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定位;成长过程
人们通常习惯性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其实一个孩子能否顺利成长,70%的责任在于父母,父母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最大决定因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教育得法的父母。相反,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也一定有形形色色的问题父母,他们是孩子问题的制造者。
这样评议做父母的,也许不公平。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为人父母的人,都会把自己所知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超过100分。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学,每天辛勤劳作,省吃俭用;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全身心地学习,对孩子的衣食住行细心呵护;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不惜求人找关系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好父母,无须责备,只是同人生中的其他事情一样,父母们还需要学习用更好的办法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更好的办法是什么?笔者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自身要有正确的定位。
一、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而不是支配者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父母和孩子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品,不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母与孩子之间有边界。
由于父母和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程度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父母们一定注意在教育孩子时的自我定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一个支持者,而不是支配者。不要把自己的成长经验强加给孩子,不要让自己盲目的爱给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的想法与自己不同,允许孩子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允许孩子可以不像自己,比如不像自己的性格,不像自己具备某些优点。孩子身上有可能没有父母的优点长处,但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父母更好。父母尊重、接纳了孩子的不同之处,孩子才会接受父母对他的看法和建议。
有这样一对父母,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上进要强,事业都很成功,人人都夸奖他们是一对成功的夫妻。因为自己很成功,所以生活中这对夫妻用自己对人对事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高标准的要求,使孩子总不能让父母满意,结果孩子被父母认为是不努力、不上进、不要强。最终,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了这个孩子自我保护的手段,孩子不再听话,家庭战争不断升级,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离父母的期望越来越远。这件事表面上看是父母为了孩子好,对孩子负责,其实在心理层面上这种做法却是一种亲子教育的陷阱。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综合产品。父母的生活经验只能作为孩子的参考资料,不一定在孩子的人生里也是正确、可行的。
二、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协助者,而不是替代者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有的父母常常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与孩子是有边界的,常常把孩子纳入“自我范畴”,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孩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替孩子作决定,替孩子作选择,用成人的观点和情感去评价孩子的事情。
著名咨询大师李中莹先生说: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情就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
有一位母亲,把孩子的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每天都要把孩子的功课逐科做一遍,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每一分一秒都在她的监护下。可是,这个孩子离开母亲的视线后在学校里却是一个拒绝学习的人。
笔者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来访者。一个外表看上去高大威武、顶天立地的男孩,却是离开父母就不能生活的人:在学校住宿他不会排队买饭,老师下课晚一点了,别人都能想办法买到饭,他却买不到;在宿舍,他也不知道和同学如何相处;不会作决定,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以至于在学校遇到一点事他都紧张,不知所措,甚至血压升到180。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他的生活中,父母为他包办代替一切事情,他不需动脑筋,也不需要有欲望。他就是一个任父母摆布的木偶。
孩子出问题了,父母开始着急了。但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就是问题的制造者。父母以所谓“爱”的名义织了一张网,罩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孩子要长大,就必然需要成长的力量,成长的力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幸福、愉快的感觉是,痛苦、愤怒等不愉快的感觉也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体验过愤怒,那么当他第一次体验到愤怒时,他就获得了一次成长的机会。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即使孩子可能犯错误、可能碰壁受挫。
心理学家说:每个年龄段的人只能犯这个年龄段应该犯的错误,这是社会容许的错误。一个五岁的孩子在大街上撒尿,没有人会指责小孩是流氓,但一个三十岁的人在大街上撒尿,派出所就会把他请进去。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犯错误看成可怕的事情,甚至有些时候父母还要鼓励孩子犯错误,犯错误恰恰可以帮助孩子成长。
有一位母亲从小处处关心、事事照顾她的儿子,什么错误都不允许他犯,儿子非常听话,母亲非常高兴。可是儿子到青春期后没有学会处理自己的焦虑,不会处理挫败感,他不敢欺负别人,就转而欺负最爱他的妈妈,对妈妈说脏话,干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情。因为他知道攻击别人会受惩罚,但攻击妈妈不会,最爱她的妈妈给了他安全感。后来他长大了,妈妈没能力帮他处理好一些社会矛盾,他把愤怒又指向了妈妈,最后把妈妈活活杀死。发生如此悲剧,这位母亲难辞其咎。
父母替代孩子生活,就是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每个孩子都具备使自己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所需要的全部能力。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鼓励和引导孩子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包括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
有专家说,孩子的学习来自父母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父母的指令。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个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同样是摔跤,两个孩子一个显得脆弱娇气,一个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可见父母处理一件事情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直接影响着孩子面对相同情况时的情绪和行为。
孩子可能不听父母的话,但不可能不效仿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样做。如果父母面对事情表现出坚定并及时作出决定,孩子便也会当机立断。如果父母表现出对事情的结果承担责任,孩子便也会愿意承担责任。如果父母礼让谦和,孩子便也愿意礼让谦和。
著名咨询大师李中莹先生说:每一个父母必须明确“孩子今天的现状,有我一份责任。想要孩子改变,父母必须改变。”
四、父母是爱的使者,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
最近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高三男生,因和父亲发生冲突,不想上学了。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嫌他的学习成绩不好,逼着他签了一个脱离父子关系的协议。协议上说,如果他不好好学习,家里的财产就不会给他。父母本来是想用这种方法激发他学习的动力,结果适得其反,男孩被激怒了,和父亲严重对立起来。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代替的。父母的爱,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远不会失去的。因此,父母不应该随便地用它作为要挟或交换的筹码。有的父母经常这样说:“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早知道你这么不争气,还不如当时不生你”,这种说法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一方面会使孩子对亲子关系的有所怀疑,另一方面孩子他日也会把对父母的爱作为筹码。
父母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好,都应无条件接纳,相信孩子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
总之,每一位父母都会期盼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家庭是塑造人的最好的地方。教育孩子无小事,父母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如果正确和恰当,会积极地影响孩子一生,而错误和武断,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虽然人们常常把“成功”作为评判人的标准,但这只是一个人生命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一个人,只要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有正确定位,用自己理性的教育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成长空间。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唐山,063300)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人们通常习惯性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其实一个孩子能否顺利成长,70%的责任在于父母,父母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最大决定因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教育得法的父母。相反,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也一定有形形色色的问题父母,他们是孩子问题的制造者。
这样评议做父母的,也许不公平。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为人父母的人,都会把自己所知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超过100分。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学,每天辛勤劳作,省吃俭用;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全身心地学习,对孩子的衣食住行细心呵护;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不惜求人找关系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好父母,无须责备,只是同人生中的其他事情一样,父母们还需要学习用更好的办法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更好的办法是什么?笔者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自身要有正确的定位。
一、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而不是支配者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父母和孩子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品,不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母与孩子之间有边界。
由于父母和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程度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父母们一定注意在教育孩子时的自我定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一个支持者,而不是支配者。不要把自己的成长经验强加给孩子,不要让自己盲目的爱给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的想法与自己不同,允许孩子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允许孩子可以不像自己,比如不像自己的性格,不像自己具备某些优点。孩子身上有可能没有父母的优点长处,但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父母更好。父母尊重、接纳了孩子的不同之处,孩子才会接受父母对他的看法和建议。
有这样一对父母,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上进要强,事业都很成功,人人都夸奖他们是一对成功的夫妻。因为自己很成功,所以生活中这对夫妻用自己对人对事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高标准的要求,使孩子总不能让父母满意,结果孩子被父母认为是不努力、不上进、不要强。最终,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了这个孩子自我保护的手段,孩子不再听话,家庭战争不断升级,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离父母的期望越来越远。这件事表面上看是父母为了孩子好,对孩子负责,其实在心理层面上这种做法却是一种亲子教育的陷阱。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综合产品。父母的生活经验只能作为孩子的参考资料,不一定在孩子的人生里也是正确、可行的。
二、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协助者,而不是替代者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有的父母常常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与孩子是有边界的,常常把孩子纳入“自我范畴”,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孩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替孩子作决定,替孩子作选择,用成人的观点和情感去评价孩子的事情。
著名咨询大师李中莹先生说: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情就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
有一位母亲,把孩子的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每天都要把孩子的功课逐科做一遍,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每一分一秒都在她的监护下。可是,这个孩子离开母亲的视线后在学校里却是一个拒绝学习的人。
笔者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来访者。一个外表看上去高大威武、顶天立地的男孩,却是离开父母就不能生活的人:在学校住宿他不会排队买饭,老师下课晚一点了,别人都能想办法买到饭,他却买不到;在宿舍,他也不知道和同学如何相处;不会作决定,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以至于在学校遇到一点事他都紧张,不知所措,甚至血压升到180。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他的生活中,父母为他包办代替一切事情,他不需动脑筋,也不需要有欲望。他就是一个任父母摆布的木偶。
孩子出问题了,父母开始着急了。但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就是问题的制造者。父母以所谓“爱”的名义织了一张网,罩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孩子要长大,就必然需要成长的力量,成长的力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幸福、愉快的感觉是,痛苦、愤怒等不愉快的感觉也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体验过愤怒,那么当他第一次体验到愤怒时,他就获得了一次成长的机会。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即使孩子可能犯错误、可能碰壁受挫。
心理学家说:每个年龄段的人只能犯这个年龄段应该犯的错误,这是社会容许的错误。一个五岁的孩子在大街上撒尿,没有人会指责小孩是流氓,但一个三十岁的人在大街上撒尿,派出所就会把他请进去。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犯错误看成可怕的事情,甚至有些时候父母还要鼓励孩子犯错误,犯错误恰恰可以帮助孩子成长。
有一位母亲从小处处关心、事事照顾她的儿子,什么错误都不允许他犯,儿子非常听话,母亲非常高兴。可是儿子到青春期后没有学会处理自己的焦虑,不会处理挫败感,他不敢欺负别人,就转而欺负最爱他的妈妈,对妈妈说脏话,干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情。因为他知道攻击别人会受惩罚,但攻击妈妈不会,最爱她的妈妈给了他安全感。后来他长大了,妈妈没能力帮他处理好一些社会矛盾,他把愤怒又指向了妈妈,最后把妈妈活活杀死。发生如此悲剧,这位母亲难辞其咎。
父母替代孩子生活,就是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每个孩子都具备使自己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所需要的全部能力。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鼓励和引导孩子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包括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
有专家说,孩子的学习来自父母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父母的指令。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个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同样是摔跤,两个孩子一个显得脆弱娇气,一个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可见父母处理一件事情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直接影响着孩子面对相同情况时的情绪和行为。
孩子可能不听父母的话,但不可能不效仿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样做。如果父母面对事情表现出坚定并及时作出决定,孩子便也会当机立断。如果父母表现出对事情的结果承担责任,孩子便也会愿意承担责任。如果父母礼让谦和,孩子便也愿意礼让谦和。
著名咨询大师李中莹先生说:每一个父母必须明确“孩子今天的现状,有我一份责任。想要孩子改变,父母必须改变。”
四、父母是爱的使者,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
最近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高三男生,因和父亲发生冲突,不想上学了。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嫌他的学习成绩不好,逼着他签了一个脱离父子关系的协议。协议上说,如果他不好好学习,家里的财产就不会给他。父母本来是想用这种方法激发他学习的动力,结果适得其反,男孩被激怒了,和父亲严重对立起来。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代替的。父母的爱,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远不会失去的。因此,父母不应该随便地用它作为要挟或交换的筹码。有的父母经常这样说:“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早知道你这么不争气,还不如当时不生你”,这种说法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一方面会使孩子对亲子关系的有所怀疑,另一方面孩子他日也会把对父母的爱作为筹码。
父母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好,都应无条件接纳,相信孩子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
总之,每一位父母都会期盼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家庭是塑造人的最好的地方。教育孩子无小事,父母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如果正确和恰当,会积极地影响孩子一生,而错误和武断,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虽然人们常常把“成功”作为评判人的标准,但这只是一个人生命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一个人,只要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有正确定位,用自己理性的教育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成长空间。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唐山,063300)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