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练学生语感,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语感训练,不仅能使他们具有准确、灵敏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能够通过文辞兼美的课文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他们就会一读就懂,一听就明,一说就畅,一写就通;就会达到培养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这说明,训练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
1.要利用优美的语言来训练语感
优美的语言对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优美的语言”包括:教师讲解的语言和所讲解的文章的语言两个方面。
语感是对语言、语境关系的感受。因此,教师自身语言的优美,能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能将学生带入情景中去,对语言、语境关系充分感受;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共鸣,给他们一种“润物细无声”之感;能给学生提供培养语感的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说明了教师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对培养学生语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用得体的语言导入新课就是这个道理。
教材选编文章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文辞兼美的特点。学生被所学课文声情并茂的语言文字深深吸引着,这样他们就能够经由语言,透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体验语言者的内心情感、情绪及思维。在《<还乡梦>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学生读到了这段话,就能透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体验到作者思念故乡、不忘本的情感;透过“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就能感受到作者远离故乡的苦闷,甚至还超越语言去体会作者有一种要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2.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的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表义与隐义关系的感知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多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阅读,学生就能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特别是对那些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如当代的朦胧诗),只有通过读,才能揣摩出文章所蕴含的情趣、意旨。通过多读,还能够感知文章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构思、感人的情景以及文章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等。学生读了《孔乙己》,无不在心目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形象、流露出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感情。学生在读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经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主人公焦急地寻觅着意中人,无奈却到处找不到,最后猛一回头,却在灯火稀落的僻静之处看见了意中人。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作者对这样语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那人”没有如何描写,只是指她“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恰恰是这“阑珊”二字,把那人的超凡出尘、不同流俗的形象凸现出来。高洁自持,不愿意随波逐流,也许就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作者自我人格的人格艺术塑造。全词以和婉的笔调、优美的意境收束,情韵深长,引人入胜。学生对这些情感、意境,必须在对全词进行熟读之后才能够有深刻的体会。总之,读是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和训练语感的主要方法。
3.要通过启发学生想象来训练语感
语感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它与一个人的想象力紧密相关。因此,要培养学生语感,就离不开想象。启发学生想象是训练、培养语感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启发学生想象,要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的画面中感悟语言,把学生带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能够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给他们以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语言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达到训练、培养语感的目的。高尔基的《海燕》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在理解这一段文字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呈现在学生脑海里由“大海、乌云、狂风、海燕”四种景物所组成的一幅风卷云集的海燕飞翔图。在想象的这幅画面中,充分感悟语言(什么样的海?海燕所处环境及所表现的神态如何等)。比喻句“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引导学生想象,它是把“海燕的飞翔”比喻成人们熟知的“闪电”,这样海燕飞翔的速度之快就具体化、形象化了。这一句子形象地写出了闪电来势之猛、速度之快,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不可抵挡的巨大威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类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体会,启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感悟语言,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以上三种方法进行语感训练,培养了学生语文能力,使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
1.要利用优美的语言来训练语感
优美的语言对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优美的语言”包括:教师讲解的语言和所讲解的文章的语言两个方面。
语感是对语言、语境关系的感受。因此,教师自身语言的优美,能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能将学生带入情景中去,对语言、语境关系充分感受;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共鸣,给他们一种“润物细无声”之感;能给学生提供培养语感的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说明了教师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对培养学生语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用得体的语言导入新课就是这个道理。
教材选编文章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文辞兼美的特点。学生被所学课文声情并茂的语言文字深深吸引着,这样他们就能够经由语言,透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体验语言者的内心情感、情绪及思维。在《<还乡梦>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学生读到了这段话,就能透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体验到作者思念故乡、不忘本的情感;透过“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就能感受到作者远离故乡的苦闷,甚至还超越语言去体会作者有一种要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2.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的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表义与隐义关系的感知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多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阅读,学生就能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特别是对那些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如当代的朦胧诗),只有通过读,才能揣摩出文章所蕴含的情趣、意旨。通过多读,还能够感知文章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构思、感人的情景以及文章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等。学生读了《孔乙己》,无不在心目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形象、流露出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感情。学生在读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经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主人公焦急地寻觅着意中人,无奈却到处找不到,最后猛一回头,却在灯火稀落的僻静之处看见了意中人。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作者对这样语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那人”没有如何描写,只是指她“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恰恰是这“阑珊”二字,把那人的超凡出尘、不同流俗的形象凸现出来。高洁自持,不愿意随波逐流,也许就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作者自我人格的人格艺术塑造。全词以和婉的笔调、优美的意境收束,情韵深长,引人入胜。学生对这些情感、意境,必须在对全词进行熟读之后才能够有深刻的体会。总之,读是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和训练语感的主要方法。
3.要通过启发学生想象来训练语感
语感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它与一个人的想象力紧密相关。因此,要培养学生语感,就离不开想象。启发学生想象是训练、培养语感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启发学生想象,要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的画面中感悟语言,把学生带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能够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给他们以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语言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达到训练、培养语感的目的。高尔基的《海燕》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在理解这一段文字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呈现在学生脑海里由“大海、乌云、狂风、海燕”四种景物所组成的一幅风卷云集的海燕飞翔图。在想象的这幅画面中,充分感悟语言(什么样的海?海燕所处环境及所表现的神态如何等)。比喻句“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引导学生想象,它是把“海燕的飞翔”比喻成人们熟知的“闪电”,这样海燕飞翔的速度之快就具体化、形象化了。这一句子形象地写出了闪电来势之猛、速度之快,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不可抵挡的巨大威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类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体会,启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感悟语言,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以上三种方法进行语感训练,培养了学生语文能力,使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