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课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信息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处理信息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进而得出科学结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都离不开科学记录单。科学记录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有效手段,也是为他们后续的思维活动提供事实证据。因此,合理利用科学记录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合理设计记录单,搭建思维发展的脚手架
搭建思维发展的脚手架,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在探究式学习中,当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前后的教学活动,利用合适的记录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如《光的传播》一课,解释小孔成像现象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画图,即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在小孔成像的现象图中,试着画一画蜡烛发出的光是如何通过小孔在白屏上形成倒立的像。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即便前面做了充分的铺垫,学生画图时依然会感觉困难。在对学习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后,我发现整节课学生的活动记录有两个:一是画出光源发出的光线;二是画一画蜡烛发出的光是如何通过小孔在白屏上形成倒立的像(如图1)。第二个记录看似很简单,只是多一个小孔,但是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不容易把光的传播与小孔建立联系。
为此,我在上述第二个记录前设计了凿壁借光的记录单,即在简单了解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后,画一画凿壁借光时墙上凿洞的位置。在这个活动的记录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方法(如图2)。
“我在火焰和桌子之間画一条光线,匡衡就在这里(与墙交接处)凿洞,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他能坐着看书。”(如图a)
“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横着画光线最亮,所以我认为他应该在这(与墙交接处)凿洞,这样他可以站着看书。”(如图b)
“他还可以把洞凿到上面,这样别人就不容易发现。”(如图c)
通过这样的记录,学生不仅思维发散了,还设计了凿洞位置的多种可能性。这样的记录让学生关注了小孔的作用,并把光的传播与小孔初步建立起联系,为解释小孔成像现象搭建了思维的脚手架。
绘制统计图表,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很难对杂乱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统计图表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探究过程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过多不容易分析时,我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据绘制成直观的统计图表,这样不仅解决了传统课堂中直接观察数据带来的弊端,而且也使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得到发展,提高了他们把实验现象和数据转化为证据的能力。
在《斜面》一课中,学生有两次收集数据进行记录的活动:探究斜搭的木板是否省力,探究斜面不同时倾斜角度与力的关系。在第一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获取的数据少,较容易分析,我提供了实验数据记录表来统计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见表1)。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每组的数据都是直接提起重物所用的力比用斜搭的木板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多,很容易发现用斜面提起重物省力,并能初步认识斜面的作用。
第二个活动是探究斜面不同倾斜角度与力的关系,学生搭建了多个斜面(倾斜角度从小到大),并测量用不同斜面拉动重物所用的力。实验后,每个组都收集到了六个斜面(倾斜角从小到大)的数据(见表2),汇总到实验数据表中。
我引导学生先分析一个组的数据变化,再分析8个组的数据变化。学生很容易看出:从倾斜角小的斜面到倾斜角大的斜面,拉动物体所用的力越来越大,说明省的力越来越小。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斜面的倾斜角越小越省力。
在科学课教学中,利用统计图表帮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习内容还有很多,除了记录表格,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也是用得比较多的数据统计与整理方式,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
整合单元记录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把头脑中的一个个概念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相似的探究活动进行整合,通过相似的科学记录引导学生关注知识间的联系。
在《关爱健康》单元中,《饮食与健康》《爱护胃和肠》《肺的保健》《心脏的保健》四课的落脚点都在“健康”上,学生要能很好地接受这些健康知识,就必须知道各个器官相应的功能。《心脏的保健》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一节总结课,这一课的学习需要利用前面三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我把单元有联系的探究活动进行了整合,设计了单元活动记录单。这样,学生在探究新知时就能自然联系到前面所学的知识。
如本课的“探究运动与心跳的关系”是一个重点内容,而这一内容与前一课《肺的保健》中“探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相似。于是我把两课的实验探究整合为一样格式的实验记录单,在《肺的保健》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而在《心脏的保健》一课重点指导学生测量与分析。两个探究活动的整合,降低了探究难度,学生在课堂中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心跳次数的测量活动,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去分析探究结果。学生探究了不同情况下的心跳次数后,自然而然地把心脏的跳动与呼吸相联系,在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后,就能把整个单元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整合后的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深刻认识人体的各种活动是各个系统分工配合完成的,各个系统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合理设计记录单,搭建思维发展的脚手架
搭建思维发展的脚手架,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在探究式学习中,当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前后的教学活动,利用合适的记录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如《光的传播》一课,解释小孔成像现象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画图,即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在小孔成像的现象图中,试着画一画蜡烛发出的光是如何通过小孔在白屏上形成倒立的像。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即便前面做了充分的铺垫,学生画图时依然会感觉困难。在对学习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后,我发现整节课学生的活动记录有两个:一是画出光源发出的光线;二是画一画蜡烛发出的光是如何通过小孔在白屏上形成倒立的像(如图1)。第二个记录看似很简单,只是多一个小孔,但是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不容易把光的传播与小孔建立联系。
为此,我在上述第二个记录前设计了凿壁借光的记录单,即在简单了解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后,画一画凿壁借光时墙上凿洞的位置。在这个活动的记录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方法(如图2)。
“我在火焰和桌子之間画一条光线,匡衡就在这里(与墙交接处)凿洞,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他能坐着看书。”(如图a)
“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横着画光线最亮,所以我认为他应该在这(与墙交接处)凿洞,这样他可以站着看书。”(如图b)
“他还可以把洞凿到上面,这样别人就不容易发现。”(如图c)
通过这样的记录,学生不仅思维发散了,还设计了凿洞位置的多种可能性。这样的记录让学生关注了小孔的作用,并把光的传播与小孔初步建立起联系,为解释小孔成像现象搭建了思维的脚手架。
绘制统计图表,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很难对杂乱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统计图表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探究过程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过多不容易分析时,我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据绘制成直观的统计图表,这样不仅解决了传统课堂中直接观察数据带来的弊端,而且也使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得到发展,提高了他们把实验现象和数据转化为证据的能力。
在《斜面》一课中,学生有两次收集数据进行记录的活动:探究斜搭的木板是否省力,探究斜面不同时倾斜角度与力的关系。在第一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获取的数据少,较容易分析,我提供了实验数据记录表来统计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见表1)。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每组的数据都是直接提起重物所用的力比用斜搭的木板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多,很容易发现用斜面提起重物省力,并能初步认识斜面的作用。
第二个活动是探究斜面不同倾斜角度与力的关系,学生搭建了多个斜面(倾斜角度从小到大),并测量用不同斜面拉动重物所用的力。实验后,每个组都收集到了六个斜面(倾斜角从小到大)的数据(见表2),汇总到实验数据表中。
我引导学生先分析一个组的数据变化,再分析8个组的数据变化。学生很容易看出:从倾斜角小的斜面到倾斜角大的斜面,拉动物体所用的力越来越大,说明省的力越来越小。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斜面的倾斜角越小越省力。
在科学课教学中,利用统计图表帮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习内容还有很多,除了记录表格,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也是用得比较多的数据统计与整理方式,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
整合单元记录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把头脑中的一个个概念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相似的探究活动进行整合,通过相似的科学记录引导学生关注知识间的联系。
在《关爱健康》单元中,《饮食与健康》《爱护胃和肠》《肺的保健》《心脏的保健》四课的落脚点都在“健康”上,学生要能很好地接受这些健康知识,就必须知道各个器官相应的功能。《心脏的保健》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一节总结课,这一课的学习需要利用前面三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我把单元有联系的探究活动进行了整合,设计了单元活动记录单。这样,学生在探究新知时就能自然联系到前面所学的知识。
如本课的“探究运动与心跳的关系”是一个重点内容,而这一内容与前一课《肺的保健》中“探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相似。于是我把两课的实验探究整合为一样格式的实验记录单,在《肺的保健》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而在《心脏的保健》一课重点指导学生测量与分析。两个探究活动的整合,降低了探究难度,学生在课堂中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心跳次数的测量活动,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去分析探究结果。学生探究了不同情况下的心跳次数后,自然而然地把心脏的跳动与呼吸相联系,在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后,就能把整个单元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整合后的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深刻认识人体的各种活动是各个系统分工配合完成的,各个系统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