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切除胰头癌行个体化手术入路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80677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可能切除胰头癌行个体化手术入路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54例行个体化手术入路根治性切除术的可能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7例,女17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37~73岁。静脉型可能切除胰头癌的手术入路为胰头和(或)头颈部肿瘤选择经肠系膜下静脉入路,胰腺钩突部肿瘤选择结肠下动脉入路,动脉型可能切除胰头癌的手术入路为胰头和(或)头颈部肿瘤选择钩突内侧动脉入路,胰腺钩突部肿瘤选择左后动脉入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

结果

(1)手术情况:54例患者均行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切除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5例为肠系膜下静脉入路,20例为结肠下动脉入路,12例为钩突内侧动脉入路,7例为左后动脉入路。5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20±83)min,术中出血量为(865±512)mL。(2)术后并发症情况:54例患者中,2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1级13例,2级12例,≥3级3例。2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中,死亡1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27例。(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54例患者中,R0切除31例,R1切除23例。23例R1切除患者中,肠系膜下静脉入路5例(4例累及胰腺前表面、1例同时累及胰腺前后表面);结肠下动脉入路9例(2例同时累及胰腺前后表面、2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切缘、2例累及胰腺后表面、2例累及胰腺前表面、1例同时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切缘和胰腺后表面);钩突内侧动脉入路5例(2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切缘、2例同时累及胰腺前后表面、1例累及胰颈断缘);左后动脉入路4例(3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切缘、1例同时累及胰腺前后表面)。54例患者中,无阳性淋巴结16例,阳性淋巴结数目为1~3枚26例,阳性淋巴结数目为4枚及以上12例。54例患者肿瘤直径为(3.20±0.14)cm。54例患者中,神经浸润48例,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浸润41例,脉管癌栓11例。54例患者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和中分化17例,低分化和未分化37例。(4)随访情况:5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8.0%、11.4%。

结论

对于可能切除胰头癌,根据肿瘤生长的位置,以及与血管的关系选择个体化手术入路,有助于规范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术,避免R2切除。

其他文献
胰腺癌是目前常见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法。随着近年外科技术的进步和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贯彻推广,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热点与难点争议不断,机遇与挑战交替并存。本文汇集国内胰腺领域4位著名专家及其团队,结合各自中心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探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策略。王春友教授认为:对具有较高可能达到R0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推荐优先手术方案,以免患者在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迅猛,病死率高。多数患者会经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和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的不同免疫状态。随着对SAP病理过程的深入了解,有研究结果显示:部分SAP患者后期会呈持久严重消耗,最终进展为持续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目前PIC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深入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对早期识别PICS及改善SAP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笔者结合国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近30~40年来,尽管外科手术技术进展迅速,手术切除率有所提高,围术期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但临床疗效的改善仍差强人意。随着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认知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模式已从单纯依靠外科治疗逐步转为以多学科联合为基础的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诊断与治疗。综合诊断与治疗的理念与价值逐渐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可,也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的总结IgG4相关性胰腺炎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23例IgG4相关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45~83岁。患者行上腹部增强CT和增强MRI检查。观察指标:(1)患者影像学检查情况。(2)CT和MRI检查影像学特征。(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
目的探讨联合门静脉系统血管切除异体血管置换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合并血管侵犯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9例行联合门静脉系统血管切除异体血管置换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53~78岁。9例患者术前评估均合并有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或汇
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数据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极大地丰富了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组织病理学分型方法。分子分型体现出对肿瘤本质认知的深入,是开展靶向治疗及精准医学模式的必要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胰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阐述,探讨不同分型方法的临床意义。
影像组学是指从横断面影像学资料中获取定量特征并分析这些数据以支持临床决策。近10年来,影像学在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地位极大提高,与此相关的研究数据也呈指数增长,可供临床医师进行更有意义的探索。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癌、胰腺囊性肿瘤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需要复杂的临床决策,这一直是影像组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胰腺疾病影像组学的迅速发展,患者和临床医师有望在短期内受益。影像组学已在判断肿瘤表型、疾病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是普通外科领域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普及与进步,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取得长足发展,其在可行性、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效果等方面不劣于甚至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然而相关结论多来自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笔者基于近年来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适应证与禁忌证选择、可行性与安全性以及肿瘤根治效果与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