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调研组围绕“江苏旅游再出发”这一课题,历时一个多月实地考察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旅游亮点,与有关部门、企业和专家学者进行座谈。结合调研数据和座谈情况,围绕着力打造“水韵诗意、秀美江苏”,提出如下建議。
定位:“水韵”是上天所赐,“诗意”乃人文渊薮,叠加起来就是“秀美江苏”之脉,需要深度挖掘,匠心打磨
说起“水韵江苏”,是因为江苏处在长江、淮河、沂沭泗三大水系的下游,以1%的国土面积承担了中上游200万平方公里流域、约占全国1/5面积的“客水”;加之河湖如网、通江达海,淡水面积约占全国1/6,占比在全国最高,海岸线长达1000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故以“水韵”著称,自然也就有了鱼米之乡,为“诗和远方”创造了条件。
说起“诗意江苏”,是因为这里既有“大风起兮云飞扬”为代表的汉文化,气势豪迈、威震中原,又有丝竹绵长、温文婉约的吴越文化,“小桥流水人家”足以展现“梦里江南”画卷,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拥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明朝时,江苏乡村私塾就已相当普及,进士和状元数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10和1/3,名家辈出如耀眼群星;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均与江苏密切关联;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每座城市都有着不尽的诗词雅韵,全唐诗中吟咏镇江的达千余首,吟诵南京、扬州、苏州等地的名诗佳句更是耳熟能详;明城墙、秦淮河、苏州园林、昆曲、苏州评弹等至今仍承载着过往的辉煌,名曲《茉莉花》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的完美演绎彰显经典永流传。
如今,不少省份都在积极打造省域旅游名片,“好客山东”“七彩云南”“老家河南”等品牌,为当地旅游业增添了更多的神采和韵味。江苏自然风光秀美,更有意蕴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需要通过系统谋划,深度挖掘和彰显,将人文优势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并进行整体设计,以提升江苏旅游的独有魅力。
没有倾斜就没有政策。要叫响“水韵诗意、秀美江苏”旅游品牌,让更多人畅游“江苏水韵”,沉浸“江苏诗意”,感受“江苏美好”;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诗词书画之乡,丰富“水韵诗意”内涵;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推进明城墙的保护和开发,使之成为标志性旅游项目,特别是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指示精神。
创意:旅游是体,创意是魂,要为旅游注入不一样的元素,“无中生有”打造出更多旅游精品
江苏人素有“无中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根基就是“两头在外”,在发展旅游过程也创造了不少成功案例。无锡市滨湖区灵山小镇·拈花湾从佛经中“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中汲取灵感,历经五年打造,使灵山从一个单纯的观光景区,一举蜕变为“网红”休闲度假胜地。常州市将恐龙园项目与高速公路服务区结合,探索出“交通+旅游”的新路,使高速公路过客在服务区也可与“恐龙”亲密接触。淮安市打造西游主题乐园,并嫁接极地海洋动物,让夏季旅游尤为火爆。江苏发展高品质旅游业,尤其需要灵光一现,碰撞出创意火花,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从现实来看,江苏需要通过不断产生新的创意来克服旅游资源的“短板”。夏季炎热,游人稀少,则可开发更多的夜游和水上游;地势平坦缺少名山,难以奇景取胜,但比较适合发展康养休闲旅游;长江为堑,跨江交通不畅,但随着更多过江通道的开通,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以上海为龙头的沿江、沿湖、沿海城市群一体化旅游,将会成为江苏旅游新的亮点。
突出创意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一是要改革现有招投标体制机制中对资质等方面的过度限制,不预设过多门槛,让国际创意大师能够参与旅游设计,从而打造出标志性旅游项目;二是要立足江苏特色进行创意,真正有价值的创意从来不是浮在表面而是嵌入文化因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应成为江苏旅游精彩创意的底色;三是要舍得在创意上加大投入,旅游卖点更多的是依靠其创意,舍得大投入才有大回报。
线路:打造提升“东西南北中”五条品牌旅游线,“以线带面”推动整体区域旅游发展
江苏旅游亮点很多,但存在散线遗珠现象,需要加强“串烧”功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省份都非常注重打造旅游线路的布局,比如浙江提出加快“东扩”发展海洋海岛游、“西进”发展生态游和乡村游,把“海上浙江”和“山上浙江”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两翼;陕西则注重打造丝绸之路、华夏文明寻踪、红色革命感悟等精品主题线路。相比较而言,江苏景点众多,但旅游线路不是很明晰,特色不够突出。从全省范围看,建议进一步打造提升“东西南北中”五条主题旅游线或旅游带。“南线”为“江南经典”游,从苏州经无锡、常州、镇江至南京一线;“东线”为“黄金海岸”游,从连云港经盐城到南通的沿海线;“中线”为“运河文化”游,南起苏州经锡常镇扬(泰)淮宿北至徐州一线;“北线”为“英雄美酒”游,从徐州经宿迁、淮安到连云港一线;“西线”为“边界生态”游,从徐州起经苏皖边界、苏浙边界至宜兴一线。
同时,根据“长尾理论”,只要具备相应条件,非热门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互联网以及高铁、高速公路等便捷交通的出现,使得非主流、小众旅游产品有机会进入游客视野,旅游线路的整合优化,能够进一步推动江苏旅游遍地开花,“王谢堂前燕”亦可“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化提升标志性旅游线路,需要进一步凸显其独特人文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结合水陆交通网络及中心城市分布,通过“以线带面”实现各类旅游要素在全域空间聚合,精心打造出在全国乃至国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旅游线路,让江苏成为人们“来了还想再来”的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
融合:复兴传统手工业,“以新促老”使江苏旅游有乡愁,更有家国情怀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消费方式以及生产方式都在发生转变,将由工业经济时代的标准化设计、批量化生产、同质化消费,转向智能经济时代的定制化设计、单件小批量生产和个性化消费。同时,人们对“返璞归真”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必将推动传统手工产业的逐渐复兴,并使其成为旅游产业的有机组织部分。
江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发达的传统手工业,形成了诸如云锦、金陵金箔、苏绣、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特色浓郁的手工业文化。传统手工业背后的匠心巧思和文化密码,与当代旅游更注重个性体验和文化底蕴相契合,让那些浸润历史、承载记忆的手工业制品的稀缺性更加彰显。比如,扬州东关街片区历史上以盐业和漕运为龙头的商业文明孕育了发达的手工艺,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一度陷入衰败。如今经过创造性改造,东关街樊顺兴伞店、孙铸臣漆器作坊等一大批传统手工业品牌得以复兴,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推动手工业复兴,应考虑传统手工业与特色村落、特色街区的共生和融合,以区别于生硬的“露天博物馆式”“盆景式”或“再造式”的展示型保护,注重保留“原生态”的生产生活功能的互动方式,可延续“家庭作坊—前店后坊—特色街—工艺村”的格局层次,在功能形态、产业组织、旅游参与、空间模式等方面加强转型与升级。
此外,江苏还拥有众多的“老品牌”“传统美食”“传统村落”,如何使之复兴并与旅游融合,大有文章可做。比如,“老品牌”复兴成为当前热点,“回力”鞋如今已成为欧美流行风尚,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上海“皇后”毛巾成为当今流行品牌,扬州“谢馥春”也在近几年重新焕发生机。江苏省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涌现的“钟山”手表、“长城”电扇、“春兰”空调、“三笑”牙刷以及“燕舞”收录机等品牌,曾风靡一时创下数个中国第一,虽然这些“老品牌”大多已经远去,但它们有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让这些“老品牌”复兴并与旅游业充分结合,仍极具现实意义。
(申斯春、蔡怀平、罗纯超: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吕永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志刚
定位:“水韵”是上天所赐,“诗意”乃人文渊薮,叠加起来就是“秀美江苏”之脉,需要深度挖掘,匠心打磨
说起“水韵江苏”,是因为江苏处在长江、淮河、沂沭泗三大水系的下游,以1%的国土面积承担了中上游200万平方公里流域、约占全国1/5面积的“客水”;加之河湖如网、通江达海,淡水面积约占全国1/6,占比在全国最高,海岸线长达1000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故以“水韵”著称,自然也就有了鱼米之乡,为“诗和远方”创造了条件。
说起“诗意江苏”,是因为这里既有“大风起兮云飞扬”为代表的汉文化,气势豪迈、威震中原,又有丝竹绵长、温文婉约的吴越文化,“小桥流水人家”足以展现“梦里江南”画卷,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拥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明朝时,江苏乡村私塾就已相当普及,进士和状元数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10和1/3,名家辈出如耀眼群星;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均与江苏密切关联;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每座城市都有着不尽的诗词雅韵,全唐诗中吟咏镇江的达千余首,吟诵南京、扬州、苏州等地的名诗佳句更是耳熟能详;明城墙、秦淮河、苏州园林、昆曲、苏州评弹等至今仍承载着过往的辉煌,名曲《茉莉花》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的完美演绎彰显经典永流传。
如今,不少省份都在积极打造省域旅游名片,“好客山东”“七彩云南”“老家河南”等品牌,为当地旅游业增添了更多的神采和韵味。江苏自然风光秀美,更有意蕴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需要通过系统谋划,深度挖掘和彰显,将人文优势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并进行整体设计,以提升江苏旅游的独有魅力。
没有倾斜就没有政策。要叫响“水韵诗意、秀美江苏”旅游品牌,让更多人畅游“江苏水韵”,沉浸“江苏诗意”,感受“江苏美好”;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诗词书画之乡,丰富“水韵诗意”内涵;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推进明城墙的保护和开发,使之成为标志性旅游项目,特别是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指示精神。
创意:旅游是体,创意是魂,要为旅游注入不一样的元素,“无中生有”打造出更多旅游精品
江苏人素有“无中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根基就是“两头在外”,在发展旅游过程也创造了不少成功案例。无锡市滨湖区灵山小镇·拈花湾从佛经中“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中汲取灵感,历经五年打造,使灵山从一个单纯的观光景区,一举蜕变为“网红”休闲度假胜地。常州市将恐龙园项目与高速公路服务区结合,探索出“交通+旅游”的新路,使高速公路过客在服务区也可与“恐龙”亲密接触。淮安市打造西游主题乐园,并嫁接极地海洋动物,让夏季旅游尤为火爆。江苏发展高品质旅游业,尤其需要灵光一现,碰撞出创意火花,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从现实来看,江苏需要通过不断产生新的创意来克服旅游资源的“短板”。夏季炎热,游人稀少,则可开发更多的夜游和水上游;地势平坦缺少名山,难以奇景取胜,但比较适合发展康养休闲旅游;长江为堑,跨江交通不畅,但随着更多过江通道的开通,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以上海为龙头的沿江、沿湖、沿海城市群一体化旅游,将会成为江苏旅游新的亮点。
突出创意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一是要改革现有招投标体制机制中对资质等方面的过度限制,不预设过多门槛,让国际创意大师能够参与旅游设计,从而打造出标志性旅游项目;二是要立足江苏特色进行创意,真正有价值的创意从来不是浮在表面而是嵌入文化因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应成为江苏旅游精彩创意的底色;三是要舍得在创意上加大投入,旅游卖点更多的是依靠其创意,舍得大投入才有大回报。
线路:打造提升“东西南北中”五条品牌旅游线,“以线带面”推动整体区域旅游发展
江苏旅游亮点很多,但存在散线遗珠现象,需要加强“串烧”功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省份都非常注重打造旅游线路的布局,比如浙江提出加快“东扩”发展海洋海岛游、“西进”发展生态游和乡村游,把“海上浙江”和“山上浙江”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两翼;陕西则注重打造丝绸之路、华夏文明寻踪、红色革命感悟等精品主题线路。相比较而言,江苏景点众多,但旅游线路不是很明晰,特色不够突出。从全省范围看,建议进一步打造提升“东西南北中”五条主题旅游线或旅游带。“南线”为“江南经典”游,从苏州经无锡、常州、镇江至南京一线;“东线”为“黄金海岸”游,从连云港经盐城到南通的沿海线;“中线”为“运河文化”游,南起苏州经锡常镇扬(泰)淮宿北至徐州一线;“北线”为“英雄美酒”游,从徐州经宿迁、淮安到连云港一线;“西线”为“边界生态”游,从徐州起经苏皖边界、苏浙边界至宜兴一线。
同时,根据“长尾理论”,只要具备相应条件,非热门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互联网以及高铁、高速公路等便捷交通的出现,使得非主流、小众旅游产品有机会进入游客视野,旅游线路的整合优化,能够进一步推动江苏旅游遍地开花,“王谢堂前燕”亦可“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化提升标志性旅游线路,需要进一步凸显其独特人文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结合水陆交通网络及中心城市分布,通过“以线带面”实现各类旅游要素在全域空间聚合,精心打造出在全国乃至国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旅游线路,让江苏成为人们“来了还想再来”的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
融合:复兴传统手工业,“以新促老”使江苏旅游有乡愁,更有家国情怀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消费方式以及生产方式都在发生转变,将由工业经济时代的标准化设计、批量化生产、同质化消费,转向智能经济时代的定制化设计、单件小批量生产和个性化消费。同时,人们对“返璞归真”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必将推动传统手工产业的逐渐复兴,并使其成为旅游产业的有机组织部分。
江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发达的传统手工业,形成了诸如云锦、金陵金箔、苏绣、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特色浓郁的手工业文化。传统手工业背后的匠心巧思和文化密码,与当代旅游更注重个性体验和文化底蕴相契合,让那些浸润历史、承载记忆的手工业制品的稀缺性更加彰显。比如,扬州东关街片区历史上以盐业和漕运为龙头的商业文明孕育了发达的手工艺,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一度陷入衰败。如今经过创造性改造,东关街樊顺兴伞店、孙铸臣漆器作坊等一大批传统手工业品牌得以复兴,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推动手工业复兴,应考虑传统手工业与特色村落、特色街区的共生和融合,以区别于生硬的“露天博物馆式”“盆景式”或“再造式”的展示型保护,注重保留“原生态”的生产生活功能的互动方式,可延续“家庭作坊—前店后坊—特色街—工艺村”的格局层次,在功能形态、产业组织、旅游参与、空间模式等方面加强转型与升级。
此外,江苏还拥有众多的“老品牌”“传统美食”“传统村落”,如何使之复兴并与旅游融合,大有文章可做。比如,“老品牌”复兴成为当前热点,“回力”鞋如今已成为欧美流行风尚,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上海“皇后”毛巾成为当今流行品牌,扬州“谢馥春”也在近几年重新焕发生机。江苏省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涌现的“钟山”手表、“长城”电扇、“春兰”空调、“三笑”牙刷以及“燕舞”收录机等品牌,曾风靡一时创下数个中国第一,虽然这些“老品牌”大多已经远去,但它们有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让这些“老品牌”复兴并与旅游业充分结合,仍极具现实意义。
(申斯春、蔡怀平、罗纯超: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吕永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