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说图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麦考尔(Robert Mccall)1919年出生在美国,是继美国太空美术大师C·邦艾斯泰后又一世界级的太空美术画家,被誉为太空时代的游吟诗人。他的作品以创作领域宽广、意境深远、情节惊险而闻名。用笔大气、不拘细节,他是当前美国最成功的太空画家。他的许多美术作品多为美国航宇局(NASA)作画,是NASA的专职画家,他为图书、影片、博物馆、邮票等多方面绘画,并且被一些大博物馆收藏。
  


  
  在太空探索的伟大事业中,太空美术是一首首赞美诗,一幅幅风光画。它显示宇宙的壮丽,它颂扬太空的辉煌。它用艺术的手法去描绘人类在太空探索征程中的技术与成就。太空美术(SPACE ART)就是太空探索的美术。
  我国著名艺术家、科普美术家、我国太空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的老友沈左尧教授对太空美术的特色有精辟的论述:“太空美术使广漠无垠、变化万端的宇宙浓缩于尺幅之中,画面有的恢弘雄壮、绚丽夺目;有的宁静恬幽、寓意深远;有的形态诡异、摄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面对画卷,觉宇宙之无穷、时间之永恒。太空美术作品既给人以丰富的科学知识,又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使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也就是艺术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的范例。”
  太空美术(天文美术)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步发展壮大。自从近半个世纪以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1957年发射成功以后,太空美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名家辈出。如今《太空探索》以其宏大的篇幅、精美的色彩,正是向广大读者展示太空美术名作的最好园地。我应老友,本刊社长、主编田如森之邀,开始和大家共享太空美术,希望进一步引起大家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推动我国的太空美术事业。我国是世界航天大国之一,我们当然期待中国太空美术作品的涌现和繁荣。
  
  


  李元,研究员,1925年生于太原,从事天文工作60年,曾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为我国天文馆事业和太空美术事业的开拓者。获国际编号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的殊荣。是本刊的老作者。
  
  


   向往太空
  太空美术壁画的直立部分,197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藏品(约20~30米高)
  从人造卫星诞生直到登上月球,人类对太空的向往有增无减。这幅巨大壁画位于博物馆必经之途,观众早已达数亿。画面的层次分明,按天体系统自下而上是月球,地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星系……。一般描绘太空宇宙多是从地球出发,但是画家别出心裁,反而十分自然,他以登月为基点,从月球仰望地球和太空,光芒四射的太阳照耀整个画面,产生一种稳定感和无限活力。人类借阳光表达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沿着直立的光柱,直冲太空深处,群星璀璨的世界。
  
  


  飞翔吧,“哈勃”!——“哈勃”空间望远镜放飞记
  1989年作画,48“×72”,Honeywell公司藏
  16年来,哈勃空间望远镜为我们拍摄了大量的光彩夺目、奇丽无比的天体照片,把太空探索推向新的领域。但是当年它是怎样放飞的呢?请看R·麦考尔为我们描绘的生动景象。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着哈勃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安全到达约600千米的高空中。航天员们小心翼翼地打开机舱,把望远镜推出舱外,好像放鱼入海一样,把它放入到茫茫的太空之中。望远镜左右两旁的太阳能电池板,简直就像鸟的双翼,在群星中展翅飞翔。前方远处是一个千万光年之外的旋转着的旋涡星系,正等待“哈勃”为它拍照。遥远的星系及更远的处于若干亿光年的星系群等天体,正是太空望远镜探索的主要目标。画面中三位航天员的不同姿态,生动地描绘出太空行走的活泼情景,更突出了动态效果。
  
  


   沙漠小夜曲——漂浮的城镇
  创作于1977年,24“×30”,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藏
  漂浮在地球上空的城镇,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一景。依靠强大的能原动力,使飞船漂浮、进退和升降。麦考尔常年家居美国多沙漠的亚利桑那州,常以那里为作画的背景。你瞧,漂浮城镇上亭台楼阁齐备,是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群。此时夕阳西沉,山顶余辉犹在,天上云彩和星点交错,城镇中灯光初上,不正是一首沙漠小夜曲吗?
  
  


   星球轨道速写
  太空美术壁画的横向画面局部(高约10米)
  近看是太阳系行星的运动轨迹,从行星前后虚构的轨道仿佛看见在运行着的行星。远看在太空中的大大小小的星球也隐约看出它们各自的动态。太空背景中的云海雾罩正是星际空间的星云物质。无处不在的明暗物质,衬托出太空中的气象万千、丰富多彩。
其他文献
2006年11月30日到12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珠海航展)在珠海隆重举办。航天两大集团公司高调亮相,展出了近两年来在多个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促成了更多的合作,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吸引了观众的众多目光,成为此次航展上最具耀眼亮度的参展商。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参展的项目多达110种,其中近六成是新增项目,70种首次登场的新产品充分展示了集团公司近两年来在卫星、运
期刊
2006年10月8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下不朽功勋的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五十华诞。这一天,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礼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近千名新老航天人欢聚一堂,重温历史、共话未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召开庆祝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的方式,隆重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中央领导同志通过贺信、批示等各种方式对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表示祝贺,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期刊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一号卫星和2004年7月25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二号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所谓“双星计划”就是发射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进入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组成“双子星座”,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      双星闪烁    探测一号卫
期刊
40年前1967年1月27日是个星期五。按照美国航宇局的计划安排,这天肯尼迪航天中心将进行阿波罗4A号宇宙飞船的地面试验。如果试验情况良好,这艘飞船将在二月底进行载人登月计划的首次飞行。参加试验的3名航天员也是阿波罗4A号飞船的航天员。他们是格斯·格里索姆——美国最早的7名航天员之一,参加过美国的第二次太空飞行;爱德华·怀特——完成第一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员;第三名航天员是还没有参加过太空飞行的新手罗
期刊
MGS可能结束火星探测生涯  从2006年11月2日起,美国航宇局的“火星全球勘测者”(MGS)探测器失去了与地球的联络。初步迹象表明,它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难以转动,使其有可能再也无法产生通信联络所需的足够电力。不过工程技术人员还在探讨造成问题的其它潜在原因。该探测器已成为迄今发往火星的探测器中工作寿命最长、也最富有成果的一个。MGS发射于1996年11月7日,第二年9月11日进入火星轨道。它首
期刊
2006年12月8日早晨,川西高原晴空万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沐浴在初冬煦暖的阳光里。8点53分,大地震颤,呼啸声鸣,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腾起熊熊烈焰,托载着风云二号D星拔地而起,直上云天。  火箭发射24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卫星已经成功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6407千米、倾角24.9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这次成功发射的风云二号D星是我
期刊
2006年12月11日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95岁寿辰,也是他在中国航天初创时期,亲笔撰写、亲自讲授航天第一课《导弹概论》5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钱学森手稿《导弹概论》日前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95岁高龄的钱老看到样书后亲笔签名认可,出版社已将这本样书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珍藏。  50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
期刊
美国要求在日本部署反导雷达    据防御新闻网站2006年12月26日报道,继10月和7月朝鲜分别进行核武器试验和导弹发射试验后,美国要求在日本部署反弹道导弹雷达,旨在对抗洲际弹道导弹的攻击。日本防卫厅正在考虑美国的这一提议。  朝鲜1998年试射导弹后不久,日本便开始与美国联合研究导弹防御系统。朝鲜的导弹发射试验和核武器试验更是加大了日本推动其与美国联合开发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力度。  日美联合开
期刊
人类完成首张宇宙暗物质三维数字地图    1月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小组宣布,历经数年的努力,天文学家们最终绘制完成首张宇宙暗物质三维数字地图。这张数字地图不仅能够显示暗物质的空间,还能够显示它们的时间。与暗物质相比,地图中的“亮物质”就像是黑夜中闪闪发光的宝石。天文学家们去年公布了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直接证据,但由于暗物质不会发出任何光线,因此目前所有的观测手段都无法直接拍摄到它们的图片。天文学家们
期刊
秘鲁首枚自主研发火箭升空    2006年12月26日,秘鲁在位于其西部的洛沃斯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第一枚火箭——“保莱特1号”。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火箭最高时速达5000千米/小时。“保莱特1号”长2.72米,重99千克,由20余名科学家耗时两年多的时间设计完成。这次发射属于试验发射,因此火箭上没有携带任何探测仪器。秘鲁政府有关负责人称,此次发射成功是秘鲁的一大进步。他乐观地认为,到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