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被誉为“苗岭明珠”。现在,就请跟着我们设计的四条线路,让你一网打尽这颗“苗岭明珠”的所有精彩景点。
市区之旅民俗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第一站仰阿莎文化广场
纪念苗族女神仰阿莎
仰阿莎文化广场位于凯里市迎宾大道南侧的金泉湖畔,占地52亩,由金泉湖、芦笙场、水上乐园、民族度假村、烈士陵园等组成。文化广场以仰阿莎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集休闲、旅游、娱乐、纪念于一体,为纪念苗族女神仰阿莎而命名。
第二站凯里民族体育场
585米苗侗风雨长廊
民族体育场位于凯里市博南新区迎宾大道南侧,其外观的建筑造型就是把黔东南世居民族苗族、侗族的鼓楼、风雨桥、民居的建筑造型、结构、特点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体育场看台四周的风雨长廊长585米,堪称世界之最,属国内最具民族特色、最富有个性的体育场,是凯里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站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感受最正宗的苗侗文化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建成于1988年,位于凯里市韶山南路南端民族文化广场内,外观宏伟雄壮,融苗侗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大楼内设十二个展览厅、三个中央厅、两个天井、两个架空层和一个地下室,是凯里市城区的一幢标志性建筑,是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对黔东南州人文地理及少数民族风情均有介绍,文字、图片、实物都有陈列。
自然之旅绿水与青山的相得益彰
第一站巴拉河
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带
巴拉河乡村旅游区流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以三棵树镇为起点,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公里,直至雷山县境内。流域内分布着龙井、怀恩堡、南花、季刀、南猛、脚猛、猫猫河七个苗族村寨和遗留的古代军事堡垒,其中,南花系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苗族歌舞、苗族服饰、苗族传统习俗以及苗族独特的“吊脚楼”建筑。
第二站凯里民族文化园
浓缩的黔东南建筑景观群
位于凯里高速路西出口民族文化园总用地面积44.29万平方米(664.3亩),主体建筑包括鼓楼群、风雨桥、园区广场、歌舞广场、湖心岛茶楼、民族文化宫、世博会贵州馆回迁项目等,浓缩汇聚了黔东南最具代表性的苗侗建筑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天的民族文化园鸟语花香、游人如织。夜晚的这里则由灯光工程装饰得同样如诗如画。由灯饰效果营造出的风雨桥、鼓楼等远近不同的空间层次,仿佛让人置身苗乡侗寨的“海市蜃楼”,在全国也独一无二。
公园之旅历史与风景的浑然天成
第一站大阁山公园
凯里风光一览无余
大阁山,又称“魁星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曾为学宫、考殿,是清代凯里地区培育选拔人才的地方。大阁外观呈宝塔形,通高23米,为五层六顶,飞檐翘角,阁楼第二、三、四层有回廊环绕,可扶栏盘旋而上。最高层为观景台,由于大阁建在龙山之顶,此处海拔764米,故为眺望凯里风光的上佳之地。往南俯瞰,凯里新城尽收眼底;往西眺望,香炉山巨峰顶天而立。
第二站罗汉山公园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罗汉山森林公园位于凯里市郊东边,距城中心1公里,因山形酷似睡罗汉而得名。罗汉山公园树种繁多,一年四季枝叶繁茂、浓荫蔽日,园内湖光山色,溪流涓涓。景区平均海拔807.5米,年平均气温18.5℃。园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景区共设观凯亭、新峰寺、基督教堂、珍稀植物园、罗汉浮雕景墙、民族表演广场、儿童乐园、水上娱乐中心等30余个景点建设项目。
民俗之旅民俗与文化的返璞归真
第一站甘襄香芦笙堂
数千芦笙同奏盛会
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建于明代,位于舟溪河滩坝上,距凯里市中心18公里,每逢新年正月十六至二十日举办芦笙盛会,届时堂内外几千只芦笙同时吹奏,所有苗家姑娘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银角翩翩起舞,场面十分壮观,是黔东南最大的芦笙堂之一,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站季刀苗寨
踏百年古道听百年古歌
季刀距市中心20公里,位于凯里东南部。主要景点有百年粮仓、神仙洞、埋坛山、牛马脚印、鼓藏场、风水树等。主要节日有农历三月爬坡节、七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节等。到这里,可以踏百年古道,看百年粮仓,听百年古歌。
第三站石龙寨西家
会唱歌的牛角石
石龙寨西家位于凯里市西北部,距市中心20公里,因寨内有惟妙惟肖的水牛石、姊妹石、将军石等十大石景得名,具有“十龙归位”之称,故名“石龙寨”。寨上居住着神秘而古老的西家人,共有56户,258人。石龙寨以水牛坡为主峰,有著名的“会唱歌”的牛角石等“十大奇石”风景点。石龙寨西家风情古朴浓郁,西家原生态的歌舞、习俗、节庆等深厚的传统文化保留完整,传承至今。
第四站麻塘(亻革)家
去看铠甲式披肩麻塘距市中心19公里,位于凯里北部,全寨98户,450人,是凯里市最大的(亻革)家寨,聚居在这里的(亻革)家人能歌善舞,勤劳朴实。倬家妇女擅长蜡染,其工艺独特,色彩绚丽,花纹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使用和收藏价值,深受海内外旅游者的青睐。(亻革)家人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特别突出的是有体现民族特征的完整服饰(蜡染刺绣衣裙和铠甲式披肩)。麻塘(亻革)家寨是贵州省首批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
市区之旅民俗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第一站仰阿莎文化广场
纪念苗族女神仰阿莎
仰阿莎文化广场位于凯里市迎宾大道南侧的金泉湖畔,占地52亩,由金泉湖、芦笙场、水上乐园、民族度假村、烈士陵园等组成。文化广场以仰阿莎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集休闲、旅游、娱乐、纪念于一体,为纪念苗族女神仰阿莎而命名。
第二站凯里民族体育场
585米苗侗风雨长廊
民族体育场位于凯里市博南新区迎宾大道南侧,其外观的建筑造型就是把黔东南世居民族苗族、侗族的鼓楼、风雨桥、民居的建筑造型、结构、特点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体育场看台四周的风雨长廊长585米,堪称世界之最,属国内最具民族特色、最富有个性的体育场,是凯里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站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感受最正宗的苗侗文化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建成于1988年,位于凯里市韶山南路南端民族文化广场内,外观宏伟雄壮,融苗侗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大楼内设十二个展览厅、三个中央厅、两个天井、两个架空层和一个地下室,是凯里市城区的一幢标志性建筑,是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对黔东南州人文地理及少数民族风情均有介绍,文字、图片、实物都有陈列。
自然之旅绿水与青山的相得益彰
第一站巴拉河
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带
巴拉河乡村旅游区流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以三棵树镇为起点,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公里,直至雷山县境内。流域内分布着龙井、怀恩堡、南花、季刀、南猛、脚猛、猫猫河七个苗族村寨和遗留的古代军事堡垒,其中,南花系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苗族歌舞、苗族服饰、苗族传统习俗以及苗族独特的“吊脚楼”建筑。
第二站凯里民族文化园
浓缩的黔东南建筑景观群
位于凯里高速路西出口民族文化园总用地面积44.29万平方米(664.3亩),主体建筑包括鼓楼群、风雨桥、园区广场、歌舞广场、湖心岛茶楼、民族文化宫、世博会贵州馆回迁项目等,浓缩汇聚了黔东南最具代表性的苗侗建筑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天的民族文化园鸟语花香、游人如织。夜晚的这里则由灯光工程装饰得同样如诗如画。由灯饰效果营造出的风雨桥、鼓楼等远近不同的空间层次,仿佛让人置身苗乡侗寨的“海市蜃楼”,在全国也独一无二。
公园之旅历史与风景的浑然天成
第一站大阁山公园
凯里风光一览无余
大阁山,又称“魁星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曾为学宫、考殿,是清代凯里地区培育选拔人才的地方。大阁外观呈宝塔形,通高23米,为五层六顶,飞檐翘角,阁楼第二、三、四层有回廊环绕,可扶栏盘旋而上。最高层为观景台,由于大阁建在龙山之顶,此处海拔764米,故为眺望凯里风光的上佳之地。往南俯瞰,凯里新城尽收眼底;往西眺望,香炉山巨峰顶天而立。
第二站罗汉山公园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罗汉山森林公园位于凯里市郊东边,距城中心1公里,因山形酷似睡罗汉而得名。罗汉山公园树种繁多,一年四季枝叶繁茂、浓荫蔽日,园内湖光山色,溪流涓涓。景区平均海拔807.5米,年平均气温18.5℃。园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景区共设观凯亭、新峰寺、基督教堂、珍稀植物园、罗汉浮雕景墙、民族表演广场、儿童乐园、水上娱乐中心等30余个景点建设项目。
民俗之旅民俗与文化的返璞归真
第一站甘襄香芦笙堂
数千芦笙同奏盛会
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建于明代,位于舟溪河滩坝上,距凯里市中心18公里,每逢新年正月十六至二十日举办芦笙盛会,届时堂内外几千只芦笙同时吹奏,所有苗家姑娘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银角翩翩起舞,场面十分壮观,是黔东南最大的芦笙堂之一,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站季刀苗寨
踏百年古道听百年古歌
季刀距市中心20公里,位于凯里东南部。主要景点有百年粮仓、神仙洞、埋坛山、牛马脚印、鼓藏场、风水树等。主要节日有农历三月爬坡节、七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节等。到这里,可以踏百年古道,看百年粮仓,听百年古歌。
第三站石龙寨西家
会唱歌的牛角石
石龙寨西家位于凯里市西北部,距市中心20公里,因寨内有惟妙惟肖的水牛石、姊妹石、将军石等十大石景得名,具有“十龙归位”之称,故名“石龙寨”。寨上居住着神秘而古老的西家人,共有56户,258人。石龙寨以水牛坡为主峰,有著名的“会唱歌”的牛角石等“十大奇石”风景点。石龙寨西家风情古朴浓郁,西家原生态的歌舞、习俗、节庆等深厚的传统文化保留完整,传承至今。
第四站麻塘(亻革)家
去看铠甲式披肩麻塘距市中心19公里,位于凯里北部,全寨98户,450人,是凯里市最大的(亻革)家寨,聚居在这里的(亻革)家人能歌善舞,勤劳朴实。倬家妇女擅长蜡染,其工艺独特,色彩绚丽,花纹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使用和收藏价值,深受海内外旅游者的青睐。(亻革)家人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特别突出的是有体现民族特征的完整服饰(蜡染刺绣衣裙和铠甲式披肩)。麻塘(亻革)家寨是贵州省首批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