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视角的既有社区健康社区建设指标研究

来源 :住宅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soft_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已陆续出台不少健康社区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这些自上而下的指标体系广泛而全面,却不一定能反映居民需求,而且当前既有社区健康建设指标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因此,文章试图结合居民视角来研究当前健康社区建设指标的权重。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健康社区标准,构建新的建设指标,并通过专家问卷、层次分析法、重要性指标筛选法,对指标进行了初步筛选。其次,通过问卷调研,走访了上海内、中、外环和新城的多个建成小区,结合居民意见,计算出综合指标权重,对指标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最后,获得了结合居民视角的健康社区建设指标及其权重,它包含:健康居住、健康环境、健康卫生、健康活动、健康服务五大一级指标和33项二级指标,可为既有社区的社区更新提供指导性意见。
其他文献
“古根海姆效应”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文化现象。古根海姆的建筑文化帝国版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形成了“博物馆全球化”的格局,而“毕尔巴鄂子效应”是全球“古根海姆效应”文化在地转化的典型案例。文章以西班牙毕尔巴鄂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了在“古根海姆效应”下的后工业滨水区域艺术化的城市更新实践,得出了基于地域性的“毕尔巴鄂子效应”的城市更新模式,以期为以文化引导的后工业化地区的更新提出可借鉴的策略。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探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内在特点和理论创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中要义,在新发展阶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呈现出了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和世界性等
徽州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对徽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祠堂作为“徽州三绝”之一,是徽州宗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建筑的重要形式。文章通过对安徽歙县许村大邦伯祠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等方式,对其文化背景、空间、结构、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大邦伯祠丰富的空间特征、简明的结构特征、受闽南影响的装饰特征以及祠堂空间的影响因素,旨在丰富徽州祠堂的内容,同时为研究徽州建筑提供实物例证。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是陆地碳汇的主体。准确估算各省(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是科学制定碳中和技术路线及相应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有关中国不同省份森林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的研究非常罕见。利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模型(FCS)并结合3种未来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定量评估了2010—2060年间各省现存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内
针对一些受到严重影响的文物保护建筑,需对其实施落架重建。文章以某文物保护建筑为例,研究文物保护建筑落架重建的检测方法,为相似工程检测提供借鉴。检测中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建筑全貌和重点保护部位进行扫描,绘制平立面图和保护部位花样图纸,另采用全站仪对该建筑进行倾斜测量,并对该建筑进行安全性鉴定和抗震鉴定。
<正>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房科院”)成立于1975年,是一家涵盖房地产经济管理和房屋工程技术的综合科研机构,隶属于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为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在40多年的辉煌发展历程中,上海房科院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累计完成400余项科研项目,荣获150余项各级政府授予的科技奖项(其中省部级奖项20余项),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维护加固与房地产标准
期刊
文章以某文物建筑为例,通过对不同楼层采用不同的监测点布置方法,进行持续的实时动态监测;继而分析周边地铁振动、装修施工振动及相邻工程建设施工偶然冲击荷载对建筑的影响,为判断振动源并制订针对性的监测方案提供研究基础,也为今后文物建筑或类似建筑的保护监测提供参考。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寄托情感、缅怀往事的活动场所。从空间叙事角度出发,探索纪念性景观多元的设计策略,为相关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现代知识的产生机制已经从单一领域的纵向挖掘转变为多学科、多领域的横向关联;信息也通过数字化实现形式的统一,配合高速便捷的互联网,可大大加快现代知识的生产效率。信息的数字化已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基石。在此背景下,建筑学也受到很大影响。高速的城镇化使建筑学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帮助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及环境问题,而信息的数字化可为建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通创造条件。文章基于万物互联时代的特点
老镇风貌保护作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达到复合社区建设水准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区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惠民生、补短板的抓手。文章通过分析老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建议:一方面,政府和民间通力合作,促进老镇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最严格的监督措施,推动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修订完善;另一方面,加强重要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打造“水脉、绿脉、文脉”三脉相承的风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