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探讨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bey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有着敬老爱幼的传统,我们在研究中国孝文化的同时,也关注到西方社会的“孝文化”。本文主要论述西方社会的孝文化和中国的孝文化有什么区别,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是什么。在当前社会,如何正确看待亲子关系和处理好亲子关系,而中国的孝文化又会如何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孝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处理亲子关系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种差异的产生来源于不同的族群生活特点。反思我国当前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来源于我国当前处在尚不发达的经济社会,要想使中国的老人在晚年生活中的到应有的保障,我们需要正视当前的养老文化和养老机制。通过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在现代亲子关系的处理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既要保持我国尊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吸收了西方亲子平等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和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
  一、中国的孝文化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的历史记载中,孝文化的美德涉及方方面面,中国人心中的“孝”不仅是孝敬父母,更是统治阶级管理社会的方法。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部分,而孝顺也是值得现代社会尊崇的美德。我国的孝文化始于父系氏族时代。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已经存在了“孝”字。我们可以看到,“孝”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一个“老”字,下半部分是一个“子”字。可以这么理解,孝子反映了父母应当抚养子女,而子女也应当孝敬父母,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的人说是否“孝”就只是养育的问题,笔者认为“孝”和“养”不完全等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保证,更是情感上弥补。
  从《孝经》中可以看到“孝”反映了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完全政治化,即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工具。“孝”字在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孔子说“孝为人之本”,体现了“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孝经》更是把“孝”置于道德规范之首,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孝”开始。曾子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所谓“尊亲”是指尊敬的一系列礼仪法规;“弗辱”是指要安分守己,不能做玷污祖上名声和有损家族声誉的事情,爱惜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是指要敬养,顺从父母的意愿,服从长辈的意志。由此可见,中国的“孝”是起源于个体的道德,贯穿于家族的长辈和家里的父母,最终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和和平。《孟子》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中国的孝是自上而下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孝,还有精神上的孝,更有子嗣上的孝。《尔雅》中把“孝”字定义为“善事父母”,就是说所谓孝顺就是养老善待父母。儒家经典的《论语》中的名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就是父母仍在的时候子女应在父母身边,担心子女长期出远门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就笔者的个人理解,儒家文化的理念认为“孝”不仅是赡养父母的问题,而是尊敬父母的问题。在过去,孝顺父母是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忠孝上到忠于皇帝下到孝顺父母,不忠不孝一件罪恶深远的事情。
  中国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家庭生活甚至可以扩展到是一种群体生活,强调群体中的各位成员各司其职,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相互依靠的生活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老人还是希望通过自食其力,减少对家庭的负担,但是一旦年龄到达了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子女的养老就占据了生活的主要。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尤其是以儒家经典文化为代表伦理道德要求子女要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孝养父母”的观念根植于人心中,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纽带联系得很紧密。众所周知,中国如今的养老模式还是和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样,更多地是靠“反哺”来实现,所谓的“反哺”就是指父母养育孩子们长大,子女们在父母年迈的时候再赡养父母的一种交替双向的养老模式,体现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的义务性的伦理实质。中国现在仍处在农业社会的框架下,大多数的中国老人需要家庭养老,老人的收入较低,一旦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势必需要家庭的扶持和帮助。我国的社会构成相对较为复杂,由于社会呈现了比较明显的贫富差距,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数量大大高于有自我供养能力的老人,造成了很多老人在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完全交付给社会之后,由于社会养老制度的不成熟和社会现实原因的双重影响下,社会对于老人的返还不能到达欧美国家的水平。由于社会现实的导致的老人无法自我供养,所以大多数的老人还是靠家庭的部分接济或是完全靠家庭养老。
  二、西方的孝文化
  西方文化来源三个方面:一个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二是古希伯来的犹太教文明;最后是古罗马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文明融合,成就了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圣经》也是研究西方孝文化的重要标尺之一,因为其中汇聚了西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源头,很多西方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可以在其中找到来源。《圣经》的十条诫命提到“当孝经父母”,孝敬父母不仅可以帮助你得到福气,更能使你长寿。西方人对于“孝”更多来是孝敬父母,因此设有“父亲节”和“母亲节”。
  西方社会已经是工业社会,老年人普遍实行的是社会养老的方式,父母的养老问题主要由社会解决,父母的选择大多数也是走社会机构的方向。生活在工业社会的老人们,可以通过年轻的时候积累的高收入来摆脱家庭的经济困难,在年迈的时候不需要通过继续劳动来维持生活所需,而在他们退出工作舞台的时候,社会理所当然地为其支付养老费用,在社会保障制度下得到合理的养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19世纪之后,西方养老方式的主流趋势是传统的家庭生活减少,逐渐转变为父母只养育自己的孩子成年,而子女大多数也不需要赡养老人的养老模式。西方社会有着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在价值观念更为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本位也成为了西方人生活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主要倡导的是人的自由和平等,而这在平等也体现在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生活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到“反哺”这种养老模式是不太符合“个人本位”的核心价值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了个人的独立价值观,违背了个人意愿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有这种观念的家庭中,老年人具备了一定的个人养老基础,能够为自己的生活提供资金支持。   有学者调查发现,欧美家庭的“孝文化”可能表现的是对于父母的尊重,但不并完全是要求子女“赡养”父母,对于父母的尊重体现在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各自的生活空间,父母和子女相互间的平等关系。西方家庭的夫妻可以自己决定是否生儿育女,在强调个性自由的同时,很多家庭选择成为“丁克”家庭,即夫妻双方都同意不生孩子。西方国家大多数家庭并不推崇父母与成年子女同住,父母在无法照顾自己的时候可以自由地选择去养老院等社会机构生活或者是请保姆到家中照顾自己,不会生活在子女家中,因此,那种“几世同室”的情况比较少见。
  三、中西孝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孝文化存在不同是显而易见,但归根结底,孝文化关注的主要还是亲子关系的维系方式。中国的“孝”还要遵守“无违”,就是要就子女们后辈不违背长辈父母的意志,不论父母生死之事都要。西方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则表现为强调个人的意愿,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建议,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在自我的选择上,西方的亲子维系关系显得比较宽松,晚辈有较好的自我发展空间和自由。李银河认为:“反哺关系与接力关系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应当说不仅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区别,而且是农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的孝文化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如何给父母养老的问题。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养儿防老”的想法,就是“爹养儿小,儿养爹老”,中国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理念都反映了养老的形式都是孩子们给父母养老。中国的社会思维和法律都强调了孩子给父母养老是责任也是义务,是一种“反哺”的形式,作为子女也是一种基本的义务。中国的道德教育从小就告诉孩子们,等孩子长大后父母也会老去,这个时候不能抛弃父母,而要赡养他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浓厚,父母在子女身上的付出是不可想象的多,这相对于欧美人来说很夸张。中国的大多数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把孩子当作一生的奋斗目标的核心,努力工作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生活环境,把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养育孩子上。孩子未成年前,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孩子长大后,父母还会花费大半生的继续买房买车,为孩子筹备聘礼或嫁妆;待有了孙子孙女后,有能力的还要帮助照顾新生儿,甚至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抚养那样,每天尽心尽力地照顾。中国家庭总是把养育延续很久,所以亲子关系保持良好的,一般来说子女通常也会主动赡养父母,而关系不好的,就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有隔阂,孩子不愿意赡养父母。
  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对于父母的赡养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也很少会提到因为赡养父母“孝子”、“孝女”。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的赡养老人的责任主要通过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国家为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美国的法律更是明确指出父母有养育儿女的义务,但是没有明文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可能还是因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善而没有特别规定。因此,国外的养老主要是通过社会养老,而不是家庭养老。但是,这些也并不是意味着西方的孩子们对于老人毫不关心,任其在社会福利机构中老去。“常回家看看”这句话在中外都是适用的,中国家庭中大部分人还是愿意或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老人生活在一起,那么这些人是和老人朝夕相处,而其他一部分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则会选择偶尔回家陪老人。对于老人来说,儿女回家是一种无法比拟的精神慰藉,这比每日生活在一起更能体现孩子的孝。西方社会,大多数成年的子女是不会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并且老人也不愿意和子女们每日生活在一起,这也就体现了西方社会家庭生活的距离。老人和孩子可以居住在一个社区,但是在不同的房子里,子女们要去看望父母还要通过提前联系,商量好时间才会回家拜访父母。这里则体现了西方社会对于生活的自由需求,子女把回家看望父母看作拜访好友的形式,也表现了父母与子女间平等的相处关系。
  中国家庭在财产继承反面,子女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继承父母的遗产,有的家庭甚至因为这个问题产生争夺家产,进而演变成为了家产赡养老人。在国外,情况则大不相同,父母有权利决定遗产的归属问题,父母可以把财产捐献或是给任何人,子女对比也不能有异议,这大概是因为西方社会的老人赡养问题主要还是依靠社会解决。
  四、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方文化的融会,是很多人也看到了彼此养老模式的弊端,在新一代的家庭生活中,中国的养老模式也开始借鉴了西方的养老理念。当然,这也不是说要完全放弃我国几千年来的养老传统,而是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这个大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中国的家庭养老固然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社会文化,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的负担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个年轻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心夫妻,需要在养育子女的同时,还要负担四位老人甚至更多的老人,可想而知负担是多么沉重的。为了保障老人的生活水平,完全依靠家庭养老也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中国现在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已经很严峻,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社会现实的挑战,家庭养老的水平也有所下降,因此,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有学者提出要发展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产业,为老人提供社区养老。但是,无论怎样的养老模式,中国人始终不能完全脱离家庭养老,因为这不仅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更是这种家庭养老的方式更符合老人的心理需求,也是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必要保障。
  中西方的孝文化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的,尽管文化不同,可家庭之间的纽带依然是存在,无论父母是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大事,或是子女是否在未来主动赡养父母,都反映了家庭生活的一个方面。对于中西方社会不同的养老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判断两者的好坏,因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的发展和根源。我们需要看到,研究中西方的孝文化,是为了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社会尊重孩子意愿,追求亲子关系平等的合理因素,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不断改善我们的家庭观念。
  作者简介:李源,性别:女,籍贯:广西南宁,出生日期:1990年5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专业:英语硕士2013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胡元江,陈海涛.中西方孝文化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46-49.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社会和职场中必备的一种交际工作,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中职的英语教学中,生活化的英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把英语教学还原于生活,加强学生英语应用的能力。本文对中职学校英语生活化教学意义进行分析,提出改善中职学校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生活化教学  一、中职学校英语生活化教学的背
期刊
【主题描述】  教学归纳总结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在进出口业务培训过程中,很多专业术语和程序方法都纷繁复杂,难以理解。对于初学者,面对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识记量大,容易混淆的课程,实在让很多人犯难。进出口业务教学知识需要教师合理设计呈现的内在逻辑性。教学归纳总结是相当有必要的。  教学不会简单的知识传递
期刊
【摘 要】教育政策是教育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即是教育教学依据,又是行动指南和教育教学保障。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大量问题,如“应付性”宣传、“形式化”执行、“阶段性”落实等教育政策低效或无效的现象。可见,如何执行教育政策、保障其发挥最初的目的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育政策;执行;问题及措施  一、教育政策执行现状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
期刊
【摘 要】如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了解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 以期为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供事实依据及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特点  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容、快捷的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管理不规范,网络环境良莠不齐,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难以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沉迷于
期刊
【摘 要】成语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它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关键词】成语典故;翻译;互文性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
期刊
【摘 要】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广告设计行业呈现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其规模日益扩大。广告设计具有双重特质,即文化性与商业性,广告文化因其具备的强大影响力,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广告设计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我国广告设计中蕴含的意味美。  【关键词】广告设计;蕴含;意味美  广告设计,实质上就是一门设计艺术,在重视形式感、商
期刊
【摘 要】高职教育是以文化与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大众教育。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服务于地方经济是高职教育的社会使命。本文从基于南充市新形势、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关系,阐述了南充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的现状,并提出了南充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选择路径。  【关键词】南充市;高职教育;地方经济;互动发展;路径选择  一、前言  经济与教育作为辩证统一体,
期刊
【摘 要】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以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目标,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工作。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决策机构的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放心理咨询室,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第二课堂等,是一个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是影响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伴随互联网来的是一种新的产物——网络吐槽。它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人们的思想都带来了一定的改变。对此,我们把川北医学院大一、大二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在校大学生对网路吐槽现象的看法态度,通过调查他们对网络吐槽的认知度以及受影响程度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生活,并同时归纳网络吐槽的形成原因,分析网络吐槽背后带来的影响。随后为学校提供一些建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不同类型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价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成长道路。本文从四个方面进项阐述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对策,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引言:每个人从意识到“我”的存在,就开始思考自己活在世界上有什么意义。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