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思辨
在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一线学校还处于“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教科分离状态。主要存在两种现象:
1.教而不研的肤浅倾向
许多教师虽然对学生满腔热情,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类教师虽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却只能换来平庸的“苦劳”,这对旧的考试制度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它是以削弱德育、影响体育和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在这种教育氛围下,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对学生的成长与终生发展是极为有害的。究其原因,是教师对科研存在科研神秘论、科研无用论和科研功利论等错误观点。
2.研而不教的功利倾向
部分教师过于倾向科研功利化,参与教科研的目的不是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而是获取某种荣誉或评职称,其研究呈现“浅尝辄止”的状态。在课题研究方面,所谓“开题轰隆隆,过程一团空,结题成果丰”,重视开题、结题时的“轰动场面”,重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教科研的过程和实效,教科研似“纸上谈兵”,有行动无研究,为做课题而做课题,过假的动作,太浓的形式,让人觉得搞科研是为了沽名钓誉,只装门面不开店、只管注册不营业。
“真科研型”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很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并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优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创新,走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之路。因此,教师、学校、教育要发展,教师必须从“经验型”“辛苦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就是走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二、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对策
目睹科研分离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问题。作为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更要重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如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教育科研就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支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提高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底蕴
教育科研源于教师个体的学习,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与学校的引导有较大的关联度。完善而成体系的学习能帮助教师打开接受先进思想与理念的窗口,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丰富理论素养,提升业务素质。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要求一线学校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办法,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是高位引领,要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是广大教师教学的依据。其次是苦练内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要制订教师学习计划,通过教科室推荐书目、提供书籍,开展暑期读书征文等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促进全体教师广泛阅读和有效阅读;通过开展中青年教师读书笔记、读书征文比赛,将教师的阅读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等举措,让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提升。
2.搭建平台——发展科研意识
以校为本搭建科研平台,打造学习型团队,是提升教科研质量,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以学科为单位开展科研团队建设,在全体成员个体学习的基础上,依托团队开展合作学习、学术沙龙、活动研讨、经验交流等,专家引领,科研搭台,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为教师转变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提供理论支撑,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的方法开展教师学习,根据学校科研主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教育科研的专家来校做讲座。注重骨干引领,发挥骨干教师二级培训作用,制订学校科研共享计划,让骨干教师在参加省市级培训后,回校及时开展二级培训。科研搭台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点燃教师团队的教科研激情。
3.聚焦课堂——提升实践智慧
从传统的学校管理来看,常规听课一般都是教务处的事情,因为听课与评课的重点只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而并不关注基于课堂教学反思而形成理性感悟,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力。以“科教一体化”聚焦课堂,要求学校积极创新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内容和渠道,广泛开展各种有效的教科研一体化研究工作。学校教科室通过成立“我思我研我成长”科研小组,以教科室主任为组长,各教研组长为组员,引导开课教师提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在教研组与备课组活动中集中思考与研讨,并以小课题研究方案单的形式将研究落到实处。“科教一体化”研究能够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让课堂更加“高质轻负”。
4.课题研究——实现梯度发展
“科教一体化”实践要求一线教师将课题研究与平时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确立“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室”的意识,把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让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估与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判断与审视,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行为、学习方式进行剖析与探索。坚持课题研究的分类实施策略,针对教师发展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科研要求,实现教师群体的梯度发展。如新入门的三年期教师,教育科研的重点在于学习教学理论,并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其尽快站稳讲台;对于中间层教师,要着重引导他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围绕学科确立科研课题,以教育科研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对于骨干教师群体,重点引导他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并辐射、影响中青年教师和新教师。■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教育学院)
在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一线学校还处于“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教科分离状态。主要存在两种现象:
1.教而不研的肤浅倾向
许多教师虽然对学生满腔热情,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类教师虽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却只能换来平庸的“苦劳”,这对旧的考试制度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它是以削弱德育、影响体育和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在这种教育氛围下,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对学生的成长与终生发展是极为有害的。究其原因,是教师对科研存在科研神秘论、科研无用论和科研功利论等错误观点。
2.研而不教的功利倾向
部分教师过于倾向科研功利化,参与教科研的目的不是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而是获取某种荣誉或评职称,其研究呈现“浅尝辄止”的状态。在课题研究方面,所谓“开题轰隆隆,过程一团空,结题成果丰”,重视开题、结题时的“轰动场面”,重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教科研的过程和实效,教科研似“纸上谈兵”,有行动无研究,为做课题而做课题,过假的动作,太浓的形式,让人觉得搞科研是为了沽名钓誉,只装门面不开店、只管注册不营业。
“真科研型”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很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并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优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创新,走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之路。因此,教师、学校、教育要发展,教师必须从“经验型”“辛苦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就是走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二、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对策
目睹科研分离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问题。作为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更要重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如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教育科研就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支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提高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底蕴
教育科研源于教师个体的学习,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与学校的引导有较大的关联度。完善而成体系的学习能帮助教师打开接受先进思想与理念的窗口,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丰富理论素养,提升业务素质。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要求一线学校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办法,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是高位引领,要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是广大教师教学的依据。其次是苦练内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要制订教师学习计划,通过教科室推荐书目、提供书籍,开展暑期读书征文等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促进全体教师广泛阅读和有效阅读;通过开展中青年教师读书笔记、读书征文比赛,将教师的阅读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等举措,让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提升。
2.搭建平台——发展科研意识
以校为本搭建科研平台,打造学习型团队,是提升教科研质量,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以学科为单位开展科研团队建设,在全体成员个体学习的基础上,依托团队开展合作学习、学术沙龙、活动研讨、经验交流等,专家引领,科研搭台,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为教师转变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提供理论支撑,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的方法开展教师学习,根据学校科研主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教育科研的专家来校做讲座。注重骨干引领,发挥骨干教师二级培训作用,制订学校科研共享计划,让骨干教师在参加省市级培训后,回校及时开展二级培训。科研搭台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点燃教师团队的教科研激情。
3.聚焦课堂——提升实践智慧
从传统的学校管理来看,常规听课一般都是教务处的事情,因为听课与评课的重点只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而并不关注基于课堂教学反思而形成理性感悟,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力。以“科教一体化”聚焦课堂,要求学校积极创新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内容和渠道,广泛开展各种有效的教科研一体化研究工作。学校教科室通过成立“我思我研我成长”科研小组,以教科室主任为组长,各教研组长为组员,引导开课教师提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在教研组与备课组活动中集中思考与研讨,并以小课题研究方案单的形式将研究落到实处。“科教一体化”研究能够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让课堂更加“高质轻负”。
4.课题研究——实现梯度发展
“科教一体化”实践要求一线教师将课题研究与平时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确立“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室”的意识,把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让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估与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判断与审视,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行为、学习方式进行剖析与探索。坚持课题研究的分类实施策略,针对教师发展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科研要求,实现教师群体的梯度发展。如新入门的三年期教师,教育科研的重点在于学习教学理论,并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其尽快站稳讲台;对于中间层教师,要着重引导他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围绕学科确立科研课题,以教育科研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对于骨干教师群体,重点引导他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并辐射、影响中青年教师和新教师。■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