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de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起着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在实际教学中,“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教学策略 发散思维 探索发现 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8
  “综合与实践”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板块,旨通过对一些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获得理性认识,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综合与实践”课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内容由于没有现成的教学资源,教具和学具都需要师生自己准备,因此影响了“实践与综合”课的实施力度。而且,由于“综合与实践”板块的内容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不少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阅读素材或信息窗口一带而过,导致“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落到实处呢?重视并开展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以2014年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为例,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策略加以探讨,以期对我们的实际教学有所启示。
  一、探索规律类内容
  案例:“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
  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并把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
  2.分类汇报交流。
  (1)三面涂色。
  有的学生是通过数直接得出结果的,有的学生已经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在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教师可以追问“这8个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以此突出顶点的特殊性。
  (2)两面涂色。
  有的学生可能是数出来的,有的学生可能是用2×12算出来的,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数和算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让用数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数的过程,再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算”,从而引导学生自然地发现算比数要方便、快捷得多。
  (3)一面涂色。
  教师先让学生着重观察、思考“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在每个面的什么位置”“你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吗”等问题,再引导学生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
  教学策略:变定向思维为发散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回答问题,稍有冷场就赶紧给予提示,要求学生按着自己预设的轨道走,解题必须遵守统一的格式和方法,不允许标新立异,即使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也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规定一步一步地进行,研究讨论往往稍放即收,唯恐场面失控,致使课堂纪律难以调节。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往往人云亦云,形成思维定式,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探索规律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在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处给予引导即可。如上述案例中,教师一开始并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要发现涂色的规律,而是允许学生通过数的方法得出结果,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数的方法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地考虑这里有什么样的规律,进而根据小正方体的不同位置和特点推算出每类小正方体的个数。通过这样的教学,变定向思维为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把握问题的规律,从而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观察类内容
  案例:“树叶中的比”教学
  1.学生按小组实践,记录相应的数据并计算。
  活动要求:
  (1)每小组测量2~3种不同的树叶。
  (2)每人测量10片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算出长和宽的比值(保留一位小数),并填在课本第67页的表格里。
  (3)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相应树叶对照,看看树叶的形状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2.组织学生比较交流。
  (1)你测量的是哪种树叶?比较每片树叶长和宽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不是同一种树叶,对照它们的比值和形状,你对形状和比值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发现?
  3.实际运用。
  猜猜老师采集的几种树叶:1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7∶1;2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2∶1;3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10∶9。
  学生猜测交流各是什么树叶,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
  教学策略:变模仿重复为探索发现。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学方法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导致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综合与实践”课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综合与实践”课以学生的探索为主线,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上述案例中,学生既要联系本单元比的知识,运用测量长度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利用统计的思想方法,充分开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活动。同时,学生要积极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和大家分享自己获得的数据,共同发现规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树叶有大有小早就有了体会,但对同一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没有体会。为此,教师让学生比较表格里的比值,引导他们发现这些数的大小是接近的,从而明白虽然同种树叶的大小有差异,但它长和宽的比值是比较接近的。既然同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那么这些比值必定会接近同一个数,这个数可能是所有比值的平均数,进而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知识,用算出的平均数验证刚才的估计,发现树叶中隐藏的规律。除此之外,学生还会有许多发现:不同树的树叶,如果形状明显不同,则长和宽的比值也明显不同;如果形状相似,则长与宽的比值接近。又如,如果树叶长和宽的比值越大,树叶的形状则越狭长;长和宽的比值接近1,树叶则越宽大……这些现实的体验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现象中蕴含的无穷魅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而这些收获与发现是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很难获得的。
  三、调查分析类内容
  案例:“互联网的普及”教学
  1.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师:阅读课本第110页,先独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从材料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什么是互联网的普及率?
  (2)在这段文字和统计表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读了这段文字和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2.调查统计,分析提升。
  师:我们班同学家庭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怎么样?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这些问题?怎样了解?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总整理各小组收集的数据。
  (1)各小组交流汇总收集的数据,每人把汇总结果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
  (2)根据统计的数据,每人完成百分率的计算并交流、确认结果。
  (3)出示全国家庭的互联网普及率,小组讨论: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家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与全国相比怎么样?
  ……
  教学策略:变生活问题为数学问题。
  在整个“综合与实践”板块中,调查分析类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们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涉及学生的生活,在真正意义上把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调查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常用方法,这类活动通常需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收集整理自身的、同伴的、家庭的、社会的各种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描述和分析数据,从而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如上述案例中,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身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并将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资料收集、数据呈现、分析判断的过程,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由此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和兴趣。
  “综合与实践”是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平台的同时,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探究、思考、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为课程改革书写新的篇章!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听到“数学家“这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数学家是天生就非常聪明吗?  生:数学家有着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  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数学家?  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近数学家”,讨论与数学家有关的一些数学问题、说说数学家的一些故事,并开展“中外数学家知多少”的知识抢答赛,评选出我们班的“数学阅读之星”。    二、数学问题与数学家    (一)最优化问题:煎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放弃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错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性。在数学课堂上,天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实践证明,错误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真实存在。错误能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错误信息,正确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巧妙点拨,
对于人民币,一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并能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于是,“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样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人人都
“方程”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初次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从认识方程开始,到要学会用方程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面对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颇感困惑和疑虑,通过观摩吴正宪老师执教“认识方程”一课,使我豁然开朗,顿悟不少。  问题一:会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  学生心声:方程嘛,不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吗?学习方程,有什么用?  我的困惑:教学方程,只要学生辨别方程的
一、适时板书:让课堂拥有流畅  【片段1】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生做数手指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像这样一根手指,一个指缝,一根手指,一个指缝……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一间隔的物体有哪些规律。(板书:找规律)  师:生活中,像手指和指缝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还有很多(出示例题情景图),你能从图中找出几组这样一一间隔排列
[摘 要]通过对一道题解题方法的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习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使习题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助推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拓展延伸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0  最近,看了2014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题,其中第21题十分有趣,虽然不难,却考查了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方
[摘 要]吴正宪是一位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平均数”是她最为著名的公开课之一。通过对吴老师课堂对话类型的统计和归类,总结出有效对话的功能及特点,使广大教师对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对话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对话 类型 有效 功能 机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29  “课堂对话表现有师生对话
[摘 要]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图形 旋转 基础 目标 度角 经验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4  数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教学内容看上去非常简单,所以很多教师教学这样的内容时认为没有必要深入研究教材。然而,正是由于没有深入研
“解决问题”无疑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它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的根本在于数学能力的养成。那么,如何利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呢?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通过培养四种意识,促成问题的解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兴趣之源  [案例1]“复杂的平均数”的教学片段。  师:昨天,我
[摘 要]在各类数学问题解决中,思考题是直接以“思考”来冠名的。要充分体现思考题的思考价值,不能只关注解题的方式和结果,更要关注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进行反思,以思考题的教学推动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考题 过程 结果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09  下图是学生刚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