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其显著特征是提出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而传统教学理论的课堂提问在某些方面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基于此,本文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一些探讨。
一、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特点
所谓有效果的课堂提问,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
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并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习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促进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这与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应该有质的区别。因此,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程理念,有效性课堂教学提问应该能够发挥多种目的功能,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创新精神与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有效的课堂提问具体应有以下特点。
1.有效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并相互影响和补充。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与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在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环境下所进行的交流。通过有效课堂提问实现的师生交流,对教学而言,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参与,它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且是智慧、情感、精神,乃至生命活动的交流。对学生而言,这种交流是思想的启迪、心灵的碰撞、个性的表现;对教师而言,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师生共同探究、分享理解的过程。
2.有效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整合的重要手段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有不同的层次,这里所指的是上位的教学目标,即课程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固然没有错。但是,过分强调知识目标,则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目标,从根本上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及其发展进行关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往往使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不仅负担很重,而且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要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的整合。课堂上要落实这个目标,课堂教学提问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有效课堂提问,既可以实现掌握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又可以实现认知活动与情感、意志活动的统一。
3.有效课堂提问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
从有效学习的观念来看,学生的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方法、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课堂教学提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提问实现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时,课本将被看做是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所凭借的话题或范例。教师通过提问,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科知识服务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形成原有知识经验的灵活迁移。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去建构和理解新知识,是原有经验的迁移。迁移受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影响,仅靠记忆事实或机械训练,迁移的效果则很弱。学生在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过程中,要顺畅地提取原来的知识并运用到新问题、新情境中,然后在新的情境中建构起来新的知识,并且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知识。
二、当前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每一位教师都向往和追求的。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会有差距,教师在课堂提问的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种种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行为。
1.提问是为了控制不良行为
有的教师见个别同学在课堂上睡觉、做小动作或偷看其他书籍,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行为,而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这样做,效果恰恰相反。被问的学生因为刚才的走神,会很吃惊地起来回答,这时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问的问题,学生刚好知道,于是顺利答出,教师只好让学生坐下,客观上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二种情况是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对,这时教师如果“抓住时机”讲一通专心听课重要性的大道理,甚至再冷嘲热讽几句,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好事变成坏事。这样,课堂提问的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就变成惩罚了。
2.为完成教学任务控制问题的答案
一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上课进程,问题呈死板的阶梯式上升,步步紧接,问问相扣。问题的设计往往相当精密,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都严格地按照教案,师生之间的问答是短、平、快式的。这样表面上看逻辑很严密,但问题越小,其答案就越是封闭内聚,根本不可能产生开放的答案,师生之间的碰撞就不可能产生。形式上是一问一答的师生对话,其实质是学生完全处在教师的预料掌控之下,多数情况是教师预设好了圈套,学生乖乖地钻进去。仿佛为使学生登上目标而设置了许多的台阶,学生只要顺着台阶,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学生完全不用抬头看路,只需要留心脚下的一个个台阶就成。这种课堂提问只有预设性,没有生成性,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而且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经验无法迁移。
3.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
为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有的教师常常设计大量的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容易让学生轻松、激动的问题,好让更多的学生对教学作出反应,美其名曰活跃课堂气氛。这种提问很可能沦为一种课堂“作秀”,尽管表面上很热闹,但往往会偏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获得进步或发展。
三、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思考
课堂上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的提问、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氛围、问题本身以及围绕的问题等方面是否有利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转变教学价值观,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有人将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提问形象地比喻为“请君入瓮”式,提问的问题是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的,答案也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思路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答案”上,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创造表现、探索精神、丰富的内心世界,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和求知精神。因此,教学中的提问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必须进行课堂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学生的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就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上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机指导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总之,要使提问成为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实施这样的提问,课堂上必须加强情感交流,建立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激励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宽容、接纳的教学氛围,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教师以合作者的姿态进入教学;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正确处理问题与课本知识、学生已有经验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即掌握基础知识与发展各种能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在学生应用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可见,问题是学生探索新知、获得新知的核心。要使课堂提问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处理好问题与两类知识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问题与课本知识(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中,课本被看做是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所凭借的话题或范例,学生通过这些话题或范例来组织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人类文化的成果;学科知识结构也只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手段。如果提问仅仅是传递了课本知识,那学生得到的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因此,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课堂提问应该是将课本知识隐含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而又不能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发展能力。
其次,处理好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效果。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处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顺畅地运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即使不能马上回答,但经过教师的再三细问、追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的认知情景,也能顺利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回答问题。因此,提出的问题只有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问要照顾多数中等生和一些后进生,而不能只关注少数所谓“尖子生”。在对中等以下成绩的学生提问时,一定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也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的努力思考后才让其回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心智得到锻炼,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3.教师提问与引导学生提问相结合
新课程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交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固然重要,但是引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更加可贵。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显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概括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洞察、辨析、类比、推广和抽象的能力。从人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个学生若善于提出问题,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从科学的发展史来看,一个学生若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则预示着科学界可能将有一场新的革命。如大数学家欧拉,幼年在其父的启蒙下,聪颖过人,勤学好问,十几岁即发表了“论船桅”的高质量论文,显现出超凡的“提问”才能,以致他后来在数论和微分方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这些意义上说,善于提出问题不仅是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第一动力。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观念。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应该将学生课堂提问看做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充分开发与利用,通过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深入课堂学习,增强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自由、竞争的教学环境,搭建师生合作平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也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重大问题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别人的发现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激发灵感。总之,学生的提问既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提问最终要让学生形成肯疑、有疑、善疑的品质。
4.提升问题的品质
课堂教学提问中首先易于被人们忽视的就是对所提问题本身的审视:教师往往只关注问题的回答情况,而不太关注问题本身的优劣,所提的问题多考察陈述性知识,且极具有随意性。“双基”固然非常重要,但在新课程的视野中,与“双基”同等重要、甚至更可贵的是对事物的质疑、问难、探究等品质。仅仅以“双基”为价值追求的一堂好课,往往以学生对所提问题的解决为标准,是由“问号”到“句号”的过程,其标志性信号是教师在下课前的那句习以为常的话:“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下课。”而理想课堂更应该是这样的:学生既解决了教师的问题,但是时常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既带着问题而来,又带着新的思考而去,是从“问号”到“句号”再到“问号”的过程。改变单纯基于“双基”的问题,提升提问的品质,其主要途径是在原有问题基础上,尽可能提出基于真实背景的问题。诸如:其一,原生性问题。这类问题不是类似于教科书上或习题集中的问题,而是源于真实生活的问题。其二,开放性问题。该类问题不是用复合性思维解决的、答案唯一的问题,而是往往有多种解决思路和答案,更多地借助批判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来解决的问题。其三,非常规性问题。常规性问题靠模仿和正迁移就能解决;非常规性问题情境是陌生的,更需要发散性、创新性思维才能解决。通过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质疑、问难、探究等品质。
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C084)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1.广西贺州学院教育科学系2.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三加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
一、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特点
所谓有效果的课堂提问,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
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并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习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促进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这与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应该有质的区别。因此,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程理念,有效性课堂教学提问应该能够发挥多种目的功能,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创新精神与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有效的课堂提问具体应有以下特点。
1.有效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并相互影响和补充。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与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在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环境下所进行的交流。通过有效课堂提问实现的师生交流,对教学而言,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参与,它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且是智慧、情感、精神,乃至生命活动的交流。对学生而言,这种交流是思想的启迪、心灵的碰撞、个性的表现;对教师而言,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师生共同探究、分享理解的过程。
2.有效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整合的重要手段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有不同的层次,这里所指的是上位的教学目标,即课程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固然没有错。但是,过分强调知识目标,则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目标,从根本上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及其发展进行关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往往使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不仅负担很重,而且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要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的整合。课堂上要落实这个目标,课堂教学提问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有效课堂提问,既可以实现掌握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又可以实现认知活动与情感、意志活动的统一。
3.有效课堂提问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
从有效学习的观念来看,学生的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方法、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课堂教学提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提问实现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时,课本将被看做是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所凭借的话题或范例。教师通过提问,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科知识服务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形成原有知识经验的灵活迁移。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去建构和理解新知识,是原有经验的迁移。迁移受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影响,仅靠记忆事实或机械训练,迁移的效果则很弱。学生在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过程中,要顺畅地提取原来的知识并运用到新问题、新情境中,然后在新的情境中建构起来新的知识,并且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知识。
二、当前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每一位教师都向往和追求的。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会有差距,教师在课堂提问的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种种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行为。
1.提问是为了控制不良行为
有的教师见个别同学在课堂上睡觉、做小动作或偷看其他书籍,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行为,而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这样做,效果恰恰相反。被问的学生因为刚才的走神,会很吃惊地起来回答,这时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问的问题,学生刚好知道,于是顺利答出,教师只好让学生坐下,客观上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二种情况是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对,这时教师如果“抓住时机”讲一通专心听课重要性的大道理,甚至再冷嘲热讽几句,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好事变成坏事。这样,课堂提问的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就变成惩罚了。
2.为完成教学任务控制问题的答案
一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上课进程,问题呈死板的阶梯式上升,步步紧接,问问相扣。问题的设计往往相当精密,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都严格地按照教案,师生之间的问答是短、平、快式的。这样表面上看逻辑很严密,但问题越小,其答案就越是封闭内聚,根本不可能产生开放的答案,师生之间的碰撞就不可能产生。形式上是一问一答的师生对话,其实质是学生完全处在教师的预料掌控之下,多数情况是教师预设好了圈套,学生乖乖地钻进去。仿佛为使学生登上目标而设置了许多的台阶,学生只要顺着台阶,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学生完全不用抬头看路,只需要留心脚下的一个个台阶就成。这种课堂提问只有预设性,没有生成性,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而且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经验无法迁移。
3.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
为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有的教师常常设计大量的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容易让学生轻松、激动的问题,好让更多的学生对教学作出反应,美其名曰活跃课堂气氛。这种提问很可能沦为一种课堂“作秀”,尽管表面上很热闹,但往往会偏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获得进步或发展。
三、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思考
课堂上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的提问、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氛围、问题本身以及围绕的问题等方面是否有利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转变教学价值观,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有人将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提问形象地比喻为“请君入瓮”式,提问的问题是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的,答案也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思路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答案”上,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创造表现、探索精神、丰富的内心世界,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和求知精神。因此,教学中的提问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必须进行课堂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学生的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就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上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机指导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总之,要使提问成为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实施这样的提问,课堂上必须加强情感交流,建立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激励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宽容、接纳的教学氛围,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教师以合作者的姿态进入教学;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正确处理问题与课本知识、学生已有经验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即掌握基础知识与发展各种能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在学生应用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可见,问题是学生探索新知、获得新知的核心。要使课堂提问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处理好问题与两类知识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问题与课本知识(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中,课本被看做是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所凭借的话题或范例,学生通过这些话题或范例来组织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人类文化的成果;学科知识结构也只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手段。如果提问仅仅是传递了课本知识,那学生得到的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因此,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课堂提问应该是将课本知识隐含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而又不能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发展能力。
其次,处理好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效果。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处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顺畅地运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即使不能马上回答,但经过教师的再三细问、追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的认知情景,也能顺利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回答问题。因此,提出的问题只有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问要照顾多数中等生和一些后进生,而不能只关注少数所谓“尖子生”。在对中等以下成绩的学生提问时,一定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也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的努力思考后才让其回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心智得到锻炼,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3.教师提问与引导学生提问相结合
新课程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交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固然重要,但是引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更加可贵。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显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概括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洞察、辨析、类比、推广和抽象的能力。从人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个学生若善于提出问题,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从科学的发展史来看,一个学生若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则预示着科学界可能将有一场新的革命。如大数学家欧拉,幼年在其父的启蒙下,聪颖过人,勤学好问,十几岁即发表了“论船桅”的高质量论文,显现出超凡的“提问”才能,以致他后来在数论和微分方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这些意义上说,善于提出问题不仅是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第一动力。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观念。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应该将学生课堂提问看做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充分开发与利用,通过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深入课堂学习,增强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自由、竞争的教学环境,搭建师生合作平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也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重大问题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别人的发现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激发灵感。总之,学生的提问既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提问最终要让学生形成肯疑、有疑、善疑的品质。
4.提升问题的品质
课堂教学提问中首先易于被人们忽视的就是对所提问题本身的审视:教师往往只关注问题的回答情况,而不太关注问题本身的优劣,所提的问题多考察陈述性知识,且极具有随意性。“双基”固然非常重要,但在新课程的视野中,与“双基”同等重要、甚至更可贵的是对事物的质疑、问难、探究等品质。仅仅以“双基”为价值追求的一堂好课,往往以学生对所提问题的解决为标准,是由“问号”到“句号”的过程,其标志性信号是教师在下课前的那句习以为常的话:“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下课。”而理想课堂更应该是这样的:学生既解决了教师的问题,但是时常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既带着问题而来,又带着新的思考而去,是从“问号”到“句号”再到“问号”的过程。改变单纯基于“双基”的问题,提升提问的品质,其主要途径是在原有问题基础上,尽可能提出基于真实背景的问题。诸如:其一,原生性问题。这类问题不是类似于教科书上或习题集中的问题,而是源于真实生活的问题。其二,开放性问题。该类问题不是用复合性思维解决的、答案唯一的问题,而是往往有多种解决思路和答案,更多地借助批判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来解决的问题。其三,非常规性问题。常规性问题靠模仿和正迁移就能解决;非常规性问题情境是陌生的,更需要发散性、创新性思维才能解决。通过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质疑、问难、探究等品质。
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C084)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1.广西贺州学院教育科学系2.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三加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