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的艺术密码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致中导览吴羊木先生书画艺术
  “这是我认为描绘长江三峡最好的作品。”章致中先生话音刚落,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挂在展厅中央的《巫峡千寻劲帆过》就是典型的意境之美。“画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冲破艰难险阻,流向远方的的磅礴气势,画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力量。我们在这里看到这样的场景,是苏州人的福气!”
  近日,吴   木先生的弟子,吴门知名书画家章致中先生应现代苏州邀请为广大观众在线导览苏州名城艺术馆的年度大展《吴   木书画作品展》。章致中先生通过抖音直播带领观众线上云游吴门画派著名画家吴   木先生一生中各个时期的百余件作品,讲述了吴   木先生的艺术历程、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绘画技巧和思想品格。直播活动受到近五千名观众的关注,大家在直播间留言互动,共同享受这场精神盛宴带来的滋养。
  承习传统艺术之“技”
  “《瀑山晴霭》这幅画中,吴老师融合了明四家中三位画家的的绘画风格,有沈周的石头、文徵明的树和唐伯虎的山。”“《十月江南霜如雪》这幅画的二分之一都是空白的,这就是中国画构图中的‘留白’。”这是章致中先生从吴   木先生山水画的解读中,为观众们赏析了吴   木先生学习明四家的画作风格以及绘画中运用的技巧和理论干货。
  除了“留白”,章致中先生还为观众们解读了吴  木先生画作中“变焦和逆光”、“荷叶皴”、“散点透视法”、用石绿染天等绘画技巧。
  “画作中某些地方描绘得非常仔细,有些地方却描绘得很松,这就相当于摄影技术中的‘变焦’。而‘逆光’则是画面中的明暗对比。”章致中先生指着《千刃黄岳气象新》生动地为读者讲解了吴   木先生的当代眼光与中国画视野的融合之法,让观者能深入浅出地了解吴    木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
  “山水画里有一种技法叫‘荷叶皴’,是表现山水画的一种特殊的技法,用来描绘出石质山峰的裂纹。”顺着章致中先生所指,能清晰地看出吴   木先生画的江南土质山脉有经雨水冲刷形成的肌理效果。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要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所谓散点透视法就是有无数个焦点,用这种绘画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中国山水的辽阔。“就像鸟儿从下往上飞所看到的很广阔的景色,这里画的是贵州山水,大家是否能看到‘苍山如海’的画面?”。章致中先生边说边和观众们互动。
  “用石绿染天,远山却呈现为宝蓝色,画出了他心中之山,这是吴老师对中国画、山水画的贡献。”章致中先生转而对另一幅画作点评道。
  在书法导览时,章致中先生给读者解读了吴   木先生随意洒脱、气势超逸的书法作品。“特别是最后一笔,极见功力。”章致中先生边说边指,赞叹吴    木先生的雄厚笔力。
  “立象”以达“尽意”
  “‘意’与‘象’是一对对立的范畴,中国传统艺术历来重‘意’不重‘形’,‘立象’是手段,而‘尽意’才是目的,吴老师深谙此道。吴老师在创作中强调山水画的表现力,强化笔墨对景观对象的意境塑造,拓展新的视觉空间,让观众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思想感情达成共鸣。”章致中先生说。
  吴   木先生在《竹溪归牧》的创作中通过牛、小孩、竹子等元素的呼应,来追求画面的立意与意境的营造,“牧童坐在牛背上,缓缓穿过幽深的竹林……”在章致中先生的描述下,一种放牧的悠闲感油然而生。
  “《玉龙吟》中对‘松树’这个意象的夸张描绘,传递出吴老师对香港回归的喜悦;看着《古今月·天地秋》中的‘皓月当空’,惬意之情跃然纸上;《乱鸦揉碎夕阳天》 中‘乌鸦’和‘落日’的意象则是表现了山中文人对秋天来临的伤感心境.....”
  “吴老师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各种意象来描绘人当时的心境,这是画家流露情绪的一种方法,令人耐人寻味。”章致中先生深有感慨。
  开创绘画新境界
  “第三类画”是最能代表吴   木先生,也是吳   木先生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艺术成就,这种绘画不古不今,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章致中先生将导览的重点时段留给了吴    木先生独特个性的“第三类画”。
  “‘第一类画’是传统画,‘第二类画’是现代画,而‘第三类画’是留给后世人欣赏和思考的,因为‘第三类画’中有很多常人所无法理解的绘画精神。董其昌的出现带来了中国画的分水岭,董其昌之后的中国画更向西学方面发展,作者描绘的不见得是常人所看到的自然界的山水,而是描绘了作者心中所想的山水。”
  介绍完“第三类画”的含义后,章致中先生便举例《百尺飞泉水一湾》这幅画详细说明。“画面往往会逆向思维,构图出其不意,虚实相生。用黑墨画绿水你见过吗?”随后在《兴到为之册页——夕阳钟声》这幅“第三类画”中,章致中先生再次感叹了吴   木先生的意境高度,“吴老师色彩的运用很大胆,用酒红色画松树杆及其山石,这是超越自然的。”
  “传承吴老师吴门画派的艺术精神,探究吴老师吴门画派的艺术密码将是我和苏州艺术家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章致中先生说。
其他文献
建筑果真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人的古典营造更以它独特的方式记录、延续、更迭着历史和文化:包含等级、身份、伦理、思想、审美、情趣、追求、愿望……并暗合中国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哲学自然观和各个时代想要隐喻的内容。  如果没有这些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古建筑,以确确实实的物理实体“强行”提醒,我们或许真的会逐渐遗忘那些独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遗忘自己在精神文化上的根。而现在,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记
期刊
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蒯福、蒯祥父子率领香山帮等众建筑工匠,参与建设承天门、紫禁城三大殿等大型皇家工程。随后,蒯祥设计督工营造明十三陵中的景陵、裕陵。“蒯侍郎”官至二品,享一品俸禄,连明宪宗朱见深也尊称一声“蒯鲁班”,业内风头必定无两。  能参建、督工这代表国体的皇家工程,手底下拉得出一支得心应手的工匠队伍,说明“蒯侍郎”及其身后的香山帮已被认证出手了得。而香山帮前前后后经历的营造历史,也是传
期刊
本刊直播团队携手章致中解读吴?木先生艺术密码  7月8日上午九点半,吴?木先生的弟子,吴门知名书画家章致中先生为广大观众在线导览了苏州名城艺术馆的年度大展《吴?木书画作品展》。  现代苏州直播团队通过抖音直播,带领观众线上云游吴?木先生一生中各个时期的百余件作品,讲述了吴?木先生的艺术历程、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绘画技巧和思想品格,全面展现了吴?木先生的书画魅力。章致中更是深入解读了?木先生的山水笔
期刊
手艺过硬,就能登上大舞台  杨根兴从15岁开始做小工,父亲是瓦工,舅舅是木工,说起来两门手艺都承自家传,手艺过硬,就能登上大舞台。  上世纪80年代到南京修复夫子庙,是杨根兴特别自豪的一件事情,一修就是9年。通常所说的南京夫子庙,实际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建筑群。夫子庙的大部分建筑于1937年毁于日军侵华战火,今天我们看到的夫子庙建筑,大部分是重建之后的模样。  1983年,30岁的杨根兴与几
期刊
小暑前后,气温也还“过得去”,未到十分炎热,早晚20℃出头。若不下暴雨,清晨五點多钟天色就亮了。古城的市井准备准备,就开始了一天里的第一波忙碌。  买汰烧,是南方人生活中最经典的晨间序曲。眉毛胡子一把抓,烧一吊子水,稍微收拾一番,快点出门买小菜。  跑到菜场,已经乌泱泱地,全是人。菜场当然不止卖菜,顺带买两双拖鞋,买两斤桃子回去也很正常。古城的河桥街巷,桥是十字要道,人上人下,桥堍头倒也有几个菜摊
期刊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艺术成就越来越漠视,中国社会趋向西化。尤其对于见识越来越广,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年轻人,已完全忽略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建筑这项工作。  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忽略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必得领略其中博奥、独特的美学魅力。  中国营造的美学密码  中国古建筑靠师徒口传心授,很少成书,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
期刊
记者同摄影师来到薛林根办公室已是午间时分,薛林根正戴着眼镜俯身察看设计院提交上来的关于柬埔寨海外园林的设计方案。薛林根的办公室都是中式家具,陈设简单,盆景却很多,缤纷繁茂,整齐摆放在窗台上,与窗外的庭院中的青葱绿树相得益彰,成了摄影师拍薛林根时的背景。  “今天事情比较多,所以中午都没空休息。”采访完薛林根后,薛林根的儿子薛东就带领记者下楼来到太湖古建公司的设计院。不同于薛林根办公室的中式风格,薛
期刊
还记得上一次梦中梦到鲸鱼从天空游过是什么时候吗?或许你已经忘了,或许你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封回到童年的邀请函,回归最纯真的爱与幻想。  雨季前的一个周末,亦心的画展如约而至,这是一个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也是女儿对父亲稚嫩却足够用心的爱的表达。主人公亦心(Chloe)是一位年仅八岁的小画家,本名杨溢,她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画家杨明义,一生都在描绘挚爱的江南水乡,首创新一代江南水墨水乡新风格,1978年因创
期刊
自古以来,出手即不凡。  从紫禁城,到苏州园林,叠山、理水、砌砖、木雕、石雕、砖雕、彩绘、泥塑……每一个微小的领域都将营造技艺发挥到极致。逛园林,度光阴,不仅长见闻,还提升审美力。  园林营造是稀罕物,更是一门有生命的艺术。  1979年,香山帮匠人首开在国外造园的先河。首个作品,是位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此后,从美洲到非洲、欧洲……40多座“新苏州园林”陆续出口海外。加拿大温哥华的逸园、
期刊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今年苏州的梅雨季如期而至。丰沛的雨水顺着乌黑的屋檐飞流而下,若是恰好坐在窗边,赏赏雨、做做事,多好。不必过于担心雨水的侵入,古老而智慧的苏州传统民居早在设计之初已将这些可能性考虑在内了。  回到当初,中间一条窄窄的河道,两边粉墙黛瓦式传统民居,或许是苏州留给人们的初印象。  保护苏州传统民居  就是保护苏州古城,保护苏州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