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的乐观人生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休闲娱乐活动里,跳跳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不同凡响的是九旬老人黄宣文也会交谊舞。而且老人的交谊舞可有着不一般的来历,那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陕北学的。黄宣文离休前是中央党校办公厅(原称办公室)主任。
  黄宣文老人因其“乐观”而闻名。中央党校的很多人都敬佩他没有烦恼的、达观的生活态度。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难道老人一生坦途如镜吗?让我们解读一下老人的经历吧。
  黄宣文是浙江浦江人,从小家资丰厚,优越的物质环境没有使他安于享乐、养尊处优。年轻时,曾到过杭州、上海、厦门、北平等处求学。游历和求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传播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书籍,受到了一些影响;亲身的所见所闻也使他进一步地了解了中国的社会现状,开阔了视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黄宣文在上海曾亲眼目睹了日本兵在中国土地上的耀武扬威和胡作非为,非常悲愤,“国家将要亡了,家还能待得住吗!”,黄宣文怕家里人不让走,便与父母不辞而别,奔向他心中的救国的希望——延安。
  “有理想,艰苦并不可怕”,老人回忆往事时这样说。当年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之后,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指引下,他和同伴步行了九天到达了延安。那里的条件确实异常艰苦,他从小长在江浙鱼米之乡,家境丰盈,却硬是改成了吃小米的习惯,在1939年后最艰苦的时候,约半年的时间里只能吃盐水泡黑豆充饥。黄宣文和他的战友一样接受了种种艰苦环境的锻炼,从前走南闯北求学时形成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样一些初步的朴素的信念这时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他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预备队军事队学习,后来分配到陕甘宁边区的留守兵团(任务是保卫党中央和边区人民的安全),1941年调到延安的军政学院,1942年初又调到枣园保卫班。在党的教育下,他的政治理想更加坚定和成熟起来。
  跳舞,就是1943年在枣园学会的。黄宣文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在1943年第一次整风运动结束之后的事。那时侯无论多么艰苦,敌人封锁得多么严酷,人们的精神状态是乐观的饱满的。跳舞是当时一个很普遍的娱乐活动,人们在生产、练兵、战斗之余,都乐于参加这项活动。经常能看到主席、朱老总和周恩来同志等领导人来跳舞。大家穿着草鞋跳也一样跳得心情舒畅。
  黄宣文在“文革”时期经历了一场磨难,先被隔离审查,后被关进了监狱。很多人在那个岁月里,无法承受心理的摧残磨难。可黄宣文挺得住,他在一次次的反省中坚信自己走过的路,自己从参加革命就一直在组织内生活,没脱离过组织,也没有去过“白区”,又从未向组织隐瞒过什么,何来的罪名呢?他坚信,总有一天,党会把自己的问题搞清楚的。九年过去了,乌云终于散尽了,四人帮垮台后,黄宣文被平了反,重新安排了职务。对于文革中的遭遇,黄宣文一点也没有耿耿于怀,怨天尤人,他想得通,“‘文革’那年月,多少老干部,多少比自己为国家做得贡献大的人都受到迫害,自己受的委屈又算什么呢?”
  1982年,七十岁的黄宣文响应党的安排,愉快地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说起今天的生活,黄宣文感到幸福。黄宣文有一位贤惠的老伴,“文革”时,黄老被关押,最小的孩子才只有五岁,一家人多亏有老伴支撑着。后来三个大孩子分别插队到吉林、陕西、黑龙江,三个小的跟母亲在河南干校,一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团聚。如今,孩子们都非常地孝顺,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老人的思想是非常超脱的,他年轻时有自己执着的政治理想,并为之去奋斗,服从组织安排,无怨无悔。老人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1945年七大后,黄宣文离开陕北,被调往东北沈阳,在东北公安总处工作,1954年又分配至吉林省公安厅工作。在公安工作的五六年时间里,经手了三千份左右的案件,在他处理的环节里找不到一处疏忽和失误。晚年老人性情平静淡泊,不喜外界打扰。平日里,生活很是规律,按时吃饭休息,饮食有度,七八分饱为宜。退休后一直坚持到颐和园散步,这是他唯一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听他自己说就是在监狱的时候,每天也要转上一小时。他去主楼很少乘电梯,上下楼梯箭步如飞。在家的时候,看看报纸,和孩子们聊聊天。老人爱好京剧,最爱看的就是电视剧的戏曲频道。这段时间几乎天天看抗战片,看着看着,老人还不时地发表他的评价,哪一块情节排得真实,哪一块排得不尽如人意……,老人的真诚可爱,令人叹服。
  “问我为什么没烦恼,为什么总是高兴?那就对比一下过去的艰苦日子和磨难,现在还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呢。”老人这样说。原来道理就这么简单。
其他文献
流淌自心底的情感总是单纯而简洁。在通往博乐的路上,有湖如镜,远观如翡翠,近看若琥珀,雪山白云双双倒映,如大地的眼睛,像躺着的琉璃塔,又似孕育生命的女体之初,宁静、丰盛、璀璨。  站在赛里木湖边,贪婪地大口吞咽着新鲜空气,微风轻拂,带着古老元素的芬芳,让人血脉喷张,顿感空气凉润清甜,内心清新鲜活起来。轻泛涟漪的蓝色湖水浩渺、盛大、高洁、静美,就连那拍岸的浪花都踏着碎步而来。  你永远无法想象这水到底
期刊
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民政部将在全国连续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并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争取到2015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床位总数新增340万张、达到660多万张的规划目标。民政部和地方要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使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加快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民政部部长李立
期刊
在重庆市万州区长江十七码头江边,一幅《清明上河图》画卷在多人牵扯下缓缓打开,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仕女、商人、儿童、僧侣惟妙惟肖地出现在画卷上,引得众人纷纷围观,啧啧称奇。  这幅长约24米的画卷并不是某位书画大家的作品,而是由一位年过六旬、仅有小学文化的母亲花两年零三个月时间绣制的十字绣。  家住万州区万里城墙55号的陈永兰老人说,自己绣制这幅十字绣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为下岗的儿子
期刊
每天天刚蒙蒙亮,四川遂宁市安居区的街道上便会出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2005年至今,他坚持每天上街收废品,所得收入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并捐建了5座乡村阅览室。  老人名叫刘图 ,今年80岁,是遂宁百万名“五老”志愿者的一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早在2005年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行1万里路,拾1万个矿泉水瓶子,收1万斤废报纸,攒1万元钱,送1万册书。“今年,我就能完成这1万册书的梦想了。”刘
期刊
吃“百家饭”长大  兰芝柏今年74岁,1938年出生于孝感市孝昌县一个普通的农家里。  2岁的时候,兰芝柏的母亲去世。他回忆说,因为家里很穷,有时连饭都吃不上,邻居们时不时给他一些吃的东西和破旧衣服。  1958年1月,孝昌农场垦荒招人,刚刚20岁的兰芝柏被招进去,每天和工友们一道,开荒种地。   好不容易有了这份工作,兰芝柏非常珍惜,在地里干活也特别拼命,第一年就被农场评为劳动模范。  兰芝柏
期刊
青海省民政厅计划投入资金4248万元,建设今年第一批农村牧区敬老院17所,可提供养老床位1180张。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从实际出发,加快老年福利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44所。省民政厅安排的2012年度第一批农村牧区敬老院新建项目17所。项目建筑面积共计21240平方米,提供床位1180张,可切实解决全省农村牧区五保户住房困难,改善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条件。
期刊
近日,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向全国推广河北建设“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创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建设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典型经验。   河北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民政部的指导支持下,积极探索符合河北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收到了较好效果。其中,以顺平县为代表的“多院
期刊
老顽童热爱音乐,潮得很  老顽童出名了,自从上了湖南经视中老年人相亲节目《幸福来敲门》后,平常走在街上,不少他不认识的人看到他,都会微笑着向他点头打招呼。  老顽童名叫张立新,今年68岁,原籍江苏泰兴,15岁来到株洲做学徒,之后便在株洲工作生活。他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旅游和摄影,并以“老顽童”自居。  但是这个老顽童,已经三年没见过自己的女儿了。  孤独而忙碌的老头   “一个人生活,肯定会觉
期刊
戴梅西太太是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房东,八十多岁了,她身形微驼但鹤发童颜。  戴梅西太太有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她一人拥有一套豪华的楼房。那年我到多伦多,经过熟人介绍,我与戴梅西太太达成协议,我借住她的一间卧室,厨房、餐厅等两人合用,我三餐自理,每月只交房租,但房租很低,不到当地正常租金的四分之一。  但协议归协议,我早起时,戴梅西太太常把我那份早餐也做好了;有时候我很晚才回来,她已经休息,我到厨
期刊
4月初,山西省第三次老龄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省老龄委将提出设立老年特困救助资金,开辟老年法律绿色通道,推动有条件的单位将内部福利服务设施向社会老年人开放,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等议题。  设立老年特困救助资金  在城镇要将低收入、住房困难的纯老年家庭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将农村贫困老年人无房户、危房户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范围,予以优先考虑和解决。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服务设施  在为老服务基础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