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材料、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间的关系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20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技术把我们带进一个新的时代,而艺术让我们所处的时代多姿多彩。科学技术和艺术是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关系。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材料直接影响艺术设计的表达,而设计师的思维想法将会为技术、材料的发展带来灵感和创新。基于此,文章以苏州博物馆为例,浅析当下材料和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材料技术;苏州博物馆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对其作品的实用性、功能性以及艺术性表达的可实施性要求都较高的领域,而作品的实现和艺术的表达毫无疑问需要技术和材料的支持,在技术和材料的基础上表达思想和情感。回顾人类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任何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技术和材料都会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埃及建筑的测量和起重技术、古罗马的混凝土拱券技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等等都足以证明这一点,现代主义设计更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典型。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他在建造苏州博物馆时同样遵循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实现了传统和现代天衣无缝的过渡和结合。贝聿铭将当代技术和材料与苏州当地的地域文化、人文涵养有机结合,献给我们一个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一、材料、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意大利现代建筑师奈尔维认为:建筑是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技术加艺术。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广义建筑的扩大和外延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设计意图需要通过物质手段予以实现,而技术和材料恰是其中的媒介,同时,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也会开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完善艺术性表达,让室内外环境尽善尽美。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先驱柯布西耶在20世纪初便说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的形式经过几个世纪的漫长变化,在钢筋水泥的50年里为人类建筑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而正是在20世纪,金属结构、玻璃幕墙等新型材料已经成为新建筑的重要材料,使得当时的建筑形式和艺术表现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审美不断变化,由新材料、新技术催生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影响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人,在环境中的需求变化影响着能够解决空间功能性和实用性问题的科学技术,同时影响着解决审美问题的艺术创作,三者通过实践相互结合形成环境艺术设计。
  二、材料、技术在苏州博物馆室内外环境
  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一)苏州博物馆概况
  贝聿铭先生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苏州博物馆便是他送给家乡的礼物,也是他建筑生涯的封刀之作。这座博物馆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与现代主义的简洁风格结合得自然动人。贝聿铭先生按照“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将苏州博物馆置于庭院景观之中,使得博物馆与其周围的狮子林、拙政园等苏州古典园林协调统一。同时通过材料和技术的合理运用来诠释设计理念,让整个建筑在观感和功能上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
  苏州博物馆将建筑造型和所处环境自然融合,加上现代化的创新,无不体现出别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和苏州的江南人文特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它是集东方美学与古典园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现代园林的延续、经典建筑的典范。
  (二)苏州博物馆中材料的运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表现的影响
  “材料”是艺术家用以表达情感、灵感的物质载体,不同的材料经过不同的设计实践和精神创造能造就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苏州博物馆体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风格中,“中”指的是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理念,“苏”指的是融合苏州人文涵养与地域文化,而其中的“新”就是指材质的新颖。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使用新材料让人们在博物馆的室内外环境中感受到强烈的现代艺术气息,同时感受悠久的传统文化。可见,材料的巧妙运用对环境设计的艺术性表达有着重要作用。
  在材料的运用上苏州博物馆主要采用玻璃和钢材等现代感十足的材料,同时考虑到周围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采用了瓦片、砖等传统材料,将传统和现代合理结合,达到了和历史对话的目的,整个建筑内外充满了现代感却又不乏江南建筑的古典韵味。
  苏州博物馆的屋顶设计采用现代化的几何形态而非传统的坡屋顶,其中金字塔形玻璃天窗时断时续,跨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个性鲜明。开放式的钢结构用木材镶边,不仅能够保留传统文化气息,同时能够确保整个建筑永不变形和虫蛀。玻璃屋顶之下大面积使用的金属遮阳片和木作构架使得博物馆内充满柔和的光线,符合贝聿铭先生一贯以来的“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整个博物馆的色调是江南传统的粉墙黛瓦,但在表现形式上是现代的。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相互映衬,选择“中国黑”花岗岩而非传统砖瓦。苏州作为一个多雨的城市,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中国黑”与传统瓦片材质不同,色调、特质却相同,日晒而灰,水洗而黑,有著江南水墨晕染之感,为粉墙黛瓦的江南符号增添了新的诠释内涵。博物馆庭院的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和古典气韵,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小桥、八角凉亭、小片竹林等景物组成了现代感十足却又诗情画意的庭院景观,既不同于传统园林,又蕴含着苏州古典人文气息和神韵,粉墙灰瓦,飞檐翘角,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般的意境。
  (三)苏州博物馆中技术的运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表现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奠基人格罗皮乌斯认为,设计应该要与工艺相统一,艺术应该和技术结合,在建筑设计中不光要考虑其功能,同时也要考虑当下的技术水平以及之后的维护成本。苏州博物馆就遵循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结合,增强了室内外环境空间的艺术表现力,包括给排水、暖通和电气依据需求和功能采用不同设计方式的合理做法。   在庭院景观中,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八角凉亭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凉亭的设计采用钢材作为一体化屋顶的骨架,骨架上覆盖模数化的玻璃。这样的建造方法不仅可以加快施工速度,而且能够简化施工步骤,同时能够便于后期维护管理。
  由于位于多雨水的江南城市,所以苏州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对防潮防霉有一定的要求,而室内又有着小型水景,故而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时又不能影响其美观性。为此,给水采用变频恒压供水,馆内地下室的污水处理采用潜水泵抽升排水。而博物馆屋面的形式较为复杂,所以排水方面虹吸雨水排水系统与重力流雨水排水系统相结合。消防设置上,苏州博物馆采用消火栓及喷淋系统,并且碰头布置根据装饰要求去精确定位,如馆内部分顶面采用玻璃天棚,此处均采用侧墙喷头。总之,消防设置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既满足规范要求又不影响装饰效果。
  苏州博物馆的通风系统采用一次泵变频技术,展厅、走道等公共区域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系统。风口的布置也做到了功能与造型结合的综合要求,斜侧送风位于展柜的后部,而回风处理置于展柜离地的间隙,送回风口则做到了很好的隐蔽处理,保证功能性的同时不失美观性。
  三、当下材料、技术对苏州博物馆室内外环境
  艺术设计的影响
  苏州博物馆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将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用现代方法展现,即用钢结构搭建主体建筑,采用多种现代材料,达到了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基于此,“中而新,苏而新”的特点在建筑形式和室内外风格上获得了完美的体现,使得“新”充满了苏州的气韵,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四、结语
  通过综合分析材料和技术的运用对苏州博物馆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发现,材料和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有着紧密相连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材料的发展,同时材料和技术的进步能够催生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是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关系。新的时代技术能够反映出时代精神,而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这些物质条件去发挥时代审美的作用以达到体现时代的審美意识和审美新指向的目的可能是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付龙珠.浅析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J].建材与装饰,2016(52):117.
  [2]戴建华,吴萍.室内设计中材料的表现与运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4-66.
  [3]张宝贵.新材料技术对环境艺术的影响[J].建材发展导向,2003(5):90-92.
  [4]马远.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其他文献
当你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美丽的身影,曾经却是一只只能在地上或者树上爬行的毛毛虫呢?它经历了多少苦难才破茧而出,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彩蝶!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只有敢于破茧,敢于吃苦,才能化蝶而出,展翅高飞,赢得成功。  晋代有个将军叫祖逖,年轻的时候就心怀远大理想,每次和好朋友刘琨谈起报效祖国时,就热血沸腾,不能自已。可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实现破茧成蝶的梦想呢?祖
期刊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泠然若浮,绵连成珠。这细碎的琼露敲打在杏花上,敲打在青瓦上,敲碎了一池青萍。朦胧烟景,飘逝了去年,缥缈了来日,唯独在此间方才得以真实,方才可以体悟,可以触摸。  九百年间,雨终归一直是下的,何曾有过止歇?有别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几度红尘,几番烟雨,自然各有姿态,然而这由古及来的心境,竟是难以揣度的重合。  乌台的噩梦郁结了一百余日,生死的界限几时竟迷离得这
期刊
今天我们的小说,刚才我讲第一的致命是没有叙写,直奔一个故事,然后仿佛把这个故事说完就大功告成。就是刚才我讲的贝尔讲的有意味的形式,当我们只是匆忙地把所有的经历都集中在对故事的设计推进,对事情来龙去脉描写的时候,其实这个小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尤其是当我们只是集中在叙事,看不见对别的因素的刻画描绘,或者用我的话讲叫作叙写的时候,那么这个小说是缺少意味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文学艺术最最基本的是诉诸情感,它首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渌江书院的实地考察以及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文章对渌江书院进行简要介绍,进而从空间布局、装饰艺术、建筑单体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了渌江书院的建筑形态,阐述了渌江书院具有传播湖湘文化,增强湖南文化软实力,真正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湘江流域;传统书院;建筑形态;渌江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湘江沿岸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及创新发展策略研究”(1
期刊
摘 要: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历史人文、市民素养等的综合体现,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属性。城市中的文化重镇——美术馆,是城市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其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善城市文化的面貌,还可以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整体提高,从而反哺社会,为社会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发展。美术馆在建设与发展中,必须与创造智慧的主体——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其审美需求进行建
期刊
摘 要:地方特色小镇在小康社会建成、健康中国建设及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拥有着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集养老、旅游、健康、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现阶段,立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及生态资源禀赋,打造了一批农业特色小镇,但在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定位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创新不鲜明的问题。因此,文章在明确地方特色小镇政策背景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分析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提出具
期刊
摘 要:五邑侨乡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五邑民间艺术,台山地区20世纪初乡村洋楼作为五邑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五邑侨乡文化的一个缩影,这些洋楼用中西合璧的造型手法和民俗化的陈设装饰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与文化的烙印。文章从具有广府文化内核并受基督教影响的历史文化背景来分析洋楼诞生的原因,探讨了洋楼建筑风格上展现出的矛盾与复杂的双重性格、洋楼中五邑民俗文化的装饰细节以及洋楼所具有的多元文化。  关键词:
期刊
【支付宝“扶老人险”热销,超七成购买者为男士】  来源于中国学网。10月15日晚,支付宝正式上线“扶老人险”,刚上线仅三天,就有2.6万人参与投保。  截至10月26日,据支付宝客户数据分析显示,“扶老人险”已经在线上售出8.5万份,超七成的购买者为男士,超90%的购买者为80后、90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销量最高。  据了解,该产品针对“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现象,保费仅3元,赔付最高额为2万
期刊
摘 要: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更新的趋势,故而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与更新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营造了新颖的互动环境,使曾经被忽视、闲置的城市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基于此,文章从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角度来探讨装置艺术与城市更新的关系。首先通过对城市中装置艺术的观察、调研概述其特点,然后阐述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介入策略,剖析装置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期刊
摘 要:古村落旅游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受到游客的喜爱,开展古村落植物景观研究,提升古村落的生态景观非常必要。文章以安义古村的植物景观为例,从植物配植情况与生长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出安义古村在植物季相、植物文化、植物生态、景观体验性与植物养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植物景观;植物配植  近年来,古村落研究更多体现在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研究[1]、街巷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