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寒战2》中,有一场戏是香港司法局局长将一套相机送给周润发扮演的立法委员,企图将他拉入伙,最后没有成功,不过这部相机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是徕卡相机。相机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有一个相机品牌始终屹立于世界相机品牌之林,它就是徕卡。
徕卡相机凭借精湛的光学技术及德国制造的机械工艺,在设计界、摄影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其经典的“红点”作为极具独特性的标识,一直被摄影人传颂。60年来,徕卡的设计师不断改进各项功能,并融入最新的时代技术,同时没有放弃摄影师们所信赖的徕卡特质。摄影史上最有名望和影响力的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里面很多大师都是徕卡相机的忠实用户,如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萨尔加多、罗伯特·弗兰克等。尤其是布列松,他一生几乎就用一部徕卡M3型相机和徕卡50毫米标准镜头拍摄,这部相机为他著名的“决定性瞬间”风格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日本这个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徕卡迷。中国上海的老品牌海鸥相机当年也模仿过徕卡的设计生产自己的相机。
徕卡的历史
谈到徕卡相机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历史,1913年,世界上相机大多是笨重的大画幅相机, 复杂的操作方式和底片的安装,非常不方便摄影,这时候有一个叫奥斯卡?巴纳克的人,他研制创造出了一款可以改变摄影史的机器——使用电影胶片的相机,这源于巴纳克先生早年在德国另一光学公司蔡司的经历。在蔡司公司,巴纳克结识了一个朋友,当时这位朋友在研制一款新型的电影放大器,正是这款机器让巴纳克萌生了将电影胶片装进相机的想法。从此135毫米相机诞生,一直到今天,顶级专业数字相机依然沿用着当时巴纳克先生定下的胶片规格的传感器。
巴纳克先生制作的“胶片测试装置”历经了三代机型的发展,于1930年左右投入市场,在机身上也第一次打上了徕卡的英文。此后的33年里,这台徕卡1型相机一共生产了7231台。真正使徕卡让摄影人铭记的是1954年生产的徕卡M3型旁轴取景测距相机,M代表德语Messucher,所谓旁轴取景,就是取景和镜头分开来,和现在主流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截然相反。而此款机器的设计从1954年到2017年从未发生过改变,唯一变化的就是机身后面从胶片变成了数字感应器。今天徕卡的M10如果不看后面和M3几乎是一样的,设计风格鲜明——这是许多刊物对徕卡相机的描述。著名设计师迪特·拉姆斯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设计能够取代操作说明书。”上世纪70年代,设计师中最具革命性的潮流开创者卢吉·科拉尼被问到对徕卡M相机的外形有何看法时,他只提了一个建议:“上帝啊,请不要做任何改变。”而这之间徕卡出的每一款胶片相机都是人们非常推崇的摄影工具。
进入数码时代,徕卡像很多欧洲传统相机厂商一样,遇到了瓶颈,因为电子技术数日本的相机品牌先进。徕卡虽然和日本的松下有过合作,生产了一些数字卡片机,不过直到2006年和2009年发布的M8和M9才让徕卡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目前最新款的徕卡依然延续着手动对焦操作的方式,与目前全电子操作的相机大相径庭。不过由于徕卡相机的小体积、更优质的大口径镜头群、轻柔的快门声、非常好的画质,依然成为不少摄影师的选择。
德国制造和技术的保障
有一个法国短片:有一位盲人被人搀扶走过街头,一位妙龄少女走过,他嗅了嗅说:“香奈儿!”路过一辆豪华汽车,车门一响,他随口说:“奔驰!”路边一位摄影师按下了快门,快门清脆而柔滑的一响,他不加思索地说:“徕卡!”虽然这是个广告,不过如实将徕卡相机的特點展现出来,徕卡因为旁轴相机的结构,它比单反相机拥有更明亮的取景器,更轻柔的快门,也能用很慢的快门速度拍出清晰的照片。这都源于徕卡相机采用了帘幕快门,从一些关于徕卡相机的书中了解到,所有徕卡M相机的帘幕快门都由发条驱动,轻轻的帘布可保证曝光时的轻巧性和运转的相对稳定,从而达到了相机拍照时很小的机震,让相机也拥有了清脆柔滑的快门声。徕卡相机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取景组件,徕卡相机系统都由这个组件命名,它其实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由于机身结构的原因,徕卡的取景器非常明亮,哪怕在夜晚拍照,依然不妨碍。
类似徕卡极富辨识度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和精密的机身离不开卓越的制造工艺。一直到今天,除了电路板和数字感应器部分,徕卡依然坚持手工制作,一台相机由十几个员工组装。在徕卡的广告里,组装相机和镜头的过程总是占了一多半,这也是徕卡对自己品牌文化的一个宣传点。
长期以来,专家们和各种测试报告证实过,徕卡镜头出色的功能创造出了更好的图像效果。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过用徕卡镜头在太空卫星上进行航天探测的先例。这得益于徕卡镜头优秀的光学系统,当然得益于欧洲镜头厂商对于生产镜头过程的苛刻和严谨。据说蔡司和徕卡在准备做镜头的原料时,都要将其埋到土里20年以去除原料中的杂质和毒素。这虽然是传闻不过也能看出徕卡公司生产镜头的认真程度。
进入21世纪,徕卡曾和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合作过,这也使它价格变得非常昂贵,使用它完成拍摄任务的摄影师逐渐难以承受。
徕卡相机凭借精湛的光学技术及德国制造的机械工艺,在设计界、摄影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其经典的“红点”作为极具独特性的标识,一直被摄影人传颂。60年来,徕卡的设计师不断改进各项功能,并融入最新的时代技术,同时没有放弃摄影师们所信赖的徕卡特质。摄影史上最有名望和影响力的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里面很多大师都是徕卡相机的忠实用户,如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萨尔加多、罗伯特·弗兰克等。尤其是布列松,他一生几乎就用一部徕卡M3型相机和徕卡50毫米标准镜头拍摄,这部相机为他著名的“决定性瞬间”风格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日本这个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徕卡迷。中国上海的老品牌海鸥相机当年也模仿过徕卡的设计生产自己的相机。
徕卡的历史
谈到徕卡相机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历史,1913年,世界上相机大多是笨重的大画幅相机, 复杂的操作方式和底片的安装,非常不方便摄影,这时候有一个叫奥斯卡?巴纳克的人,他研制创造出了一款可以改变摄影史的机器——使用电影胶片的相机,这源于巴纳克先生早年在德国另一光学公司蔡司的经历。在蔡司公司,巴纳克结识了一个朋友,当时这位朋友在研制一款新型的电影放大器,正是这款机器让巴纳克萌生了将电影胶片装进相机的想法。从此135毫米相机诞生,一直到今天,顶级专业数字相机依然沿用着当时巴纳克先生定下的胶片规格的传感器。
巴纳克先生制作的“胶片测试装置”历经了三代机型的发展,于1930年左右投入市场,在机身上也第一次打上了徕卡的英文。此后的33年里,这台徕卡1型相机一共生产了7231台。真正使徕卡让摄影人铭记的是1954年生产的徕卡M3型旁轴取景测距相机,M代表德语Messucher,所谓旁轴取景,就是取景和镜头分开来,和现在主流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截然相反。而此款机器的设计从1954年到2017年从未发生过改变,唯一变化的就是机身后面从胶片变成了数字感应器。今天徕卡的M10如果不看后面和M3几乎是一样的,设计风格鲜明——这是许多刊物对徕卡相机的描述。著名设计师迪特·拉姆斯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设计能够取代操作说明书。”上世纪70年代,设计师中最具革命性的潮流开创者卢吉·科拉尼被问到对徕卡M相机的外形有何看法时,他只提了一个建议:“上帝啊,请不要做任何改变。”而这之间徕卡出的每一款胶片相机都是人们非常推崇的摄影工具。
进入数码时代,徕卡像很多欧洲传统相机厂商一样,遇到了瓶颈,因为电子技术数日本的相机品牌先进。徕卡虽然和日本的松下有过合作,生产了一些数字卡片机,不过直到2006年和2009年发布的M8和M9才让徕卡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目前最新款的徕卡依然延续着手动对焦操作的方式,与目前全电子操作的相机大相径庭。不过由于徕卡相机的小体积、更优质的大口径镜头群、轻柔的快门声、非常好的画质,依然成为不少摄影师的选择。
德国制造和技术的保障
有一个法国短片:有一位盲人被人搀扶走过街头,一位妙龄少女走过,他嗅了嗅说:“香奈儿!”路过一辆豪华汽车,车门一响,他随口说:“奔驰!”路边一位摄影师按下了快门,快门清脆而柔滑的一响,他不加思索地说:“徕卡!”虽然这是个广告,不过如实将徕卡相机的特點展现出来,徕卡因为旁轴相机的结构,它比单反相机拥有更明亮的取景器,更轻柔的快门,也能用很慢的快门速度拍出清晰的照片。这都源于徕卡相机采用了帘幕快门,从一些关于徕卡相机的书中了解到,所有徕卡M相机的帘幕快门都由发条驱动,轻轻的帘布可保证曝光时的轻巧性和运转的相对稳定,从而达到了相机拍照时很小的机震,让相机也拥有了清脆柔滑的快门声。徕卡相机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取景组件,徕卡相机系统都由这个组件命名,它其实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由于机身结构的原因,徕卡的取景器非常明亮,哪怕在夜晚拍照,依然不妨碍。
类似徕卡极富辨识度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和精密的机身离不开卓越的制造工艺。一直到今天,除了电路板和数字感应器部分,徕卡依然坚持手工制作,一台相机由十几个员工组装。在徕卡的广告里,组装相机和镜头的过程总是占了一多半,这也是徕卡对自己品牌文化的一个宣传点。
长期以来,专家们和各种测试报告证实过,徕卡镜头出色的功能创造出了更好的图像效果。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过用徕卡镜头在太空卫星上进行航天探测的先例。这得益于徕卡镜头优秀的光学系统,当然得益于欧洲镜头厂商对于生产镜头过程的苛刻和严谨。据说蔡司和徕卡在准备做镜头的原料时,都要将其埋到土里20年以去除原料中的杂质和毒素。这虽然是传闻不过也能看出徕卡公司生产镜头的认真程度。
进入21世纪,徕卡曾和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合作过,这也使它价格变得非常昂贵,使用它完成拍摄任务的摄影师逐渐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