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匠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漆树是大巴山里的瑰宝,有的生在自家门前,有的生在岩上,有的长在潮湿密集的灌木林里。漆籽榨出油来可以用来做蜡照明,可以烹炒一些小菜。生活困难时,漆籽磨成面也可以食用。但更珍贵的是割出来的生漆,无论在本地还是邻近的万源达县都是抢手的紧俏货。
  祖父是一个有经验的漆匠,一个知道收割漆树更懂得养护漆树的漆匠。
  一棵漆树就是一个漆匠的一口衣食。在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村,有一片成块成林的漆树就弥足珍贵。好多农家都是任漆树自生自灭,但是祖父总要给他们松土施肥,而且漆皮不开裂,不会伤树割口。祖父除了把自己家的漆林管理得年年丰产增收,还在没有割漆以前就开始谋划盘到别家不割的漆树,甚至在头一年就暗暗调查。踩线路,打主意。
  “谷雨上山看漆源,立夏动手把架拴,夏至除皮要放水,叶茂开刀割漆忙。”漆路从谷雨开始砍割,一直到刮皮放水后还要不停地修葺,就是正式开始对漆树收割了,还要不断地砍割跳出来的马刺和葛藤,才能确保漆路的通畅。漆路是漆匠在山里夯着雨水踩出来的。山里面本来四通八达都是茅草灌丛,下雨天就是顶着斗篷披着雨衣也要打湿一身衣裤。为了便于行走,漆匠在有漆树的地方用弯刀放倒蕨类马桑,四通八达地砍出一片开阔。山山相连,翠岭相通,既方便了自己,也为别人提供了方便。在山里绕着沟沟峁峁,路不便捷,就把漆树闲置了。浪费了资源不说,有的树还会被胀死。
  割漆的头一天,祖父提前准备好漆刀、刮刀、漆笕等割漆必备的工具,夜里鸡叫的时候趁着凉快就进山了。六七月的天气,正是昼长夜短酷暑难耐的时候。趁着早,祖父提着装着漆刀和做漆笕的楠树叶子的竹篮和饭兜,独自一人进入深山老林。那时鸟鸣山幽,清风习习,凉爽潮湿,空气带着湿漉漉的潮分,正是出漆的好时光。祖父割漆手艺精湛,心细如发。先上刀,后下刀。拿刀稳,下刀快,提刀利落,刀取丝掉,口齐无渣。祖父手艺熟稔,不拖泥带水,不多补一刀,每一刀都能见木不伤木。看祖父割漆,就像一位高明的庖丁挥舞着刀子在娴熟地解剖。不几刀,祖父就在一棵树上扎出无数的柳叶弯眉,鱼尾牛鼻。
  很多漆匠都在树茂林深荫翳凉爽的黎明时分,踩着晨露接着树叶上滚落的水珠开刀放漆。这个时段,不但人精神有力,而且漆树也十分精神,漆液流量更大。也许是漆树更喜欢回馈勤劳早起的人,心情愉快地多流出几成漆液。一旦阳光太大,人增加了惰性,少了力气,养着瞌睡,不仅上树危险,漆液流量也会少上几成。
  老实巴交的漆树有着其他树木没有的智慧和灵性,它是有着佛性的一种树。它把生命的木本精华割舍出来,流进手撮状的漆笕里。在大山云雾缭绕的白雾中,树的乳汁汩汩地从被扎出的漆眼里流出,像是漆树的眼泪。人的眼泪是咸的,漆树的眼泪带着冲人的呛味,有隐隐的暗红。当薄暮时分,漆笕里乳白色的漆液收进漆桶就变成了血红的黏稠,像是晚霞,分外醒目。但很快漆液在漆桶里就会鲜血一样乌黑,在外面凝结成一层厚厚的痂壳。
  人割尽了漆树的树液,收获了它的青春和活力,起满痂壳的一棵漆树在冬天干冽的风中,就容易中风干枯,咳嗽不止。我每次看着大山里长着结痂的驼背的漆树,就联想到山里那些因为劳累终日扛着腰身的漆匠,是过于快捷的流失的生命让他们的健康迅速地干瘪了下去。
  祖父在山里长年累月地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四十多岁,腰就扛得很低,像漆树的树干那样弯着。但他爬在漆树上却尽量后仰,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从下而上的漆梯,看清漆口里流出的漆液。被放了漆液的漆树因为流量过大,有的弯着,有的后仰,大多都改变了挺拔的姿势,这也是祖父的姿势。祖父在我眼里就是一棵漆树的样子,漆树一样被放出了很多的漆液,变得不再刚直,显出久经风吹雨打承受的模样。只有有了漆树的模样,有了漆树的“舍”,才会成为一个标准的割漆匠。因为漆树经常需要向人们不停地提供自己生命的乳液,年幼的漆树也显得老成,显得像山里人一样老实敦厚。但漆树的性子却是火辣辣的,不要说趴在它的树干上,就是从它的树下经过都有可能中毒过敏,起满疙瘩,浑身瘙痒。当我了解了一棵漆树的性子后,就更懂得了一个漆匠的艰难。
  为了祖父在山里割漆,祖母准备了两个小木匾桶和一个大桶,一个用来装漆,一个用来给祖父送饭,一个用来准备装小漆桶装不下的生漆。祖母在用来装饭的木匾桶底层用铁皮和黄泥安装了一个密封的盛火炭的夹层,用来保温。在靠近上层处镶嵌了一个隔挡,用来装菜。每天早上,祖父都背着祖母给准备的一天的食粮,走进大山。大山里,树木都不会说话,祖父也不大说话,祖父在那里就像一棵漆树。他先把楠木树叶做的勺斗状的漆笕插入两个漆口汇合交叉口,拿着寒光闪闪的尖刀,从漆树的上部往下,一刀一刀地从月牙的口子里放出漆来。祖父对一棵漆树的收割,就像是在收割岁月,收割时间的年轮。割完一轮漆树,祖父会瘦上一圈儿,祖母也会瘦上一圈儿,月牙儿却喂养得逐渐涨出丰腴的身子骨,像是一轮半月挂在树上。
  祖父有山里割漆匠的厚道,遵循着山里割漆匠的规则,凡是别人割过漆树的地方,就是别人的树,从不沾染半分,来年都会自觉地给留下。就是到季节了,漆树还没放水,也要找到前面割过的漆匠,确认同意后才接过手收割。我跟着祖父割漆,刚开始看到路边剩余的漆树没有割还不明白,心想,现成的漆树祖父为什么不割。直到祖父说这是别人留下的,也许是让它休养生息,才知道山里的每一根漆树,后面都有一个实诚的汉子,都有人在细心地照管和收割。
  看着祖父收割回来大桶大桶的生漆,一家人心里都填得满满的。但转包别人的漆树收割后,得按比例给别人抽成。我看着满桶满桶的漆液被大部分分给了别人,自己只是留下了很少的一点儿,心里像是被人剜了一刀肉一样难受。就想着别人不要该多好,或者那秤能早点儿翘起来,不要分走太多。祖父坦然地说,这是别人的,就该足斤足两地过给别人。尽管这样,祖父在大山里割漆时遇到没有主人的野漆,也不肯下狠刀。祖父会拣那些成年的漆树收割,把那些偏弱年幼的漆树蓄着。一棵漆树如果割漆太早,漆树不但没有精神,漆液不多,还容易干枯死亡,而且祖父在割完一棵漆树后,都会让漆树养精蓄锐休息几年。一个漆匠在人迹杳至的山里,凭着内心对漆树的感情爱护着漆树,守护着一棵棵漆树成长的时光。
  作为漆匠的祖父在离开人世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件割漆护身的罩褂,那也是我唯一的念想。
  祖父那一件罩褂,齐腰及膝,被漆树磨得十分粗糙僵硬,黑得透亮,刺鼻难闻,但韧性极好。这件罩褂祖父割漆用来护身,上树用来护腰,搅漆液用来防漆液沾着腿裤。由于随时被漆熏染,到处都是乌黑乌黑的一块一块漆渍,发出年深日久的味道。那种味儿是洗不掉的,已经渗入了罩褂每一个细缝,以至于我闻着这罩褂的味儿,就把它当作了祖父的味道。祖父的味道,就是生漆的味儿,那是一棵棵漆树的生命之液。没有看见祖父的身影,但闻着这股熟悉的味儿,就知道祖父还站在不远的地方。
  我现在依然常常看着那件罩褂。我舍不得丢掉,闻着那味儿,似乎就听见了祖父落在地上的腳步声,看见了祖父努力仰着头,看着漆液流进漆笕的模样。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早上八点的气温是10℃,有间歇的小雨。我们的大巴从罗马尼亚的泰梅什堡起程,往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方向驶去。  公路是低级别的。两旁的芒草摇曳着漠然的狗尾巴,没有一点儿血色。偶尔一丛灌木,铅华已经褪尽,剩下干巴巴的枯枝。  庄稼,老老实实地让秋天收割了,遗下大片黑乎乎的土地。  穿过一个小镇,颜色搭配新鲜了。梧桐树被拦腰一斩,新长的枝叶井然有序,拼命金黄。  又见黑土地,夹杂着绿色,这里一小块儿,那里
“有若”非“若有”,此“有若”乃春秋末年鲁国人民,字子有,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后被人尊稱为“有子”。  春秋时,鲁国第26任君主鲁哀公执政,恰逢经济严重下滑,于是请来智库的专家有若献策。鲁哀公问有若:“饥馑之年,物用不足,该怎么办?”有若建议降低民众的赋税。鲁哀公难以理解。有若解释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从哪里富足?”  鲁哀公忧虑的是,百姓困难,政府没有钱救济怎么办
1  嵛山,也叫嵛山岛,泊在东海边。  东海宛若一匹蓝绸,嵛山恰似缀在蓝绸上的一颗碧螺。  四月初,夏尚浅。淡淡的水雾,凉凉的风,裹挟着那一个嵛山岛。那是一个有生命的岛,是一个有灵性的岛,是东海水滋养的一个岛。它优美、秀丽、轻盈、灵动,它像一个“旖旎仙花解语,轻盈春柳能眠”的豆蔻女孩,浅笑盈盈,坐在东海的波涛上掐浪花,掐一朵,扔回海里,再掐一朵,再扔回海里……  那天,我要在美丽的嵛山岛度过一个初
5月15日上午,游太昊陵。  车出周口,不一会儿就驶上了高速公路。到淮阳虽说只有二十多公里,但有高速路毕竟快多了。  天空中飘着零零星星的雨滴,没有人讲话,我似乎有些昏昏欲睡了。太昊陵,我来过多次,但是,对太昊陵的记忆一次比一次深刻。  突然,有人问起太昊陵是怎么来的呢?我自告奋勇,当起了解说员。我说了半天蹩脚的“河普”(河南普通话),同车的外地文友说,半句也没有听懂。川汇区委宣传部长陈景军接过我
跟晨鸟同时起床  窗外的鸟声总是跟她的闹钟一同响起  这个时候 晨光还正在做出场准备  世界上的事物还没来得及挑明  她的美梦也还没做到结尾 就被半路打劫了  她一边起床 一边感叹  鸟儿们的早读  比孩儿们的早读还要早啊  跟孩子们一起课间休息  她坐在一块草地上  孩子们都簇拥在身边  有的给她按摩  有的为她拍照  有的在她面前撒嬌  尽管天很蓝 云很白  她还是喜欢眯上眼睛  带着神秘的微
阳光下,南瓜的藤蔓在春风里奔跑,在鸡鸣声中奔跑,在呢喃的乡音里奔跑,在母亲的目光里奔跑,在我的诗歌里奔跑。  我不知道南瓜冬瓜那些无比柔韧,但无比坚韧的藤蔓究竟奔跑了多少年,但我知道,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种植南瓜冬瓜了。那时候,父亲在外地教书,工资不多,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娃娃在家,生产队分的粮食总是太少,无法喂养我们天天咕咕叫的肚子。母亲没办法,就在自留地里种红薯,种芋头,在地里的空隙处种了南瓜冬瓜,
醒来,一直有一张脸在眼前晃动。眼袋很大,比眼睛还大,重重地向下垂着。花白头发有点长,不讲究,风一吹就凌乱起来,随性地披在头上。偶尔会用手指捋一下头发,这让他看起来很有范儿。他就是冯骥才。家乡人喜欢叫他大冯。    这次好了,他来慈溪了。  在慈溪第一次与他交谈,是在市领导出面宴请的席上。赶到酒店时,他已经到了,市长正和他坐在一起。一大帮人坐了两桌,我被安排在第二桌。虽然不在同一桌,也算是同一间屋子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天津瑞景中学高三女生  直播开学引争议  2016年9月1日上午11时许,某直播平台上,身穿校服的高三女生王芳(化名)直播了开学时的课问活动情况,画面中,王芳从操场上同学们娱乐、谈笑的场景,一路播到教室内在做功课的同学,视频中的学生均穿着标有“天津市瑞景中学”字样的校服。在一条动态中,她还展示了班级课表,并写道:“除语文、历史、英语课不能直播外,其他时间都可。”并写下
街边依然挂着几个喜庆的红灯笼,多余的光给夜行的人照亮了路。之所以说这光是多余的,大抵是因其在被挂上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燃烧发光。对于鲁镇的人们来说,红色是好的,喜庆是好的,亮堂也是好的,但唯独灯笼想发光就得烧蜡烛这一点却让人气愤。人们虽从灯笼前来,在淡红色的光里去,但心里却一定要恨恨地骂上一番——这种只烧蜡烛却产不出高粱米饭的混账东西。  我走在黯淡的红光里,独自面对着夜里沉降下来的冷空气。我在这片
踏上磨心山之旅,是一次完完全全的忘我之旅、清心之旅。  行走在“仙芝茶庄”和“玉佛宝塔”之间,不似行走,倒像是幻作一个仙子,一个采茶的仙子。  未曾品茶,仅是咀嚼着采茶歌,便醉了八分。  生在山上青又青,  十个姑娘采我心。  火神菩萨要我命,  水漫金山又还魂。  移步换景间,灵秀的凉亭,拙朴的碑林,一次次撞击着心灵。  就是今日,一时间与清末文人刘梦兰相偕而行:“蒲门晓日”虽不见,“石壁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