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教学中的时空因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im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自然生态的恶化,环境史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很多学校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教师在讲授环境史校本课程中,讲清时空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责任意识。下面以三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设计。
  一、处女地传染病:时、空的具体化
  “为什么欧洲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征服了美洲?”对这个殖民征服的问题,历史教科书一般抽象地概括为:欧洲先进文明征服了美洲落后文明,即“钢铁优于石头,大炮火药打败了弓箭投石” [1]。双方物质、技术力量对比悬殊确实是根本因素,但较之亚洲被侵略的漫长过程,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被征服仿佛是欧洲人一蹴而就的事。要解开这个谜团就要引导学生进入那个特定的时空,将环境也作为考察因素。
  17世纪初西班牙历史学家埃雷拉写道:新世界的原住民极易染病,尤其是天花,反之欧洲血源者却鲜少受到感染……印第安人见到西班牙人如此不受疫病影响,大感愤怒,把受到感染的病血揉进给主人家吃的面包,把死尸偷偷放进主人饮水的井中——却几乎不见任何效果[2],而同时印第安人仍在大量地死亡。在17世纪的前75年里,新英格兰土著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墨西哥在1519年约有2500万人,100年后,还剩下75万,只占当初人口的3%。[3]
  怎么会有这样的怪异现象呢?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美洲长期与外界隔绝。美洲印第安人通过欧洲殖民者,才接触到了麻疹、天花等病菌。对于这类病菌,人们只要感染一次,即可获得长期甚至终身的免疫力,但是在当时的美洲即使最年长的成员也从未接触过这类病菌,因此这些疾病对印第安人而言是“处女地传染病”。美洲印第安土著居民大面积死亡,人口急剧下降,其权力结构、社会组织乃至原有的宗教信仰等都受到致命冲击,印第安文明迅速垮塌,美洲很快被欧洲白人征服。
  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读图1发现:欧亚大陆人口经过长期交流混合,不同血型人口交错分布。美洲则不然,印第安人在血源上非常接近,呈现惊人的一致。这是表明印第安文明独立进化的有力证据。好几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海平面下降,白令海峡是一片干燥无水的地域。亚洲开始有人横跨地峡进入美洲。约一万年前,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白令海峡又沉到海平面以下。从此美洲成为巨型“孤岛”,与欧亚大陆失去交流,包括病菌的交流,这减弱了甚至使他们彻底失去了对“旧世界”人类主要疾病的抵抗力。1492年,当哥伦布踏上美洲土地,“这种孤立隔离被打破,美洲印第安人便有生以来第一次遇上他们最大最可怕的敌人: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欧洲人血液里、气息中”[4]。
  师生共同勾画印第安人迁徙与处女地传染病影响的时间轴(如图2)。
  在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历史中的时间和空间大多是抽象的。而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课程中所学到的那些大事件,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进入历史发生的具体时空中观察细节,使用地图、时间轴等工具,把时空因素具体化、形象化。
  二、长城位置迁移:时、空的关联性
  继秦大规模建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之后,后世历朝屡有修建长城之事,尤以明朝规模较大,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长城都是明朝时期的。观察图3会发现明长城的空间位置较之秦长城向南移动了,尤其在中段南移了2-3个纬度。不同时期长城的空间位置为什么会发生迁移呢?
  图4道出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对长城位置的影响。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就不能从事种植业。因此,受地理位置和季风的共同影响,这条分界线以南成为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耕区域,分界线以北则是畜牧区域。历史上气候是不断变化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我国华北地区南北向上常有迁移。气温、降水的改变导致农牧区的进退,也导致了长城的位移:即气候变暖时期,降水量增多,农耕区向北推进,游牧区向北撤退,长城相应北移;气候变冷时期,农耕地域自然灾害频繁,粮食欠收,阶级矛盾尖锐,国势渐衰,无力阻挡勇武的游牧民族的攻势,只好退出原长城地带。如明朝时期,北方出现干旱和水草枯竭的情况。为了克服饥饿,尚保持着相当的军事力量的蒙古族势力向较为温暖的南部地带挺进,明政权只好在偏南位置重修长城进行防御。 长城的修筑地点是人类决定的,但影響人类决定背后的推手是气候。最后师生共同勾画中国古代长城位移播迁的思维导图(如图5),来理解空间与时间的关系问题。长城的空间存在与相应的时间存在是对应的,并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决定。
  历史事物从来不是以抽象的空间形式存在,它总与特定的时间形成关联,在不同的时间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社会时间提供社会发展的空间,社会空间正是社会时间的晶化形式,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是直接的统一。”[5]学史就要“从具体的、局部的、分散的历史中发现历史的关联性,以关联性认识整体性”[6]。
  三、开封边的悬河:时、空的错位性
  “黄河之水天上来”本是一句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可是,今天人们在开封城北却能看到实景。黄河以高出城区7米左右的高度,在大坝的夹护下汹涌而过,宛如天河。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悬河呢?黄河中游地区是著名的黄土高原,高原的典型特征是深厚的黄土层,土质疏松贫瘠,缺少植被,大片土地裸露在外,土壤在风和雨水的侵蚀带动下流入河中。每年每平方千米的土地中,被雨水冲刷带走的土壤为5000—15000吨。黄河因此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黄河冲出郑州邙山后,即进入华北平原,落差骤然变小河道变宽,导致泥沙大量沉积,致使开封段的黄河河床以每年大约10厘米的速度增高,百姓为保护家园也只能不断加高两岸的堤坝,悬河由此形成。
  其实黄河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河、大河,当时水质清、水量大。据学者考证,黄土高原在西周时森林覆盖率约53%。黄河直至西汉初年才得“黄河”之名。[7]春秋战国时代,秦人首先拉开了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开发的序幕,唐朝之后历朝政府对该地区的开发经营带有越来越大的盲目性和掠夺性,滥垦滥牧滥伐的现象日渐加剧,森林缩减,草原退化……农业开发、战争破坏、营造宫殿等因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两千多年中各种破坏不断累积叠加,终于形成了中下游“悬河”的空间状态。
  站在开封黄河大堤上,想到清河变成黄河,地面河变成地上河,肯定会产生时空错位的感觉。本来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却变成了“前人砍树后人遭殃”。 拉长时间视距,追踪事物发展历程,审视历史时间里的原因与现实空间里的后果,促人警醒:今天人们为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仍然在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对于未来子孙来说,不也是一种犯罪吗?“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对于未来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这样去认识才是正确的。
  准确认识历史的时空因素是理解历史的前提,也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总是发生在具体的时空中,时与空有时是重合的,有时是错位的,不过无论怎样,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每一代人,都必须意识到自然也参与了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
  【注释】
  (美)艾尔弗雷德 ·W ·克罗斯比著,郑明萱译:《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同[1],第23页。
  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
  同[1],第20页。
  冒兵:《论唯物史观是根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11期。
  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3期。
  樊宝敏:《先秦时期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载田丰等主编:《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63页。
其他文献
春节后第一时间召开大会,总结成绩、表彰先进、部署工作。近年来,这种安排在河南开封已成为一种惯例。2月20日,开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过去几年间,会议主题从工业强市、转型攻坚,到优化营商环境、对外开放,再到此次的高质量发展。
2月17日,重庆彭水双龙乡小坪村,村民在木耳种植基地分区域采摘木耳。图/赵勇2月19日,彭水保家镇清平社区,农民正在白茶种植基地苗圃除草。 图/赵勇复工·转产2月21日,江苏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一名女工在专心缝制隔离服。图/孟建强华利达公司复工后,转产非医用一次性连体隔离服。2月19日,公司将首批5万件隔离服捐赠给常州市红十字会。图/孟建强给城市消消毒2月9日,江苏常州地铁,每趟列车到达终
史学研究有个重要原则“孤证不立”,[1]就是从多方史料中探寻、辨析彼此互证和印证的东西,正如傅斯年所倡导的治史一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关于史证教学方式颇多,本文另辟蹊径,从前人不多留意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杨锐之死是被请杀还是误杀”为问史话题,依据高层密电渠道来观察清末深层次政治内幕和动向,进而在互动教学相长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对于戊戌变法的研究,因它是一次时间非常短暂的政治事
2019高考全国文综1卷历史题,平稳中清新、平和中灵动。每一道试题都立足于立德树人,以明知识之模糊、补教材之阙遗、扬史学之善美为命制路径,厚植与筑牢家国情怀之精神底座,道道充满正能量,题题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养育价值,强烈彰显“资治育人”的导向作用。本文以第25题为“麻雀”进行全息式剖析。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
本试卷共75题,全部是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满分150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一试点  A. 将大大提高我国的贸易水平  B. 将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  C. 将有利于双方规避风险  D. 意味着中国货币已经成为世界货币   受席卷全球的金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先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通过它展示的文物,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谈起与文物打交道的30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王瑞霞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历史和文化赋予城市鲜活的生命,使它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青州市是山东省辖县级市,1986年由原益都县撤县设市,为古“九州”之一,今天的青州市是古青州的核心区,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
2021年盐城马拉松赛鸣枪开跑。  前不久,坐高铁去盐城。邻座的两个年轻人一路聊得火热,他们说起了今年4月份举行的盐城马拉松。其中一位,参加了男子半程赛,他对赛道上火热的氛围印象深刻,“这届盐城马拉松不光吸引了15000名跑者参与,而且比赛水平也高,赛会记录也被大幅提升”。  仅仅是第三届盐马,却口碑颇佳,盐城这座城市究竟做了什么,为何有如此魅力?  “这几年盐城在体育,特别是在全民健身方面,确实
走进位于新疆东大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在一座座援疆资金建设的现代化学校、医院、安居工程、文体中心等建筑前,随处可见“河南援建”几个醒目大字,这展示了河南援疆工作成果,更代表了河南省与十三师两地人民的情谊。它不仅刻在了建筑上,更镌刻在了河南省和十三师人民的心里。  2010年,中央部署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一个来自中原腹地的人力资源大省、经济大省、文
一、问题的产生  2016年10月,在一节公开课《甲午中日战争》的讲授中,有老师选用了一则史料:  臣(李鸿章)前于预算战备摺内奏称,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惟不必定与拚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日本)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于争锋。  一一李鸿章《覆奏海军统将折》  教师:李鸿章主张怎样应对日舰?  学生:保守点,保存实力。  教师保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还有哪些体现? 
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人、事、理同样是历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教学的对象、任务与性质,中学历史教学更加倾向于“历史运用”。具体来说,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研究的成果,背景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核心是“人”的发展。相对而言,高中历史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非学科的发展,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