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T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和其它变型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ngge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libert在1806年首先使用"蕈样霉菌病"(MF)的病名.1870年Bazin提出该病的自然进程是从非特异的蕈样前期发展到斑块状病变,最后成为肿瘤.1885年Vidal等认识到存在着暴发型,该型不经过前面两期就出现肿瘤.以后,Besnier等描述了红皮症型.Sézary等于1938年报告了由①红皮症,②具有折叠核的单一核细胞白血病,③在肿大的周围淋巴结中含有同样特点的细胞所组成的三联症.23年后Taswell等在美国文献中正式承认"Sézary"综合征.1968年Lutzner等在Sézary对血液中异常细胞的光学显微镜分析基础上,用电子显微镜证实高度扭曲的细胞核.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一例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血浆除去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患者女性,23岁,于第二次妊娠2个月时发现有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而住院治疗。患者面部及其他外露部位有红斑,手指有坏死性血管炎。LE细胞阳性,ANF++,白细胞1600,血沉75mm/第一小时;免疫荧光检查示表皮真皮交界处有IgG沉积。经用强的松龙80毫克/日治疗病情控制,以后逐渐减量,于分娩时每日口服强的松龙20毫克维持治疗。新生儿初生
皮质类固醇治疗带状疱疹,各家报告的结果不一致。这些报告都是依据少量的病例,因此不能确定其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
局部外用类固醇制剂的不良作用,近来已为人们所重视。这些制剂可偶然由于使用不当、过量和它们含有的致敏物质,而引起感染和传染,并改变原有皮疹的特征形态。局部外用的类固醇可通过直接接触,意外地从一个人的皮肤或粘膜转移到另一人的皮肤或粘膜,而引起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以前尚未见有报道,作者报告2例来说明之。
期刊
Torre等曾用刮除和冷冻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治愈率不低于其他疗法.1975年Graham报告217例原发和复发性基底细胞癌,采用刮除和冷冻联合治疗,治愈率达96.8%.
口服补骨脂素光化学疗法(PUVA)到目前的经验补骨脂素与幅射能已研究了多年,PUVA治银屑病在许多医学中心才研究4年.自1974年首次报告治银屑病有效以来,已经治疗了几千名患者,谨慎地掌握补骨脂素的剂量和紫外线量,近期危险性极少,疗效已确立.疼痛性红斑是中断PUVA治疗的主要副作用,但通过小心掌握药量和照射量,根据皮肤型类和银屑病的型别来定治疗方案,可把红斑反应的发生率降到非常少.
期刊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简称PG)是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的破坏性炎性皮肤病.因为没有特异性的组织病理学或实验室的异常,所以诊断完全依靠临床.自从Brunsting等(1930)首次报告以来,PG合并系统性疾患的报告增加了.近年来曾报告此病有体液与细胞免疫的异常以及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功能的紊乱.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临床合并症以及研究发现,但此病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因而没有合
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已经激励了许多研究。1972年作者认为,免疫因素能解释银屑病损害的生化异常,继而1975年在法国皮肤病学会会议上提出了免疫生化学说。根据近来许多免疫、生化和超微结构研究的成就,作者试图从表皮的主要特点(细胞增生),逐步地到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开端,把所有这些发现综合起来(见下图)。
期刊
作者报告2例皮肤组织细胞增多病X(histiocytosis X)患者,用氮芥局部治疗获得成功.例1,72岁,女,病期8年.在胸壁中部、外生殖器、头皮、腋窝、后背下部及大腿内侧发生多数瘙痒性1~2mm的红斑性和结痂性丘疹、脓疱及小疱,伴有口腔颊粘膜糜烂及溃疡.组织学检查,确定该损害为组织细胞增多病X的病变,以含有橄榄油的50cc水中溶解10mg的氮芥溶液,每日用于患处.
期刊
本文报告1例75岁妇女,在下肢伸侧患大疱性损害,在前臂的外侧和双手背出现苔癣样皮疹。患者有脑血管栓塞,一直接受包括氯丙嗪(CPZ)在内的6种药物的治疗,达6个月之久。病理组织学检查,苔癣样皮疹呈扁平苔癣的组织学变化,大疱性损害显示基底层液化变性和表皮下大疱,认为符合大疱性扁平苔癣。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未见抗表皮的基底膜循环抗体。用400毫微米紫外线照射,立即反应阴性而除外卟啉症。以包括CPZ在内的6
紫外线(UV)作为皮肤损伤(特别是皮肤癌)的因素,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阳光引起皮肤损伤是在日光发射谱中UV部份,日光UV可以划分为三部份:UV-A(长波UV,波长为320~400毫微米);UV-B(晒伤UV,波长290~320毫微米)和UV-C(短波“杀菌的”UV,波长小于290毫微米)。UV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强度和波长截止点(cut-off point),受同温层的臭氧层的过滤作用所限制,因此防止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