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感能力 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houk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考察教师情感能力及各维度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采用教师情感能力问卷和中学生学习投入问卷,对浙江省宁波市慈溪育才中学八年级段部分任课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教师情感理解能力与学生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及学习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学生情感投入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2)教师情感能力及各维度均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及三个层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教师情感沟通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行为投入水平。
  关键词:教师;情感能力;初中生;学习投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12-05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师角度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不仅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教师更新课堂管理观念,不断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和能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还有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情感需要是人的全面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须顾全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在课堂和课外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卓越的情感能力。
  (二)学生角度
  近几年,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核心素养”成为其关键因素,其自主发展层面重在强调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发挥其自主性,学会学习,达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了解其自身主动性发展的情况,不仅使“核心素养”具体化,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层意义的学习。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意味着他们也开始步入了人生中的青春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狂风暴雨期”和“心理断乳期”。其身心急剧变化,自尊心增强,渴望得到尊重;感情具有两极性,丰富、强烈但缺乏自控性。在课堂和课外学习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宽容,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易对教师产生叛逆心理。
  新课改多次强调,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不要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投入水平,优化课堂效率,落实“健康、正直、智慧”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为了使课堂效率最优化,教师不仅关注教学进度,还要顾全学生学习状态。除此之外,在课外学习时,教师的情感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在课堂和课外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教师需要有较高水平的情感能力。因此,探讨教师的情感能力和初中生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是我校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相关研究的评析
  屈玉君 [1] 认为课堂学习投入指的是在学校课堂学习活动背景下,学生主体在行为、情感、认知方面表现出的积极自主的参与过程,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持续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投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大多的研究从宏观层面(生态环境)考虑得较多,而微观层面(课堂环境)考虑得较少,作为课堂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对学生投入水平的相关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基于人体特征开展的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只强调教师指导方式等单独性因素,缺乏情感因素方面的研究。
  目前学者们对教师能力的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鲜有涉及情感层面[2],再加上初中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对教师情感能力如何影响初中生学习投入水平的研究,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则显得尤为重要。
  (四)研究意义
  1.理論意义
  第一,不仅扩展了教师情感能力领域的相关研究,完善了情感能力的体系框架,还具体细化了教师情感能力的四个维度(情绪管理能力、情感理解能力、情感创造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的研究。
  第二,基于个体特征,从学生的因素出发研究学生学习投入情况,丰富了从课堂和课外学习过程中探讨学生投入水平,使学生投入水平的相关研究更具全面性、系统性。
  第三,探究教师情感能力的四个维度与初中生课堂学习投入的三个方面(认知投入、行为投入、情感投入)之间细致、具体的相关关系。
  2.现实意义
  第一,从教师的职业角度出发,教师情感能力是从情感角度优化教学能力,提升职业幸福感,减少职业倦怠,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提高教学水平,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为教师培训内容提供了新视角;
  第二,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教师高水平的情感能力,使学生感到理解和尊重,寓教于爱,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新课改提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要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价值最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重情感因素的运用,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师生情感一致性易营造和谐适宜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基于教师情感能力的角度探讨初中生学习投入情况,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教师角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的课堂纪律,还应运用自己的情感能力,关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真正从心里喜欢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使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目的。
  2.学生角度
  生活中经常听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只要喜欢该科目的老师,就喜欢上他的课,学习效果也好。如若对这个老师有偏见,那老师教的这门科目压根就不愿意学,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师生情感一致性,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学生在和谐适宜的学习氛围下不仅能够加深学习投入程度,提高学习效率,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研究程序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浙江省宁波市慈溪育才中学八年级段部分学生和部分任课老师(语数英科)。向学生共发放“中学生学习投入问卷”1516份(每位学生填四份,227男,176女),收集问卷1472份,剔除无效问卷212份,得到有效问卷1260份(85.60%)。向部分任科教师发放“教师情感能力问卷”32份(8男,24女)。
  2.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对学生发放的问卷采用邹敏[3-4]编制的“中学生学习投入问卷”。该问卷共35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包括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均在0.80以上,表明问卷的信度较好,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对教师发放的问卷采用张庆、潘发达、王柳生[5]编制的“教师情感能力问卷”,该问卷共有4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问卷包括四个方面: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教师情感理解能力、教师情感创造能力、教师情感沟通能力。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0.83,重测信度为0.68~0.76。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情感能力的一般特征
  对32名八年级段部分任课教师在教师情感能力及各维度进行描述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
  教师情感能力总的平均分为160.16。从各个维度比较来看,教师情感沟通能力(43.34)平均分最高,其次是教师情感创造能力(42.78)和教师情绪管理能力(41.69),教师情感理解能力平均分(32.34)最低。由于教师这份职业的特殊性,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需要恰当的评价、加强情感沟通,不能一成不变,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情感沟通能力成为教师情感能力中更加重要的能力。
  (二)初中生学习投入的一般特征
  对403名八年级学生学习投入及各维度进行描述统计,具体情况见表2。
  结果显示,学习投入总的平均分为141.88。从各个维度比较来看,认知投入平均分(56.31)最高,行为投入平均分(31.78)最低。认知投入主要指学生的学习策略,既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策略,也包括学习过程采取的元认知策略。行为投入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和课外两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结果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层面投入得较多,行为投入水平相对较低,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知道得多,做得少”。
  (三)教师情感能力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对教师情感能力的总分及各维度和学生学习投入水平的总分及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教师情感理解能力与学生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及学习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学生情感投入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r=0.327)。即情感理解能力较高的教师能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投入,体现在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层面。
  除此之外,教师情感能力、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情感创造能力、情感沟通能力均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及三个层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教师高水平的情感能力会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及行为层面均有较好的投入。
  (四)教师情感能力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教师情感能力及各维度和学习投入的关系,在变量间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情况见表4。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学习投入及三个层面(认知、情感、行为)为因变量,教师情感能力及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4中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教师情感沟通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行为投入水平。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教师较强的情感沟通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投入。
  四、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在教师情感能力各维度中,情感沟通能力均值最高,由于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教师需要恰当的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善于运用多种沟通方式与其进行情感沟通;从初中生学习投入结果发现,学生在认知投入方面均值最高,行为投入方面均值最低,在课堂和课外两大学习过程中学生较多停留在认知层面,具体行为表现投入较低。
  教师情感能力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情感理解能力与学生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及学习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学生情感投入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教师情感能力及其他维度均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及三个层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理解能力较强的教师能使学生在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层面有较好的学习表现。教师高水平的情感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情感创造能力、情感沟通能力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投入认知、情感及行为。
  教师情感能力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教师情感沟通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行为投入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教师较强的情感沟通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投入。
  总之,教师的情感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投入之间联系紧密,教师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进而提升教学水平。
  (二)建议
  针对本研究结果,为了使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提升主观幸福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学校角度
  教师的培训项目中,学校除了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还应加强有关教师情感能力的培训,特别是教师的情感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因为它们与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密切相关。
  2.教师角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日常教育教学中,不要轻易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除此之外,还应提升自身的情感理解能力,增强同理心,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师生情感一致,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研究不足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本研究调查的是学生在语数英科目上的学习投入,还需全面调查在其他科目上的学习投入水平;
  第二,为了与学生的问卷相匹配,从样本数量上来说,问卷数量有点少,教师情感能力问卷的代表性不是很强;
  第三,学生在填问卷的过程中,虽然采用随机及时间间隔的方式填写,但是由于一个学生要填写四张问卷,不免出现疲劳效应。
  参考文献
  [1]屈玉君.课堂人际环境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影响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周静. 论教师情感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11(4):46–48.
  [3]邹敏.中学生学习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模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9.
  [4]邹敏,谭顶良.中学生学习投入结构研究[J].教育导刊,2014(5):32–33.
  [5]张庆,潘發达,王柳生. 教师情感能力问卷的初步编制[J]. 社会心理科学,2010,25(Z1):119–125.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当代学术界在黄宗羲思想研究方面有"守旧"与"开新"之辨,由此导致黄宗羲犹如"一人分饰两角"般在中国思想史上出场.事实上,黄宗羲在中晚明心学内部获得思想创新的动力与资源,其思想代表着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心学路径.而问题在于,人们对于这种转向较为陌生,这是近代以来黄宗羲思想研究中存在诸多割裂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比王阳明和黄宗羲对三代之治的不同构想,厘清黄宗羲针对晚明以来的形上学与政教困境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重新评估心学与明清之际思想转型之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领域中,中期柏拉图主义因策勒关于折中主义的研究而受到低估.策勒是从哲学学说原创性的角度入手的,他认为中期柏拉图主义处于哲学创造的低潮期,在哲学史上价值不大.然而,如果我们考察中期柏拉图主义评注实践的方法论核心,则"柏拉图的权威"就会成为一种理解中期柏拉图主义的新视角.在这一视角下,中期柏拉图主义者认为,柏拉图及其哲学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柏拉图的哲学不仅不会受到怀疑派的批评,还是衡量其他哲学的标准.
赵汀阳先生的《第一哲学的支点》(以下简称《支点》)一书旨在将第一哲学的奠基从知识论转向以伦理、实践为导向的创造、生存活动,这一转向紧紧围绕着他对第一哲学的整体理解以及对"支点"的重新锚定展开.该书不但涉及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同时也对中西学内部的不同脉络进行了评估和反思.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四节,虽然讨论范围与对象涵盖极广,脉络却非常清晰.
期刊
赵汀阳将第一哲学比喻为“\'思想宪法\',试图给一切可能的思想立法”①.他列举了康德给自然立法(“头上星空”)和给自由立法(“心中道德”)、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语法”、胡塞尔将“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类比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等.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思想宪法”这个隐喻.它意味着思想界应该从“丛林状态”中走出来,形成一个“思想共和国”(例如,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曾提出过“说理共和国”).“思想共和国”究竟由哪些“公民”组成?
期刊
近年来,加强马克思社会哲学与西方经典社会理论的对话和比较,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存在"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事实"则是涂尔干为其社会学确立的基础性概念.透过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厘清两种不同社会哲学观的基本脉络.展开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辨析两者之间的思想关系,既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当代性的重要议题,也充分彰显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方法论自觉.就理论层面而言,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社会哲学存在论基础的理解,廓清唯物史观与实证主义的区别;就实践
第一哲学不仅面向哲学的最本源性问题,也意味着哲学自我定义的方式.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进行哲学写作,不仅面临着哲学在中国的"身份性疑案",还面临着哲学自身的困境.无论是在海德格尔还是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哲学思考都不可避免地与哲学的自我治疗乃至自我定义关联在一起,哲学本身似乎成了问题.中西两大文明传统在中国的相遇所形成的"道出于二"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上述疑案与困境.
期刊
《老子》第十一章看似清晰易晓,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理解模式.在现代研究中,以"功能"为中心来解读这一章成为主流,并由此得出经验层面上的有无并重的观点.然而此种解读带来了难以避免的缺陷和困难,也遮蔽了其本来的语境.在先秦和老子的思想关注中,"用"意味着实践行动而非工具性的使用,而"无之以为用"意味着从实践角度对"无"或"道"的理解,以及从"道"或"无"的层面对实践行动的阐明,由此可以最终归结为"无为".
摘要:疫情发生后,网络教研成为保障教研活动定期开展的新形式,网络教研可以打破地域局限,突破人数限制,在教学过程的细节呈现和回访复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网络同课异构视角,从同课解析和异构设计两个方面,对两位教师的高中“人际沟通”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全面评析,尝试从整体教学思路、主体内容布局、核心问题引导、信息手段介入几个层面,探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网络教研;同课异
《第一哲学的支点》是一部既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强大的原创力,又在具体行文中体现出鲜明个人色彩的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里,赵汀阳老师一方面对古典和现代哲学中分别以"存在"和"我思"为支点的存在论进行了系统批判,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以"我行"为全新支点的"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期刊
摘要:采用单一被试跨行为多基线A-B设计,利用积极行为支持,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对个案的离开位置、打滚哭闹、发出怪声等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矫正方案,通过调整物理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塑造用语言表达需求、等待、静坐等正向常规行为,采用区别强化、忽视、隔离等策略,在课间、游戏时间、午睡等多种情境下进行干预。干预后,打滚哭闹和离开位置的行为成为偶发行为,发出怪声的次数控制在教学和管理可接受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