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城下喝酒(组诗)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anshaob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長城下喝酒
  在长城下喝酒,要一饮而尽
  在长城下喝酒,狂风轻易翻越了命运的关塞
  在长城下喝酒,与记忆的烽火台干杯
  在长城下喝酒,从沙漠一口气喝至东海
  在长城下喝酒,作为穷光蛋,多么快活
  所有曾经爱过的人,都已忘记,不再有音讯
  中年一下子变得辽阔
  在长城下喝酒,落日滚圆,磅礴
  夜幕缓缓垂下
  抬头望见上帝的工厂
  灌 溉
  黄色的塑料软管
  细细长长
  连接水龙头,沟通深泉
  牵过水泥台阶
  引至园圃
  水是最体贴的语言
  从喷头里出来时成为咏叹
  缓缓流进
  慈悲的土壤
  唤起每一株草木
  对微风的兴致
  以及对太阳的敬爱
  溺水的蚂蚁在寻找方舟
  这件事发生在
  每个周四下午,你家后园
  双脚踩在田埂的方砖上
  裤角被打湿
  鞋底对春泥有默许
  当软管被拖拽着
  绕过石桌石凳
  到达园子的最远处
  那里有一块来自山中的岩石
  它的过去和现在
  共同存在于未来的终点或起点
  这件事发生在
  每个周四下午,你家后园
  撒下的种子
  在好土的庇护所
  慵懒而温柔地忆起前生
  记起它们原先所属的那粒瓜与果
  一种前所未有的爱,在黑暗中
  搬动了大地
  当喷头洒射出水花
  秧苗开始把腰肢来摇曳
  将叶片当成旗帜
  并与春天相互理解
  这件事发生在
  每个周四下午,你家后园
  两三个幸福时辰过去
  天光渐暗
  关闭软管另一端那个——
  连接本体和喻体,连接梦与醒
  连接偶然和必然,连接有限和无限
  连接超验和先验的——
  金属水龙头阀门
  直起腰身,抬起头
  望见云端之上
  有什么正急疾而过
  把整个天庭摇晃
  这件事发生在
  每个周四下午,你家后园
  寄自峡谷的信
  我在西北的峡谷之中给你写信
  而你此时在远远的、远远的东部
  深入地球脑壳,探求伟大的记忆
  峡谷里有密码和索引
  岩石的波浪,岩石的脑回路
  沾有时间的锈迹和青苔
  天空窄细,阳光照进来,如一柄剑
  使两壁斑斓
  风在峡谷内部吹响萨克斯
  巨石辐射出的凉,有依依惜别之意
  峡谷有很多方式拼写出秋天
  小野菊堵在峡口,等着被寒风撕碎
  路过水洼,鞋袜沾湿
  偶尔打瞌睡,恍惚回到少年
  我要在此住一阵子,吃番薯度日
  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没有公务,没有生计,唯余自有永有的亘古
  晚安,怀柔
  晚安,怀柔
  在长城的臂弯里安睡
  那些时间的青砖蜿蜒着多么懂你
  星群在这之上移动
  那里有一个城,有一个国
  初秋,枣树和栗树终于理解了天空
  把果子高举在手中
  至于云朵,爱怎样就怎样,由它们去吧
  山谷的魂魄是一缕南风
  今夜我投宿的地方叫怀柔
  怀抱的怀,温柔的柔
  它的周围,是山脊,是长城的铁腕
  夜深了,怀柔,晚安,怀柔
  我梦见一段城墙钻入水下又从水中钻出
  梦见铁轨伸进山中
  梦见石头房顶的草籽扎了根
  梦见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是的
  责任编辑 余同友
其他文献
洪集编撰镇志,要我写篇文章,这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责任。浏览初稿,很多往事浮现在眼前,倍感亲切。  我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参军离开洪集的,此后一直在外工作,始终关注着家乡的情况。八十年代初的一年,皖西發生严重内涝,我出差在外,躺在火车硬卧上铺,听广播报道提到了霍邱南部灾情,我无声地哭了一场。就是那次洪灾,时任洪集公社书记的我父亲,几天内头发掉光(俗称“鬼剃头”),成了不折不扣的秃瓢。待大水消退,灾
期刊
我们这里的山冈上长着一种低矮的树,每年立夏,家家户户都会去采来它的嫩叶,把它捣成汁,可以煮出喷喷香的乌米饭来,我们叫它为乌饭树。孩子们尤其喜欢吃乌米饭。大人说,吃了乌米饭,头发乌黑发亮,臭虫不咬,蚊子不叮。要是有人不信,大人会说,你看,乌婆婆七十多岁了,头发还那么黑,那么密,跟大姑娘小媳妇一样。  对了,人家的院子是花园、菜园,住我家对面的乌婆婆,院子里却长满了别人家没有的乌饭树。听人说,这是乌婆
期刊
首先我是来向大家学习的,因为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做诗歌的批评,很少做小说方面的研究,尽管也零星地写过几篇。这是我第一次读余同友的小说,包括发过来的五个中篇和四个短篇。读完之后我个人还是很认可余同友的小说的,我们评价小说可能有的是从当下中国小说背景和总体性来评价,我单纯是从个人的趣味出发,我确实比较喜欢余同友的这种类型的写作方式。余同友最早是写诗歌的,从写诗歌到写小说,这个转换很有代表性,这个里面提供了
期刊
光景尚好的那几年,妈妈单位逢年过节总会发些活家禽做节礼。于是整个家属院里充斥着鸡鸣鹅叫,绒毛遍天。喧嚣短暂热闹一阵儿,很快消寂在滚烫的沸水里。各家各户门前的煤炉上接二连三升腾起灼人的水汽,昭示着一场连绵起伏的杀戮。  每到这种时候,我都老老实实坐在书桌前,对着作业做凝神状。但没一会儿,妈妈就在楼下院子里叫我了。  “安安,你过来一下。”  “我在写作业呢。”  “等会儿再写。”  我只能不情不愿地
期刊
余同友是一位朴素、低调而扎实的写作者,他深耕于中短篇小说领域,有多篇作品被各大选刊选载,为普通读者所喜欢。他有多年的基层生活阅历,对现实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敏感度,使他的作品显得接地气,人物逼真,细节生动。  从余同友的小说中,我们常常能读出一些“新闻热点”,诸如交通碰瓷、快递纠纷(《四脚朝天》)、“逃离北上广”、“校闹”(《逃离》)、“范跑跑事件”(《屏风里》)、“DNA亲子鉴定”(《斗猫记》)等。
期刊
今年五月,两位年轻的诗人兼书商将梁小斌的散文集送给我。一开始,我让这两本书躺在书架上,偶尔在工作之余翻一翻,隐隐约约地感到里头有些东西,但并未认真对待。隔了一段时间,诗人兼书商的那两位又打来电话,他们要请梁小斌来同我对谈。这下我就必须丢下手头的一切工作,集中精力来熟悉这两本散文集了。  当我排除了杂念,这些短小精练的篇章立刻就吸引住了我,但同时又与我拉开距离。它们如隐匿在草丛中的野物的眼睛一样,不
期刊
敲击之声  强大的意义如同叮叮当当的声音传来  我在书店旁边买了一只豆沙馅饼作为早餐  我继续听到这种声音  我往前方走  那叮当之声节奏时快时慢  显然是经过考虑之后敲出来的  它并非自然之声  我一时找不到这敲击之声的发端处  仅从声音的律动也很难听出那是在敲击什么  我几乎已经走进了办公楼大门  我撞见了一位同事  他说:他去看看菜刀打好没有  顺着同事的背影望去  铁匠铺躲在两幢办公大楼的
期刊
1  去看“根”,我的根。“根”是我奶奶。  一根九十三岁的股骨头断裂,她是不可能再站起来了。没有奇迹。喊她“奶奶”,竟答应了。她睁开一只眼睛看了看我,握住我手,温度还在。  她早就不知道我是谁了,上次探望她,只认得她的长子长孙。但她一定知道我是无害的,她攥住我手的力度有些惊人,似乎能冲抵死神把她往那边拽的力量。  我亲了亲她的额头。她皮肤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要调出那种复杂的肤色得动用多种黯淡的颜料
期刊
你在黑黑黑黑的土地上,种出金色金色的粮食,  你用金色金色的粮食,换回苍白苍白的我,  我要坐在高高的粮食上,想象我的我的红嫁衣,  我要守住金色的粮食,守住一生的幸福,  我们用它来酿酒吧,用你的血我的骨头,  我们守着一个承诺。  ——摘自吴虹飞《粮食》  自从三年前回到莫索镇,我就爱上了钓鱼,很多个下午一个人从镇政府后门摸到河边,周末也不回家,跟蓝丽丽在学校分给她的小单间厮混。   我妈对我
期刊
1  1954年一个阴郁的冬日早晨,父亲挑着他的木匠挑子沿着龙兴圩的圩埂,从老家香塘村往龙兴镇走去。龙兴镇是整个龙兴圩唯一的集镇,父亲是去那儿的农具社上班。他是全圩最后一个入社的匠人,从此,他将成为一名公家的木匠。  说起父亲入社,还颇有些波折,主要是因为我外公的缘故。我外公是龙兴圩一带有名的木匠和雕匠,尤其擅长用木头雕刻菩萨,他的那些作品遍布大大小小的庙宇,这也让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虽然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