回来。没想到当晚儿媳却没有回家,公公让孙子给妈妈打电话,刘巧英得知女儿发起了烧,也很着急,就托付一个要好的邻居大嫂帮她带孩子去卫生所看病,并对儿子说,妈妈第二天才能回来。
王发奎和老伴得知儿媳回了娘家,心里就有些生气。第二天,刘巧英回到家,看到公婆黑着脸,赶忙赔着笑脸给他们解释,婆婆冷着脸向她要钱给儿子买药,刘巧英小心翼翼地说,钱给爸爸治病了。没想到,公公憋了两天的火气爆发了,他们骂儿媳吃里扒外,家里丈夫孩子生着病,还把钱给娘家。
异乡打工备尝艰辛
数月未收汇款公婆疑虑顿生
一晃到了2012年春节,刘巧英看到丈夫的病丝毫未减轻,一双儿女也早就入了学,家里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而她挣的钱远远不够家里花。她有个好姐妹在浙江宁波一家制衣厂打工,每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刘巧英动了心,就和公婆商量,说想到浙江打工。
儿媳想去外地打工,让王发奎和老伴犹豫不定,让儿媳走吧,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他们照顾起儿子来力不从心,再加上还要接送孙子、孙女,有些吃不消。如果不让儿媳到外地打工,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儿子吃药也成了问题。思前想后,他们还是同意了儿媳赴异乡打工的想法。
王庆海在病床上躺了几年,看到父母和妻子围着他一人奔忙,心里既着急又恨自己身体不争气。他难舍妻子远行又说不出口,情绪十分低落。刘巧英临行前,和丈夫说了很多的话,王庆海流着泪说,他现在活着的精神支柱就是老婆和孩子,不然他早就不想活下去了。刘巧英动情地安慰丈夫:“你活着这个家才是完整的,孩子们不能没有爸爸。困难只是暂时的,等我攒够了钱,就带你到北京、上海去看病!”
2012年3月15日,刘巧英告别家人,坐上远赴浙江的列车。到达宁波后,在同乡姐妹的介绍下,她进入一家制衣厂上班,刘巧英是熟手工人,厂里实行的是计件工资,为了多挣钱,她每天加班加点地干活,第一个月她就拿了3000多元工资,除去少许生活费外,全都寄给了家里。
在那家制衣厂,刘巧英干活儿成了最拼命的人,别人有事情,她主动替班,一天工作14个小时是常事儿。王发奎接到儿媳的汇款,也挺满意,觉得照这样下去,家里的情况会慢慢改善。
转眼就到了年底,刘巧英第一次出远门,加上牵挂着丈夫和孩子,就在腊月二十九这天回到了家。她给孩子买了新衣服,给公婆买了保健品,自己却连衣服都不舍得买。 春节那几天,刘巧英只回了趟娘家看了看,其余时间都是陪着丈夫度过的,看到丈夫精神状态不错,刘巧英心里很欣慰。倒是王庆海看着妻子憔悴了许多,也瘦了许多,他心疼地说:“巧英,让你受累了,这个家没有你就完了,我这种病不知道有没有好起来的希望,只有下辈子报答你了!”
丈夫的话让刘巧英泪如雨下,有了丈夫这句话,她觉得为这个家所吃的苦,受的委屈都是值得的。她红着眼圈说:“别这样说,谁让我们是夫妻呢!”说罢,夫妻俩抱头痛哭。
2013年大年初六,刘巧英告别家人再次踏上了远赴宁波的火车,回到厂里,刘巧英就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3月,刘巧英往家里打电话时,得知丈夫身体情况很不好,市里的医生建议到省城接受阶段性治疗,以减轻痛苦,治疗费用保守估计也得2万元,为了让丈夫少受痛苦,刘巧英请求公婆带王庆海到省城接受治疗,她会想办法筹钱。
虽然承诺给公婆筹钱,可刘巧英心里并没有底,厂里有规定,不允许员工提前预支工资,她只能到处去借。工友们知道她家里的情况后,你五百他一千地支持她,刘巧英筹了1万多元钱寄给了家里,心里踏实了许多。她是个感恩的人,每一笔借款都记在本子上,发了工资除了给家里寄点,其余都逐步还给工友。
2013年7月,由于过度劳累,刘巧英昏倒过几次,工友们陪她到医院诊治,劝她健康重要,别那么拼命了。
然而,当年10月,刘巧英和工友们却领不到工资了,厂方的解释是,公司在一单重要业务中,被生意对手骗去了一大笔资金,资金链断裂,老板正多方筹钱,恳请员工们与公司共渡难关,资金到位后,马上就会发工资。工友们觉得老板平时人不错,很少拖欠过工资,就又坚持了两个多月,看到厂方仍发不下来工资,纷纷选择了离开。
一连三个月没领到工资,刘巧英欠工友的钱没有还上,自己生活费也成了问题,自然没有钱寄回家里。公婆打电话催了多次,起初还相信刘巧英工厂出了问题钱发不下来的解释,但看到三个月没收到一分钱,他们沉不住气了,加上邻居们风言风语,说你家巧英很可能在浙江又找了对象,不回来了。时间一长,老两口对儿媳不抱希望了。他们怕儿子伤心,没敢在他面前说儿媳的事情。
刘巧英过了三个月没工资的日子,只得离开了那家制衣厂。临近年关,各家工厂不再进人,身上又没钱,刘巧英只得忍受着公婆的误解,继续留在当地寻找工作。看到当地保姆紧缺,她找了个保姆的活儿,第一次春节没有回家。
丈夫去世妻子竟一无所知
为索要亡夫祭奠权状告公婆
儿媳春节没有回家,也没有寄钱,这让王发奎和老伴愈发相信了邻居们的风言风语,孙子孙女想妈妈,王发奎呵斥他们说:“你们的妈妈跟人家跑了,还想她干什么?”
妻子过年没有回家,也没有分文钱寄回来,不禁让躺在床上苦捱日月的王庆海浮想联翩。从父母的谈话和表情中,他猜测妻子在外地有了“情况”,一下变得心灰意冷。三个月后,王庆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王发奎和老伴按当地风俗给儿子下葬,孙子孙女央求爷爷奶奶给妈妈打电话,让她回来为父亲送别,却被王发奎拒绝了,他恨恨地说;“你们的妈妈背叛了爸爸,我们永远都不会原谅她!”
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刘巧英却在千里之外的宁波毫不知情。其实,2014年春节以来,她的日子一直过得很苦。起先干了两个月的保姆,黑心雇主只给了她不到两千元的工资,此前借给过她钱的工友家里出了事,她把钱还给了工友。此后,她又应聘到另一家制衣厂,没想到春节后订单不多,挣到的钱也仅够生活费。几个月没钱往家里寄,怕听到公婆的斥骂声,就没敢打电话给家里,可她又牵挂着丈夫和一双儿女,日子过得凄苦无比。
2014年8月中旬,刘巧英遇到从老家过来的一个工友,刘巧英向她打听家里的情况,与她年龄相仿的中年女子对她说,你的丈夫已经过世了,村里都传着你在浙江这边找了对象,不回家了。工友的话让刘巧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应过来后,她放声大哭。老乡知道她的遭遇后,对她很是同情。
得知丈夫不在的消息后,刘巧英再也无心呆下去了。随后,她踏上了回家的列车。回到家后,她先去看望公婆及一双儿女,并想到丈夫的墓前祭奠一下。让她没想到的是,公婆连门都没让她进,还大骂她“抛夫弃子,没良心”。刘巧英苦苦哀求,并哭着说出了自己在浙江的真实情况。
刘巧英好话说尽,公婆态度依然鲜明:“你一个负心女,没资格祭奠丈夫!两个孩子也不准你看,你不配当娘!”无奈,刘巧英只得回了娘家。
随后的一天,刘巧英到孩子读书的学校等到放学,才见了一双儿女一面,两个孩子哭着质问她:“为什么现在才回来?你是不是不要我们了?”刘巧英流着泪对孩子说:“妈妈对得起良心,更对得起你爸爸,你们要相信妈妈!”说罢,娘儿仨抱头哭在一起。
正在这时,公公赶来了,他上前驱赶刘巧英,不让她和孩子们接触,刘巧英不想让两个孩子难堪,只得含泪离去。
此后两个多月,刘巧英多次上门央求公婆,恳请他们告知丈夫葬在哪个陵园。王发奎和老伴让她死了这份心,说这是对她不忠的惩罚。让刘巧英稍感安慰的是,公婆年事已高,抚养起孙子孙女来力不从心,就网开一面,允许她和孩子见面。
对公婆的固执和绝情,刘巧英无奈而又气愤,她咨询了律师,随后以公婆违反了传统的公序良俗为由,一纸诉状将公婆告上了法庭,要求享有对亡夫的祭奠权。
2014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被告王发奎和老伴辩称儿媳在丈夫病重期间到外地打工,数月未寄给家里一分钱,未尽到夫妻间相互扶养的义务,丧失了对丈夫祭奠权利的资格。
刘巧英答辩时,请出当初一起浙江宁波打工的同乡工友作证,说明数月未往家里寄钱是因为工厂出现了问题,工资拖欠三个多月,自己又欠了工友的钱,生活都成了问题,因此无法往家里寄钱。法庭上,刘巧英还出具了在宁波打工期间,几次昏倒并到医院诊治的病历,这些事实工友都给予了证实。
法庭经过调查后认为,虽然我国《民法》中尚未明确“祭奠权”这一概念,但民法通则中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祭奠权实质上是基于传统习俗而产生的一种权利,包括亲人死亡情况的知情权、安葬权、墓碑署名权、保持墓碑及坟墓完整权等。公民有权参加直系亲属的葬礼,对已去世的亲属表示祭奠。因此,法庭判令被告王发奎夫妇必须尊重原告作为妻子的知情权,配合原告完成对丈夫的祭奠和墓碑署名事宜。
判决下达后,慑于法律的威力,王发奎和老伴向儿媳告知了儿子墓碑所在的陵园位置。刘巧英随后赶到丈夫的墓碑前,一年来所受的委屈和痛苦都化作泪水,深切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曾经的一对恩爱夫妻以这样的形式“对话”,让人唏嘘不已。
妻忍辱负重打工为夫治病
王庆海和刘巧英系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青山镇居民,1999年两人相识相恋,2002年五一劳动节,他们结了婚。第二年,他们有了一对龙凤胎,家里平添了许多欢乐。
两个孩子的出生,也给小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为了多挣钱,王庆海筹钱开了家五金店,由于他重质量,守信誉,生意日渐红火。
然而,就在夫妻俩一心奔好日子的时候,王庆海身体却出现了异常。2008年春节后,往日干起活来不知疲倦的他经常感到浑身乏力,搬点东西骨胳被压得“咔咔”直响,并时时伴有偏头痛现象,刘巧英以为丈夫是累的,就让他多休息,店里的活儿她主动承担了大半,只让丈夫守守店,接送孩子的上下学。
然而,即便是这些不算重的活儿,王庆海也干不了了。有一次,他接两个孩子回家的路上,眼睛变得模模糊糊,昔日清晰的物体变得一片混沌。他不敢贸然骑车了,只好打电话让妻子过来接他们。
丈夫一连串的异常症状把刘巧英吓坏了,她带着丈夫到市里几家医院求诊,医生们说法不一。为了给丈夫治好病,刘巧英关了店,请公婆照顾孩子,带着丈夫到省城哈尔滨求医。
2008年6月,在省城一家医院,王庆海的病被确诊为线粒体脑肌病,这种病是一组少见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导致的以脑和肌肉受累为主的多系统疾病,与遗传基因有很大关系,治疗起来比较棘手。听了医生的详细解释,刘巧英心情沉重,但她下了决心,无论怎样,都要给丈夫最好的治疗。
尽管刘巧英给丈夫治病的决心很大,无奈花费昂贵,住了不到两周,就把带来的1万多块钱花完了。王庆海明白自己的病情后,不愿再拖累家里,一再让妻子给他办出院手续,刘巧英想借钱继续治疗,王庆海却苦求妻子道:“别让我一个人把家给拖垮了,你再不给我办出院,我就跳楼了!”
拗不过丈夫,刘巧英只得含泪为他办了出院手续,回到家里进行保守治疗。王庆海的病一直没见好转,还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刘巧英家里家外一个人撑着,开了几年的五金店只得转让给别人。家里的钱都花到了丈夫治病上,还欠了些外债。
刘巧英把丈夫托给公公王发奎、婆婆李喜梅照看,自己在市里找些活儿做。王发奎和老伴育有一子两女,唯一的儿子患了重病,老两口也很着急,尽心尽力地照料着儿子。
2009年9月中旬,刘巧英在五大连池一家制衣厂找了份工作,但她每周都要回趟家看望丈夫和孩子。王发奎和老伴年逾花甲,每天照顾儿子和孙子孙女很是吃力。时间一长,他们有些吃不消了,开始有了怨言。刘巧英也觉得过意不去,每次发了工资都给公婆买些营养品和好吃的,剩下的工资都给丈夫和孩子用。为了省下每一分钱,刘巧英一年也难得买件新衣服。
2010年6月底,刘巧英的母亲打来电话,说她的父亲下雨时摔了一跤,摔成了骨折,正在医院里治疗。刘巧英听了,心里很着急,觉得对不起父母。自从丈夫患病后,她忙里忙外,两三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娘家,父母60多岁的人了,也需要她的孝敬啊!
那天,刘巧英刚发了工资,然后去看望住院的父亲,到了医院,看到父亲胳膊打上了石膏,表情十分痛苦,刘巧英很是心疼,就在医院陪护了父亲一晚上,还把一大半工资都留给父亲治病。
刘巧英在父亲身边照顾了两天,没想到公婆在家里急得不行。那天,刘巧英的女儿淋雨有些发烧,老两口照顾着儿子脱不开身,他们知道当天是儿媳发工资的日子,正好儿子的日常用药也吃完了,就盼着刘巧英赶紧回来。没想到当晚儿媳却没有回家,公公让孙子给妈妈打电话,刘巧英得知女儿发起了烧,也很着急,就托付一个要好的邻居大嫂帮她带孩子去卫生所看病,并对儿子说,妈妈第二天才能回来。
王发奎和老伴得知儿媳回了娘家,心里就有些生气。第二天,刘巧英回到家,看到公婆黑着脸,赶忙赔着笑脸给他们解释,婆婆冷着脸向她要钱给儿子买药,刘巧英小心翼翼地说,钱给爸爸治病了。没想到,公公憋了两天的火气爆发了,他们骂儿媳吃里扒外,家里丈夫孩子生着病,还把钱给娘家。
异乡打工备尝艰辛
数月未收汇款公婆疑虑顿生
一晃到了2012年春节,刘巧英看到丈夫的病丝毫未减轻,一双儿女也早就入了学,家里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而她挣的钱远远不够家里花。她有个好姐妹在浙江宁波一家制衣厂打工,每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刘巧英动了心,就和公婆商量,说想到浙江打工。
儿媳想去外地打工,让王发奎和老伴犹豫不定,让儿媳走吧,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他们照顾起儿子来力不从心,再加上还要接送孙子、孙女,有些吃不消。如果不让儿媳到外地打工,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儿子吃药也成了问题。思前想后,他们还是同意了儿媳赴异乡打工的想法。
王庆海在病床上躺了几年,看到父母和妻子围着他一人奔忙,心里既着急又恨自己身体不争气。他难舍妻子远行又说不出口,情绪十分低落。刘巧英临行前,和丈夫说了很多的话,王庆海流着泪说,他现在活着的精神支柱就是老婆和孩子,不然他早就不想活下去了。刘巧英动情地安慰丈夫:“你活着这个家才是完整的,孩子们不能没有爸爸。困难只是暂时的,等我攒够了钱,就带你到北京、上海去看病!”
2012年3月15日,刘巧英告别家人,坐上远赴浙江的列车。到达宁波后,在同乡姐妹的介绍下,她进入一家制衣厂上班,刘巧英是熟手工人,厂里实行的是计件工资,为了多挣钱,她每天加班加点地干活,第一个月她就拿了3000多元工资,除去少许生活费外,全都寄给了家里。
在那家制衣厂,刘巧英干活儿成了最拼命的人,别人有事情,她主动替班,一天工作14个小时是常事儿。王发奎接到儿媳的汇款,也挺满意,觉得照这样下去,家里的情况会慢慢改善。
转眼就到了年底,刘巧英第一次出远门,加上牵挂着丈夫和孩子,就在腊月二十九这天回到了家。她给孩子买了新衣服,给公婆买了保健品,自己却连衣服都不舍得买。 春节那几天,刘巧英只回了趟娘家看了看,其余时间都是陪着丈夫度过的,看到丈夫精神状态不错,刘巧英心里很欣慰。倒是王庆海看着妻子憔悴了许多,也瘦了许多,他心疼地说:“巧英,让你受累了,这个家没有你就完了,我这种病不知道有没有好起来的希望,只有下辈子报答你了!”
丈夫的话让刘巧英泪如雨下,有了丈夫这句话,她觉得为这个家所吃的苦,受的委屈都是值得的。她红着眼圈说:“别这样说,谁让我们是夫妻呢!”说罢,夫妻俩抱头痛哭。
2013年大年初六,刘巧英告别家人再次踏上了远赴宁波的火车,回到厂里,刘巧英就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3月,刘巧英往家里打电话时,得知丈夫身体情况很不好,市里的医生建议到省城接受阶段性治疗,以减轻痛苦,治疗费用保守估计也得2万元,为了让丈夫少受痛苦,刘巧英请求公婆带王庆海到省城接受治疗,她会想办法筹钱。
虽然承诺给公婆筹钱,可刘巧英心里并没有底,厂里有规定,不允许员工提前预支工资,她只能到处去借。工友们知道她家里的情况后,你五百他一千地支持她,刘巧英筹了1万多元钱寄给了家里,心里踏实了许多。她是个感恩的人,每一笔借款都记在本子上,发了工资除了给家里寄点,其余都逐步还给工友。
2013年7月,由于过度劳累,刘巧英昏倒过几次,工友们陪她到医院诊治,劝她健康重要,别那么拼命了。
然而,当年10月,刘巧英和工友们却领不到工资了,厂方的解释是,公司在一单重要业务中,被生意对手骗去了一大笔资金,资金链断裂,老板正多方筹钱,恳请员工们与公司共渡难关,资金到位后,马上就会发工资。工友们觉得老板平时人不错,很少拖欠过工资,就又坚持了两个多月,看到厂方仍发不下来工资,纷纷选择了离开。
一连三个月没领到工资,刘巧英欠工友的钱没有还上,自己生活费也成了问题,自然没有钱寄回家里。公婆打电话催了多次,起初还相信刘巧英工厂出了问题钱发不下来的解释,但看到三个月没收到一分钱,他们沉不住气了,加上邻居们风言风语,说你家巧英很可能在浙江又找了对象,不回来了。时间一长,老两口对儿媳不抱希望了。他们怕儿子伤心,没敢在他面前说儿媳的事情。
刘巧英过了三个月没工资的日子,只得离开了那家制衣厂。临近年关,各家工厂不再进人,身上又没钱,刘巧英只得忍受着公婆的误解,继续留在当地寻找工作。看到当地保姆紧缺,她找了个保姆的活儿,第一次春节没有回家。
丈夫去世妻子竟一无所知
为索要亡夫祭奠权状告公婆
儿媳春节没有回家,也没有寄钱,这让王发奎和老伴愈发相信了邻居们的风言风语,孙子孙女想妈妈,王发奎呵斥他们说:“你们的妈妈跟人家跑了,还想她干什么?”
妻子过年没有回家,也没有分文钱寄回来,不禁让躺在床上苦捱日月的王庆海浮想联翩。从父母的谈话和表情中,他猜测妻子在外地有了“情况”,一下变得心灰意冷。三个月后,王庆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王发奎和老伴按当地风俗给儿子下葬,孙子孙女央求爷爷奶奶给妈妈打电话,让她回来为父亲送别,却被王发奎拒绝了,他恨恨地说;“你们的妈妈背叛了爸爸,我们永远都不会原谅她!”
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刘巧英却在千里之外的宁波毫不知情。其实,2014年春节以来,她的日子一直过得很苦。起先干了两个月的保姆,黑心雇主只给了她不到两千元的工资,此前借给过她钱的工友家里出了事,她把钱还给了工友。此后,她又应聘到另一家制衣厂,没想到春节后订单不多,挣到的钱也仅够生活费。几个月没钱往家里寄,怕听到公婆的斥骂声,就没敢打电话给家里,可她又牵挂着丈夫和一双儿女,日子过得凄苦无比。
2014年8月中旬,刘巧英遇到从老家过来的一个工友,刘巧英向她打听家里的情况,与她年龄相仿的中年女子对她说,你的丈夫已经过世了,村里都传着你在浙江这边找了对象,不回家了。工友的话让刘巧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应过来后,她放声大哭。老乡知道她的遭遇后,对她很是同情。
得知丈夫不在的消息后,刘巧英再也无心呆下去了。随后,她踏上了回家的列车。回到家后,她先去看望公婆及一双儿女,并想到丈夫的墓前祭奠一下。让她没想到的是,公婆连门都没让她进,还大骂她“抛夫弃子,没良心”。刘巧英苦苦哀求,并哭着说出了自己在浙江的真实情况。
刘巧英好话说尽,公婆态度依然鲜明:“你一个负心女,没资格祭奠丈夫!两个孩子也不准你看,你不配当娘!”无奈,刘巧英只得回了娘家。
随后的一天,刘巧英到孩子读书的学校等到放学,才见了一双儿女一面,两个孩子哭着质问她:“为什么现在才回来?你是不是不要我们了?”刘巧英流着泪对孩子说:“妈妈对得起良心,更对得起你爸爸,你们要相信妈妈!”说罢,娘儿仨抱头哭在一起。
正在这时,公公赶来了,他上前驱赶刘巧英,不让她和孩子们接触,刘巧英不想让两个孩子难堪,只得含泪离去。
此后两个多月,刘巧英多次上门央求公婆,恳请他们告知丈夫葬在哪个陵园。王发奎和老伴让她死了这份心,说这是对她不忠的惩罚。让刘巧英稍感安慰的是,公婆年事已高,抚养起孙子孙女来力不从心,就网开一面,允许她和孩子见面。
对公婆的固执和绝情,刘巧英无奈而又气愤,她咨询了律师,随后以公婆违反了传统的公序良俗为由,一纸诉状将公婆告上了法庭,要求享有对亡夫的祭奠权。
2014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被告王发奎和老伴辩称儿媳在丈夫病重期间到外地打工,数月未寄给家里一分钱,未尽到夫妻间相互扶养的义务,丧失了对丈夫祭奠权利的资格。
刘巧英答辩时,请出当初一起浙江宁波打工的同乡工友作证,说明数月未往家里寄钱是因为工厂出现了问题,工资拖欠三个多月,自己又欠了工友的钱,生活都成了问题,因此无法往家里寄钱。法庭上,刘巧英还出具了在宁波打工期间,几次昏倒并到医院诊治的病历,这些事实工友都给予了证实。
法庭经过调查后认为,虽然我国《民法》中尚未明确“祭奠权”这一概念,但民法通则中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祭奠权实质上是基于传统习俗而产生的一种权利,包括亲人死亡情况的知情权、安葬权、墓碑署名权、保持墓碑及坟墓完整权等。公民有权参加直系亲属的葬礼,对已去世的亲属表示祭奠。因此,法庭判令被告王发奎夫妇必须尊重原告作为妻子的知情权,配合原告完成对丈夫的祭奠和墓碑署名事宜。
判决下达后,慑于法律的威力,王发奎和老伴向儿媳告知了儿子墓碑所在的陵园位置。刘巧英随后赶到丈夫的墓碑前,一年来所受的委屈和痛苦都化作泪水,深切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曾经的一对恩爱夫妻以这样的形式“对话”,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