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而我们现在的生物课堂,仍然存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原始状态。那么,如何优化我们的生物课堂呢?下面,我就初中的生物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有效备课,深挖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如在讲述《食物的消化》一节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重点和难点,小肠中有三种消化液(胆汁、肠液、胰液)并有多种消化酶,把三种食物彻底消化成小分子溶于水的物质是消化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是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讲清让学生理解好这两点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也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备课要注重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物中的难点
如在学《呼吸运动》一节时,应用物理中的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呼吸运动原理,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气体压强减小,小于肺泡内气体压强,肺泡体积增大,导致肺泡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外界气体进入肺泡,直到外界大气压强、肺泡内气体压强、胸廓气体压强相等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变化相反,完成呼气。在备课时要灵活应用多学科知识解释生物学原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生物学知识。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膝跳反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人们有意识后就不存在这种现象。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急于揭示生物现象的本质。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知识,学生就很容易学会反射和反射的结构基础,并用生物知识解释上述现象的本质。另一方面,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 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四、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节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现象,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这样既加强了动手实验,又加强了合作交流,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叶时,笔者把一片绿叶发给每一个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叶上面颜色较深、落叶总是上面朝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 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植物三大作用关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交流后展示见解和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五、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適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引导。(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一、有效备课,深挖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如在讲述《食物的消化》一节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重点和难点,小肠中有三种消化液(胆汁、肠液、胰液)并有多种消化酶,把三种食物彻底消化成小分子溶于水的物质是消化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是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讲清让学生理解好这两点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也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备课要注重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物中的难点
如在学《呼吸运动》一节时,应用物理中的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呼吸运动原理,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气体压强减小,小于肺泡内气体压强,肺泡体积增大,导致肺泡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外界气体进入肺泡,直到外界大气压强、肺泡内气体压强、胸廓气体压强相等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变化相反,完成呼气。在备课时要灵活应用多学科知识解释生物学原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生物学知识。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膝跳反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人们有意识后就不存在这种现象。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急于揭示生物现象的本质。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知识,学生就很容易学会反射和反射的结构基础,并用生物知识解释上述现象的本质。另一方面,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 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四、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节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现象,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这样既加强了动手实验,又加强了合作交流,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叶时,笔者把一片绿叶发给每一个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叶上面颜色较深、落叶总是上面朝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 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植物三大作用关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交流后展示见解和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五、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適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引导。(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