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浅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品德的形成既是社会通过舆论和教育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青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应用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就需要了解和探索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然后采取较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为前提。
  一、重视情景教育,培养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这是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道德情感一般表现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友谊感、荣誉感、自尊感、义务感、自尊感、荣辱感等。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也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态度的表现。人们对自己所要从事或接触的事情有没有情感,以及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对于选择对这一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我在教学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读书的情感。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以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思考:少年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为什么感到疑惑不解?当他亲自到租界亲眼见到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回来后就经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修身课上当同学们回答读书是为了做官、明理、为挣钱、为吃饭等时,少年周恩来为什么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全班学生都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感受老师、家长的直接影响较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道德认识的提高,这种直接影响开始减弱,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己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所具有辨别是非、评价好坏的能力,产生对客观事物好恶态度的内心体验。这时道德情感逐步内化、稳定。所以,学生品德的形成,年龄越大,始于道德的认识越多;年龄越小,始于道德情感成分越重。因此,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一些合理的教育和教学情境。如巧设疑问、小品演示、表情朗读、奖励小红花、言传身教等
  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能力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绝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不合乎道德的行为,往往不是他们有意而为,而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造成的。如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节俭,什么是浪费,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冒险,什么是诚实,什么是欺骗谎言等等,因而导致一些错误行为。对这种情形,通过道德教育,可以起到启蒙与辨别是非的作用。如我在教学《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时,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真正勇敢行为的含义,分清日常生活中勇敢与冒险(无知)的界限,做到不蛮干、不逞强。提高学生的道德理性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必须由近及远,选择他们经常接触的能理解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如愛的教育,首先培养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他们生活周围熟悉一切。
  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是:有意注意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观察力在不断提高,但无意性、情绪性还比较明显。在思维活动方面,他们虽然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模仿性强,认知能力肤浅。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仍然要采取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同时进行浅显的说理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锻炼道德意志,强化道德行为
  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这是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道德意志是学生在有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在按照社会道德准则的行动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毅力和能力。学生常常有一犯再犯的现象,他们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做错了也知道错,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他们常常在外界的诱惑和内部需要的动力下产生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如许多学生都认识到要好好学习,认真作业,但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畏难,有的甚至发生抄袭作业或者干脆不做的现象。因此,锻炼学生的意志,不仅要教育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更重要的事要教育他们能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坚持下去,不断强化争取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标志。心理学家对小学生课业责任心的形成进行过实验。研究表明,勤奋学习的习惯可以通过练习养成。所以提高道德认识,经过道德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的表现,转化为道德行为,再经过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形成道德习惯,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实践证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学生道德感情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他文献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科学课程也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下是我在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创设情境
期刊
《找规律,抒真情》六年级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教学设计教材教学简介:本课的习作是指定习作范围,自己命题,写一篇习作。习作内容是写一件有关规则的事。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有关记事大作文课。  教学目标:  1.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可见情真意切是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所以我设计了“找规律,抒真情”的作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搜寻生活中
期刊
摘要:本文为一例行为偏差生因严重不良行为被送入工读学校接受矫治教育的女性个案。分析了家庭教育方式对个案自我评价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探究了个案不良应对机制在成长中的作用。此案例运用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不良行为实践中矫正、家庭关系修复与综合教育效果评估的教育转化模式在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偏差生 心理辅导 矫治教育  一、案例简述  (一)个案简要情况  唐某,17岁,身高1.68米,体重63
期刊
体育新课程标准是以“健康第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幼儿发展为中心,关注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的课程改革,是以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三维健康觀为出发点的,即:人的健康是指不仅没有躯体上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它所强调的也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和以人为本的健康新概念。综上所述,我认为体育新课程改革是置于素质教育理论宏观调控之下的一次变革,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它们的教育
期刊
引领学生步入科学殿堂是教师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的硬任务。阅读的意义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教师是引领、鼓励、指导、扶助学生走上读书之路的人,自然应该关注阅读效率。  一、关于阅读重要性的理解  人才源自知
期刊
一、创设轻松的游戏化教学环境  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有趣的方法,使幼儿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要经常设置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唤起幼儿的心理效应,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游戏化的语言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经验,为其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促进幼儿表达表现能力的发展。活动时,教师尽可能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激情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
期刊
池莉说过: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结合自己的上课经验,发现讲课也是如此。  一、第一阶段:是被动接受外在事物的过程,中规中矩,规范法度  因为平遥中学是我的母校,所以刚毕业的我很快就适应工作环境,差不多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跟着听闫老师的课。一听就听了三年。自己还专门买了优秀设计教案。那时候的我把閆老师的课和这些教辅资料完全视为宝典,主要以闫老师的
期刊
一、“换老师”,风波起  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公布成绩的那个晚上……  “罗老师,这次期中考试我们家小王的英语成绩下降了20多分啊!以前王老师教他时他学习英语特别积极,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英语作业,还会主动买辅导书做课外练习。这学期换了李老师后,他对英语的兴趣一落千丈,成绩直线下降。罗老师,怎么办啊?”  刚结束通话又有一通电话打进来。“罗老师,我们班英语平均成绩在年级里排第几名啊?据我了解,我
期刊
课程资源又称为教学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有利于课程和教学实施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分类标准不同自然也就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这里所涉及的课程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前所能够预设并能够搜集到或者是通过学生能够做好准备的,而对于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则不在考虑的范畴。  毋庸置疑,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导工作,已经越来越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已经成为重要的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双重地位,一个是客体地位,一个是主体地位。客体指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主体指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