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式管理”(一)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k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本栏目前两期的文章中,都提到一个“领导式管理”的概念。“领导式管理”是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在台湾研发的一门针对中阶主管的课程,进入中国大陆后,由北京市管理科学院完成了本地化的开发。“领导式管理”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个关于中阶主管的管理理念。自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刊载由该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之——─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执行长、北京市管理科学院管理顾问陈生民先生的文章,以飨读者。
  
  领导与管理是对立的观念吗?
  
  领导者和管理者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领导与管理也不是。近日以九十五岁高龄辞世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就是从来不将领导与管理区隔来谈的学者。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务》一书中提出管理有三项功能:① 管理的首要之务是管理企业。管理是经济的器官,也就是说:管理必须要创造经济效益,这是工业社会特有的概念,管理必须在企业内运作它的功能与角色。② 其次,是管理“经理人(Manager)”。管理是运用人力和物力资源,打造有生产力的企业。描述企业能有效而有生产力时谈到的“组织”,是指“经理人”和管理功能的组织;谈到“领导力”时要透过管理一群“经理人”来有效发挥;谈到企业精神时,必须透过管理阶层的精神来塑造;在讨论目标和绩效时,公司的目标是管理人员的目标,公司绩效也代表管理人员的绩效,所以必须懂得管理这一群“经理人”。③ 管理的最后一项功能是管理“员工和工作”。员工是所有资源最特殊的一项资源,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和公民权,能掌控自己是否要工作及做多少、绩效好坏,因此,必须要具有激励、参与、满足、诱因、报酬、领导、地位的功能,唯有透过管理才能满足这些要求。
  这些阐述,即便是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也适用。德鲁克是最早看清楚管理本质的学者,在他的定义中,管理的功能涵盖了领导。但日后的学者却将两者分离对待,制造了一些问题。我曾经工作的机构有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媒体将总经理形容为“领导者”,将负责执行工作的副总经理形容为“管理者”,结果引起两位老总不满。总经理说:“我们组织里不应该有管理者,应该人人都是领导者。”副总经理则认为:“执行怎么就等同管理?难道我不是在领导吗?”显然在管理实务中,把人贴上领导或管理的标签易引起纷争。
  领导学大师本尼斯则是将领导与管理对立来看的。他对管理者的形容充满贬义,他形容管理者是:管理行政、模仿者、维护现状、专注于制度与组织结构、依赖控制力、眼光短浅、知道如何做与何时做、眼光放在预算底线、接受现状、是第一流的好士兵、负责把事情做好。而对于领导者,则用了许多溢美之词:创新事物、开创者、向前不断发展、专注于人、激发员工的信任、有长远的眼界、问做什么及为什么这么做、眼光放在俯瞰全局、向现状挑战、有自己的主张、负责做正确的决定并付之实行。
  GE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是完全服膺本尼斯的说法,他认为,管理者带有操控和官僚的意味。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用“领导者”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因领导者好像就是站在高岗的凉棚里,拿着望远镜用无线电指挥山下的队伍:“向左一点、向右一点,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你们是猪啊?”,而山下被指挥的人心里想的是:“你才是猪!这么热的天气谁喜欢在太阳下干活?猪才会在躲在凉爽的猪舍里睡觉。”
  中国人只要是主管,不管大小都叫“领导”,听的人也许很高兴,但说的人不无讽刺的味道。还有的企业谈到领导力培训时也会直接地反应:“我们不要培养领导,我们要培训执行。”这表明,领导者与领导力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最大的误解在哪呢?简单地说,正如韦尔奇将管理等同于官僚,我们也将领导等同于空谈,这两种表述都有所偏颇。其实领导与管理都在谈一个道理:如何运用他人的力量完成组织的目标、以产生效益?因为要透过人的力量而不是透过机器或是工具,所以,领导和管理会有分歧,是对人力资源的看法不同而引起的。如果认为:民可使而由之,不可使而知之。你告诉他该做什么,他就会去做什么,那他可能需要指挥、控制。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那我们就需要平等对话、激发团体智慧与动力。这还是要回到德鲁克对管理功能的阐述上:员工是所有资源最特殊的一项资源,我们必须好好去对待。因此,领导和管理不但不是两个对立的名词,而且是一个铜板的两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它,但还是一个铜板。
  
  领导式管理谈的是哪种领导力?
  
  领导式管理的意义是以“领导力”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与一般强调指挥、监督、控制的管理模式不同。所以我们在为课程命名时,以“Management by Leadership”称之,而不是“Management by Direction”。先不讨论管理的涵义,仅就领导力的三种理论进行探讨。
  第一类型的领导力研究称之为最佳论。最早就领导力进行研究的是莱温。1940年,他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做研究时提出三种领导力模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其中最满意的领导方式是民主型。后来,又发展出密西根研究及俄亥俄研究,密西根研究将领导方式分为生产导向与人员导向,俄亥俄研究将领导方式分为创制(结构的建立)与关怀(人员的心理支持),结果都是人员导向或关怀导向能提升业绩。
  管理教育中最著名的领导理论是“管理方阵”,是德州大学的布莱克与莫顿所创,他们将领导行为分为两种:一是对生产(业绩)的关心,一是对人的关心。所谓“生产(业绩)的关心”是指主管人员的工作导向、生产力导向、目标达成导向的想法或态度,把它定为横轴。所谓“对人的关心”就是指员工导向,关系性导向、团体性导向等想法或态度,把它定为纵轴。将横轴与纵轴刻上九个刻度、画九格,可以得到(1,1)、(1,9)、(9,1)、(5,5)、(9,9)五点坐标,代表了五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布莱克与莫顿首先让受测者诊断自己属于哪一类型主管人员,经本人认同后,再以此指导及培训他们成为“9.9型”(高度关心生产、高度关心人员)的主管人员,以提升经营业绩。这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哪一种领导模式最好?不论问卷设计的多么客观,最终的结果都会显示:对人性尊重、关怀的模式最好,这无法解释真正有效的领导力是什么。
  第二类型的领导力研究称为情境论。最早提出这项概念的是费德勒,他认为领导力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L=F( l , f , s),这三者的关系又可衍生为三项变量: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工作结构化的程度、领导者权限的强弱。后将这项理论发扬光大的有两位: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赫赛和布兰查德,布兰查德的名气较大,著有《一分钟经理人》及《情境领导Ⅱ(Situational Leadership)模式》两本有名的管理畅销书,赫赛则推出《情境领导》与布兰查分庭抗礼。两人的情境领导都是根据部属的准备度(能力与意愿)不同,分别提供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命令、指导、参与、授权。情境理论能说明主管需要用命令或指导行为的理由,特别是他们认为部属不够成熟、能力不足时。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如果我们判断部属意愿、能力不足,想要用命令或指导的模式,但部属却认为他们应参与或被授权该怎么办?情境领导认为需要增加与部属的沟通,那是不是表示所有的领导模式都需要注意部属的感受,增加与部属的沟通?这证明了还是注重人性、关怀人性的领导方式最佳。
  第三类的领导理论可以称为资质论。资质论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一些特质,如意志力、远见、知识、弹性等特质,或具备一些品格如正直、勇气、坚忍等,此外也可能与人的性格特质如对模糊的忍受、对逻辑与情感的认知度等有关。资质论早在1930年代就开始讨论,因很直观,所以人人都可形成一套对领导力的说法。如杰克•韦尔奇说领导者要有四E——充沛的活力(Energy)、鼓舞人心的动力(Energize)、充满斗志的意志力(Edge)、达成愿景的执行力(Execution)。沟通专家卡内基则从沟通的角度提出一套说法、柯维(Stephen Covey)的七个习惯也可以跟领导力划等号,此外还可以举出上百种这类对领导力的诠释。那么,领导式管理谈的是哪一种领导力呢?
  我们认为,领导力要上升到一个经营层次的高度来看。过去的领导理论花在分析人员相处的心理状态太多,领导力不应只与人心有关。尽管我们不是很同意本尼斯将领导与管理对立来看的观点,但他对领导者的看法是有意义的。领导者除了要专注于人外,还要开创新局面、眼光放在全局、有长远的视野、问为什么及该做什么、作正确的事等等。约翰•科特认为,领导本质是归纳、化繁为简、克服变动、设定未来的方向(如愿景)、引导及整合人员、激励和启发人员等。更具体地说,领导力应被视为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培养。我们在领导式管理课程中将这种领导力用领导循环来表达,也是相对于管理循环来说的。领导循环是指主管要运用四种能力——愿景描绘、带动变革、强化团队热诚、形成行动计划,简称SIEP。领导循环的概念是表示领导力是个不断修炼向上的循环,你运用的越频繁,你的领导能力就越好,如同戴明博士提出的管理循环。
  
  为什么是领导式管理而不是管理式领导?
  
  有一门课叫“管理式领导”,是以领导力为主题的一门课程。“管理式领导”认为,领导力如果没有落实到管理层面就是空谈,所以,培训者要学会计划、执行、控制等管理功能,多做管理少谈领导。
   “领导式管理”课程是针对管理的本质来谈,这种本质要透过领导力来发挥,是“以领导力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管理行为中要强化领导力才能对企业产生绩效。如前述,领导力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如何建构这种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去建构:自我、人际、团队。① 在自我的层次,要做到“发挥自我影响力”,改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及定义主管职责。② 在人际的层次,要做到“带动他人成就他人”,激励与引导、培育与教导、谘商与辅导、追随与辅佐。③ 在团队的层次要做到“领导他人做出贡献”,愿景描绘、带动变革、强化团队热诚、有效运用管理工具。第三个层次也是运用领导-管理双循环来领导成员达成企业的目标、实现组织的成效。如果要更精简地描述这三个层次能力的建构,可用十六个字来盖括:自我领导、人际领导、团队领导、有效管理。
  有人认为,是否还应多谈一些管理而不要谈那么多的领导?我的答复是:如果缺乏领导力,管理常会流于无效的管理。有效、无效指的是对企业的绩效是否有提升的作用。一些企业请顾问或讲师进行培训,第一个总是要求培训要有效,那如何有效呢?就是要教方法、教技巧,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许多课程教了技巧、方法,但学了之后可以跟工作结合吗?有一家国有企业十分重视培训,主管一年的培训时间不低于120小时,就是说每月至少接受10小时的培训。问他们都上了哪些课:品质管理最复杂的实务技巧——质量机能展开(QFD)、工厂管理最基本的5S、源流管理、丰田最特殊的广告牌管理等都学过,用了吗?绝大多数人回答“很少用”或“没用”——学了不用就是培训无效。学到的东西为什么不用?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想法问题。领导力的培训是要解决想法的问题而不是方法问题。就好像一把锁配一把钥匙,一个方法解决一个问题。而当环境变了,问题的形态变了,原来的钥匙就开不了锁了。领导力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企业中最重要且要首先投入培训的人力资源就是各级主管。主管的认知清楚了,整个企业的神经中枢才能发挥良好作用。主管不能只是学技巧、方法,问题来了只会拿着技术手册解决问题,而是必须动脑筋思考——这才是当主管。领导力就是让主管清楚地认识他的角色、职责、能力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清楚了就能带好队伍,发挥执行力。
  领导式管理是用领导力的领导循环(SIEP)——愿景描绘、带动变革、强化团队热诚、形成行动计划,以此来带动管理循环(PDCA)——计划、执行、检核、调整。当主管能够运用领导力,管理的工作就能落实。有人说:为什么许多主管只谈计划,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乱七八糟?原因在于执行计划不是一个机械动作,而是要运用他人的力量去完成。因此,启动领导力循环来带动管理循环才能有效地执行工作,这就是我们设计领导式管理培训的初衷。(待续)
其他文献
中小企业要迅速的发展与资金短缺相矛盾,那就必须走获取资金的捷径--融资.但由于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太高,所以这些企业的融资就又必须走担保、抵押、向银行开口的这一条也并
读了今年1月号,有三点印象:一是办刊定位更务实,诚如“献辞”所言,“更多反映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及时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大胆触及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二是选
<正>温泽WM|MMA系列便携式7轴测量臂提供了强大的灵活性,可用于生产过程或是产品质量终检。7轴测量臂与高分辨率线激光结合,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捕获零件的每个细节,整套系统可
最近,宝洁公司一这个曾被称作“经营肥皂和蜡烛生意的家庭作坊”也开始走上“数字化宗教”之路。
期刊
上海一家百货公司的老板日前感叹生意难做,他没有指责同行竞争激烈,而是对房地产商猛烈抨击。他认为,房地产捆绑了上海经济,把上海人的财富都圈走了,很多人都是百万“负翁”,致使上海人在房产以外的消费严重萎缩。而笔者不久前从中央电视台看到对德国欧倍德建材装饰市场股份公司董事长毛斯的一个专访,这位企业家也认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建材装饰业最厉害的竞争对手是旅行社、汽车生产商。因为,如果消费者花掉了所有的钱
微博,传心经要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恰当的题目。拟题时,首先要进行选材上的考虑,然后根据所选材料拟题。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什么区别了。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小学生阅历浅显,语言素材较低,他们作文时要么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类似于挤牙膏,味同嚼蜡,学生对作文可谓“闻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业企业沃尔玛与员工建立的伙伴关系,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公司称员工为“合伙人”,要求管理者必须尊重和赞赏员工,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正是这种合伙关系,使沃尔玛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及时发现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是沃尔玛的人才观。过去,沃尔玛推行的是“招募、保留、发展”的用人模式,现在则改为“保留、发展、招募”的模式。这一改,表明公司侧重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