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o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1~2题,15分)
  1.根据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⑶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⑷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根据提示默写出诗歌原句。(前3题各2分,第4题5分,共11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不要因我国体制改革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皱眉兴叹;君不见,就在那失败、挫折之后,百舸争流的壮阔宏图和万山葱茏的勃然新貌早已铺展在我们面前。
  ⑵古代文人多借诗歌表达对民生苦乐的关心之情。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选择表达这一内容中任何一方面的两个连续的诗句,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①表达因人民苦而痛苦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达因人民乐而快乐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初中所学的现代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或者两个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按下面的要求填空,把你课外阅读的成果展示出来。
  在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我读得最熟的是____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因为他(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3~27题,5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之大成者,史称“_______________”。(1分)
  4.将文中横线上的文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字的意思。(2分)
  ⑴池非不深()⑵七里之郭()
  ⑶委而去之()⑷得道者多助()
  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所说“人和”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人和”是三个作战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孟子的观点,“域民”、“固国”、“威天下”究竟应靠什么?这个观点仍然适用于今天,为什么?请举例阐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历史不应该忘却
  李文海
  ①前几年,有位先生在一本颇有点名气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批评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对异族侵略的口诛笔伐的感情宣泄上,这就大大淡化了我们研究的理性色彩”。另一位先生则认为,解放以来关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造成了东方普遍落后的谴责,是一种早就应该抛弃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使历史批判的天平倾斜了”,按他们看来,殖民主义对东方历史“起了一种革命的作用”,“成为东方民族赶上现代文明的唯一的现实良机”。对于如此高深的理论,浅薄如我辈者自然难以领会。
  ②“感情”和“理性”的关系,本是史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历史研究应该客观,所谓客观,就是要尽量探求历史的真实,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描述历史。是不是一定要心如死灰、不带任何一点儿感情色彩,才能对历史进行客观的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倒怕也未必。因为不带任何感情这一点首先就难以做到。观察任何问题,也包括观察历史现象,总要有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或者叫立场。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感情,谁也回避不了。譬如说吧,不满甚至谴责“异族侵略者”的侵略行径,这自然是一种“感情”;但对殖民主义感恩戴德,认为它对被侵略国家的征服,不过是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文明和进步的福音,又何尝不是一种“感情”。这两种不同的“感情宣泄”,究竟哪一种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这实在不是靠自我的标榜,而要经受历史实际的检验。
  ③话扯得稍微远了一点儿,现在再拉回来谈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④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地疯狂地掠夺。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勒索的赔款即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赔款总数加上分期付款的利息,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日本国家四年半的财政收入。俄、英、美、日、德等国通过《辛丑条约》,则勒索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张之洞所办的汉阳铁厂,是洋务企业中创办经费最多的一个,建厂时共支出银五百八十余万两,也就是说,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勒索的赔款,可以建大约80个汉阳铁厂,较洋务派创办全部洋务企业时投入资金总和要多出好几倍。
  ⑤这是仅就不平等条约中对中国财富的掠夺一方面来说的。事实上,不平等条约是一条“屈辱的绳索”,从各个方面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捆绑得死死的,以便听凭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任意吸吮膏血,作践蹂躏。
  ⑥不言而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将这些理应拥有的主权拱手送给别人,任何一个侵略者也都不可能仅仅通过“友好交往”就把这些特权轻易攫取到手。事实上,在每一个较为重要的不平等条约订立之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都曾动用兵舰大炮,通过血与火的残暴手段,用野蛮的军事侵略(当然必不可少的还要伴随着政治讹诈、经济施压之类种种名堂)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正像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任英国侵华军全权专使的额尔金在谈到《天津条约》时十分形象地说的那样,这些条约是“用手枪抵在咽喉上逼勒而成的”。因此,在每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背后,几乎都含着一个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血泪斑斑的悲惨故事。
  ⑦如果我们说,了解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特征,我想是不能算过分夸张的。
  ⑧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这“血”流到了谁的身上,“失血”的中国人很清楚,吮血而肥者自然更明白。正是这损失惨重的“历史大出血”,才使得新中国的起步乃至今天的四化建设显得格外艰难。而某些依靠在一个多世纪中大量掠夺世界各国财富而发家的强国的统治者,却在那里一本正经地指责或嘲笑中国经济落后,这难道是公平的吗?
  ⑨历史无法割断。历史也就不应该忘却。
  (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
  9.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批驳的敌论点。(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论证部分和敌论点的两个分论点之间的对应关系。(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围绕第②段,运用在历史学科中培养起来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⑴第②段中体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是哪一句?(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作者在第③段中说“话扯得稍微远了一点儿”,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理解第④段文字,解答以下各题。
  ⑴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使用“不是……而是……”或同类的句式概括这一段论证的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读第⑥段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⑴在第⑥段中作者运用哪两个修饰性词语使所例举的有关史实具有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引用额尔金的话作论据有什么特殊作用?(1分)
  答:
  14.第⑧段文字使你对现阶段中国和欧美经济水平的差异有了哪些新认识?(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人体与病毒的斗争
  ①病毒在人体内遇到的最大敌人是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即白细胞)在人体内不断巡视,并随时消灭入侵物质。这些淋巴细胞使用的是比科学家发明的任何物资都更有效的生化物质,它们在发现了含有病毒的细胞时便会将这些细胞杀死——这常常能使人体完全康复。因此人即使是染上了像霍乱、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大多数也能痊愈。
  ②免疫系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对付病毒过程中取得的最大胜利。在遭遇病毒的大规模袭击前,有意给人体注入小剂量的病毒(接种)或是病毒的蛋白壳体(注射疫苗),可使人体免疫系统为病毒的大规模袭击做好准备。这种方法已经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并且于1980年在全球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首次消灭一种病毒性疾病。
  ③但人类与病毒的斗争远未结束。病毒的遗传结构简单,这便意味着它们能迅速变异。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通过不断改变蛋白壳体,使人类的免疫系统每次都需要对它进行重新确认,它们从而赢得了时间得以在人群中传播。正是这种变色龙似的天性使得人类消灭普通感冒病毒的努力一直不能成功。
  ④一些病毒还进化出一些特殊能力,它们在侵入细胞时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因此它们能悄悄地不为宿主所知地传播。HIV病毒便是这样一种病毒,感染了这种病毒的人每50人中约有1人死亡。
  ⑤一些病毒通过侵入新的物种而得以大量繁殖。流感病毒便与禽类和猪身上的病毒有关。而艾滋病被认为是狩猎引起的,因为HIV病毒被认为是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黑猩猩所携带的SIV—CPZ病毒的一种变体。非典病毒与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有关。
  (摘自《参考消息》2004年2月9日《病毒——看不见的敌人》,题目为编者所加)
  15.淋巴细胞对人的健康有怎样的意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理学将免疫系统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本文中所说的免疫各属于哪一种?(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病毒怎样和人类的免疫系统周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根据从本文中获得的知识,用一句话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自己提高或巩固自身健康水平的具体措施。(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使用单横线在原文上标出第②段中每个分句里确保其说明准确性的词语,并就其中的一个词语说明其之所以准确的原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走近母亲
  ①那天,是周末,早就说好了要和朋友们去逛夜市,母亲却在下班的时候打来了电话,声音是小女孩般的欢欣雀跃:“明天我们单位组织春游,你下班的时候到威风糕饼店帮我买一袋椰蓉面包,我带着中午吃。”
  ②“春游?”我大吃一惊,“啊,你们还春游?”想都没想,我一口回绝,“妈,我跟朋友约好了要出去,我没时间。”
  ③跟母亲讨价还价了半天,她一直说:“只买一袋面包,快得很,不会耽误你……”最后她有点生气了,我才老大不情愿地答应。
  ④一心想速战速决,刚下班,我就飞身前往,但是远远看到那家糕饼店,我的心便一沉:店里竟挤满了人,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店外。我忍不住暗自叫苦。
  ⑤随着长龙缓慢地向前移动,我频频看表,又不时踮起脚向前面张望,足足站了近20分钟,才进到店里,我已是头重脚轻,想着朋友们肯定都去了,更是急得直跺脚。春天独有的风绕满我周身,而在新出炉面包熏人欲醉的芳香里,裹挟的却是我一触即发的火气。真不知母亲怎么想的,双休日在家里休息休息不好吗?怎么会忽然心血来潮去春游,还说是单位组织的,一群半老太太们在一起,又有什么可玩的?而且春游,根本就是年轻人的事,妈,都什么年纪了!
  ⑥前面的人为了排队位置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便有人热心地出来给大家排顺序,计算下来我是第三炉的最后一个。多少有点盼头,我松了口气。
  ⑦就在这时,背后有人轻轻叫了声:“小姐。”我转过头去,是个不认识的中年妇女,我没好气:“干什么?”她的笑容几近谦卑:“小姐,_____________?你看,我只在你后面一个人,就得再等一炉。我这是给儿子买的,他明天春游,我待会还得赶回去做饭,晚上还得送他去学校听课,如果你不急的话,我想,嗯……”她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请求,“请问你是给谁买的?”
  ⑧ɑ我很自然地回答:“给我妈买,她明天也春游。”
  ⑨不明白,当我作出回答的时候,整个店怎么在刹那间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眼光一起投向了我,我被看得怔住了。
  ⑩有人大声地问:“你说你给谁买?”我还来不及回答,售货小姐已经笑了:“嗬!今天卖了好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当妈的。”
  {11}我一惊,环顾四周才发现,排在队伍里的,几乎都是女人。从白发苍苍的老妇到绮年少妇,每个人的大包小包,都在注解着她们的主妇和母亲的身份。
  {12}我身后的那位妇女连声说:b“对不起,我真没想到,我真没想到,这家店人这么多,你都肯等,真不简单。我本来都不想来了,是儿子一定要,一年只有一次的事,我也愿意让他吃好玩好,我们小的时候春游,还不是就挂着个吃?”
  {13}她脸上忽然浮现出的神往表情,使她整个人都温柔起来。我问:“现在还记得?”
  {14}她笑了:“怎么不记得,现在也想去啊,每年都想,哪怕就在草坪上坐一坐晒晒太阳也好,到底是春天,可是总没时间。”她轻轻叹口气:“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大到你这种年纪的时候,才有机会吧。”
  {15}原来是这样,并不是母亲心血来潮,只是内心深处一个已经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仿佛醍醐灌顶的刹那,让我看到自己竟是个这样自私的人。
  {16}她手里的塑料袋里,全是饮料、雪饼、果冻……小孩子爱吃的东西。沉甸甸的,坠得身体微微倾斜,她也不肯放下歇一歇,她向我解释:“都是不能碰不能压的。”她就这样,背负着她不能碰不能压的责任,吃力地,坚持地,然而又是安详地等待着。
  {17}我说:“你太辛苦了。”
  {18}她叹了口气说:“谁叫我是当妈的?熬吧,等孩子懂得给我买东西的时候就好了。”她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声音里充满了肯定,“反正,那一天也不远了。”
  {19}只因为我的存在,便给了她这么大的信心吗?我在瞬间想起了我对母亲的推三搪四,整张脸像着火一样热起来,而我的心,开始狠狠地疼痛。
  {20}这时,新的一炉面包热腾腾地端了出来,芳香像原子弹一般地炸开,我前面那位妇女转过身来:“我们换一下位置,你先买吧!”
  {21}我一愣,连忙谦让:“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22}她已经走到了我身后,略显苍老的脸上明显有着生活折磨的痕迹,声调却是天生只有母亲才会有的温和决断:“但是你妈已经等了二十几年了。”
  {23}她前面的一位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一位回身看了一眼,也默默地退开去。c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的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通向柜台。
  {24}我站在原地,目瞪口呆,(pái huái)不敢向前。
  {25}“快点啊。”有人催我,“你妈还在家里等你哪。”
  {26}我(zhènɡzhènɡ) 地对着她们每一个人看了过去,而她们微笑着回看我,目光里有岁月的重量,也有对未来的信心,更多的,只是无限的温柔。
  {27}刹那间,我分明知道,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是不是所有的母亲都已习惯了不提辛苦,也不说要求,唯一的、小小的梦想,只是盼望有一天,儿女们会在下班的路上为自己提回一袋面包呢?
  {28}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我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选自《阅读与鉴赏》初中读本2003年10月号)
  2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1)频频看表( )
  (2)裹挟( )
  (3)pái huái( )
  (4)zhèngzhèng( )
  22.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说说你读后的心情和感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从整体看,本文的故事大致经历了三个情节阶段,请指出这三个情节阶段之间的转折点所在的自然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给文章第⑦段中的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话。(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根据提示揣摩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⑴句ɑ:联系前面的“没好气”,你觉得这里的“很自然”包含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句b:其实排长队给母亲买面包也是很简单的事,中年妇女为什么却认为这“真不简单”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句c:你感到“她们”是怀着怎样的情怀“这样”为“我”让路的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解读篇末首句中“泪水”的丰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完了这篇文章,从考场走进了家门,你一定想对母亲说点儿什么。究竟想说点儿什么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28题,50分)
  28.作文(50分)
  请以所给材料为依据,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个农民,他种的玉米在“最佳农产品比赛”中连年获胜,有记者问他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他老实回答:“我把最好的种子分给邻居。风会将成熟的玉米花粉从一块地吹到另一块地,如果我的邻居种的玉米是优良品种,他们的花粉就会下落在我家玉米地,那么杂交传粉就可以使我家的玉米大丰收……”
  要求:
  (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文章不少于600字。
  (3)文中出现的人名、校名均须用汉语拼音大写字母代替。
其他文献
破阵子  李 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的音节很美,而我首先想到的是这首个人抒愤的词作,是完全可以为当政者,乃至一切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所借鉴的。  词人出生于南唐建国那一年,他亲身见证了南唐四十年的国祚。词人回想起当年的尊崇,仍不免自喜,而如此盛景却是在亡国
期刊
翻阅近两年的中考作文,不少佳作都运用了题记,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如:“过去的,是记忆中熟悉的身影;不变的,是相片中永恒的微笑;留下的,是那段刻骨铭心的亲情;多少次在梦中无声地抽泣;多少次翻开影集的指尖不愿离去——只因那段苍茫的父爱。”(2004年江西中考佳作《苍茫的父爱 触动了我的心灵》)“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2004年重庆中考佳作《生命是一朵常
期刊
水调歌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是汉文化史上最有特色的文人之一。他的思想与人格融入了儒、道、佛三教而又各臻其妙。这首词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浪漫主义及旷达思想,是苏词代表性
期刊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恰当地运用副词能使语义表现更为丰富、完善,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所选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敬畏生命》为例,来谈谈副词的作用。在这篇课文中,贯穿全文且渗透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副词可谓不少,这些副词的使用勾勒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作者的浮想联翩之中,读者领略了生命的本质、生命
期刊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在这里我要说:“题好一半文。”  对于生活,有的人说它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有的人说它是“一首热烈的歌”,也有的人说它是“一场激烈的角逐”……
期刊
女作家宗璞的这两段文字,描绘了草原别样的天空,令人神往。从中,我们能看出作者飞扬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坚守。
期刊
〔接第1~2期合刊(一)~(八)〕    第一部分  (1~2题,12分)  1.根据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_______________,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  古》)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
期刊
相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说明文比较质朴、平直,行文不会曲折,更不会故意制造悬念,或运用众多的表现手法。说明文的命题角度和解读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熟悉其命题角度,掌握解读方法,我们就要有开说明文这把锁的几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把握说明的对象    分析说明文,首先就得知道文章说明的对象(内容、中心)是什么。如何认识说明的对象呢?  1.看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纲,一篇文章说明什么,标题应该告
期刊
我登上南行的151号公共汽车时,阳光灿烂。不过,芝加哥的冬日景色实在一无是处——树木光秃,融雪滩滩,汽车溅泼着污水泥浆前进。
期刊
F博士在小小的研究室里大声地说道:“啊,我缍完成了这项重大的发明。”  隔壁邻居的主人听到这话后便走过来问道:  “你发明了什么呀?看上去就像枕头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