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都市圈的发展是未来大中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着力都市圈发展特征布局,围绕国家对都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都市圈自身发展需求,科学合理有序推动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不同轨道交通间的融合发展,对整合轨道交通资源、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轨道上都市圈的关键。
关键词:都市圈;轨道交通;四网融合;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中城市空间持续拓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逐步形成都市圈形态,出行距离伴随城市功能空间尺度变化逐渐增加,出行需求更为多元化、多样化,对轨道交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明确提出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1 都市圈发展对轨道交通体系建设的要求
在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中,要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在都市圈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和城市发展的一体化蓝图,实现对发展格局的全面引领。以铁路为骨架完善对外通道体系,提升铁路枢纽能力和多式联运衔接转换水平,支撑城市开放发展。同时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优化网络化的城镇格局,引导城镇合理分工和产业合理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提升轨道交通发展地位,实现对大都市圈空间、功能、产业和用地等发展的引领和优化,构建形成轨道上的大都市圈。
科學合理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开展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促进铁路、市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优势互补、功能协调发展,推动“四网融合”发展,强化通道共用、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推动安检互信、票制互通、支付兼容等,探索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使轨道交通成为都市圈常态化通勤工具,全面构建1小时轨道通勤圈。
为统筹“四网融合”有序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构建制度保障。在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中加强市区联动和规划协调,形成都市圈“四网”协同推进机制,探索和构建轨道交通市区共建新模式。克服“四网”不同建设运营主体的制约,多方合作共绘蓝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秩序。加强轨道交通项目资金保障,拓展投融资渠道,出台支持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的相关政策,控制轨道交通沿线可开发土地资源,并建立土地溢价和开发收益回馈轨道交通项目的机制。
2 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存在不足
国内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在规划、建设、管理层面存在一定不足,规划层面重规划轻执行,顶层设计不足、规划执行有差距,设计建设层面重技术轻人文,系统化、人文融入程度低,管理层面重设施轻手段,智慧化、精细化不足等。
2.1 规划层面
2.1.1 规划顶层设计缺失,“四网”规划建设进度不一
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的规划由于主管部门、审批部门不同,导致缺乏统筹协调,缺乏顶层设计,无法从战略、功能、体系、供需平衡、资源整合等角度综合性分析“四网”各自的适用边界条件、服务范围和对象,规划难以调和,资源无法整合。国内都市圈的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建设都相对滞后,“四网”体系总体还存在两端强、中间弱的情况。
2.1.2 规划缺乏统筹协调和全周期穿透性
不同轨道交通在规划实施的全周期过程中又要涉及到政府管理部门、建设方、运营开发方等多个主体,是非常庞大、涉及多方利益的综合型事物。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规划方案与实施方案相矛盾、建设方案与运营开发方案不协调,竖向分工割裂,多方主体互不协调,难以确保规划实施的全周期穿透性,导致规划蓝图难落实、建设方案易反复,运营管理难度大。
2.2 设计建设层面
2.2.1 方案设计中系统化、人文融入不足
基础设施单纯功能的实现仅是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是系统化、人文融入不足存在很大差距。轨道交通方案设计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系统化研究车辆、车站、换乘设施、标志标识、无障碍设施、交通接驳等从功能分布、设施规模、空间布局、材料材质、色彩光线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铁路、市域快线、城市轨道等方案设计中在展示城市内涵、强调文化自信,实现国际化的层面,系统化和人文融入依然存在很大不足。
2.2.2 节点设计衔接不畅,轨道交通融合程度不高
轨道交通体系中的“四网融合”发展的核心基础在于节点上的融合,铁路车站建设由铁路部门主导,市政配套、城市轨道由地方政府推进,缺乏具有统筹建设时序的有效机制,配套工程、衔接工程、预留工程的同步建设、同步投用难度大,导致铁路和城市轨道仍然相对独立,不同轨道间的融合程度不高。铁路与轨道交通在空间衔接布局、实施时序等方面统筹融合不足,导致节点衔接转换不畅,严重影响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发挥。
2.2.3 标准体系尚未完全构建,轨道交通融合运营难以保障
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及城市轨道的标准体系等相对比较完善,而市域(郊)铁路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化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运营管理机制等,在不同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层面的标准化体系还尚未构建,比如具体衔接形式与衔接标准,尤其是轨道与铁路之间由于体制机制壁垒,协调运输标准尚未明确,安检、票务等服务融合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完全实现融合运营难以保障。
2.3 管理层面
2.3.1 运营管理智慧化、精细化程度不足
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引入不足,在全自动运行、调度、运维、监测、经营、安全、防灾等方案对智慧化、智能化的应用不够,依然依靠基础、传统的设施设备为主。另外运营管理依然具有粗放式的特征,在客流组织、接驳管理、设施利用、宣传引导等方面新技术、新理念引入不足,难以有效提供自助化、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全过程出行服务。 2.3.2 配套政策支撑不足,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都市圈范围轨道交通建设突破了行政管辖,在建设模式、出资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一是统筹协调,明晰建设模式及各方权责,降低区县、市区间的利益博弈对工程项目推动的影响和制约。二是轨道站点周边的整体规划调整、土地出让、开发建设时序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TOD土地综合开发缺乏配套政策保障,造成轨道交通引领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也无法有效拓宽建设运营资金筹集渠道。
3 推进都市圈“四网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3.1 规划决策层面
3.1.1 找问题、寻短板,梳理发展方向、重点
在铁路、市域(郊)快线、城市轨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层面系统的梳理问题、不足及短板,重视现场调研、遵循发展规律、强调技术分析,结合形势、政策、技术、工程、时序等,长期跟踪研究,确保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的可持续、可拓展、可操作、进程可控。
3.1.2 构建系统的、可持续的专项实施方案
在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基础上,结合轻重缓急,开展专题实施方案研究,组建技术专题专班,对标对表,重视因地制宜,强调落地性和可持续性,持续稳定专项跟踪,形成实施推进方案。
3.2 项目建设推进层面
3.2.1 加速形成市域(郊)铁路体系
系统推动市域(郊)铁路车辆制式、勘察设计规范、施工验收标准、运营服务标准等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形成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周期的标准规范体系。
3.2.2 加强换乘枢纽建设
一是按照“四网融合”发展理念,打造多种交通方式便捷联接、站城空间功能一体融合的现代化对外门户枢纽。二加强换乘站点的规划设计,加强地面公交、有轨电车、P+R停车场等多种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换乘接驳,形成片区综合交通枢纽,解决轨道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3.3 运营管理层面
3.3.1 加大融合发展力度
一是尽快建立完善不同轨道交通体系的票务清分系统,实现付费区无缝便捷换乘;二是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与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创新运输服务方式,建立安检互信模式。
3.3.2 强化协同发展理念
一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眼都市圈协同发展,结合都市圈的重大战略布局和新兴经济增长点,以轨道为引领、产业为支撑、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配套,积极推进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快線为引领的TOD、SOD、AOD等项目,提升城市品质和价值。二是以服务人民群众出行为根本目标,按照打造“市民一日生活圈”的理念,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筑物、城市公交、停车场、步行系统等实现无缝衔接,实现公共交通体系整体效能最优,并通过统一标识指引、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运营时间等,实现“走近轨道站就已进入主城区”的协同发展效果。
4 结论
随着都市圈空间规模拓展和城镇格局演变,要求不同轨道交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的融合发展是都市圈发展的关键,在规划、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系统推动“四网融合”发展,在技术体系、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要充分做好顶层设计,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真正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圈。
参考文献:
[1]陈世峰,周涛.重庆主城都市区“四网融合”发展规划与实践[J].交通工程,2020(5):21-27.
[2]凌小静,滕爱兵.对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的思考[J].交通工程,2020(4):21-25.
[3]张伯雅.天津市域铁路基本功能及规划要点分析[J].交通与港航,2020(5):51-55.
[4]王静,张源,高胜庆.两网融合背景下市域(郊)铁路票制票价及清分研究[J].综合运输,2020(6):28-35.
关键词:都市圈;轨道交通;四网融合;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中城市空间持续拓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逐步形成都市圈形态,出行距离伴随城市功能空间尺度变化逐渐增加,出行需求更为多元化、多样化,对轨道交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明确提出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1 都市圈发展对轨道交通体系建设的要求
在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中,要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在都市圈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和城市发展的一体化蓝图,实现对发展格局的全面引领。以铁路为骨架完善对外通道体系,提升铁路枢纽能力和多式联运衔接转换水平,支撑城市开放发展。同时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优化网络化的城镇格局,引导城镇合理分工和产业合理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提升轨道交通发展地位,实现对大都市圈空间、功能、产业和用地等发展的引领和优化,构建形成轨道上的大都市圈。
科學合理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开展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促进铁路、市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优势互补、功能协调发展,推动“四网融合”发展,强化通道共用、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推动安检互信、票制互通、支付兼容等,探索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使轨道交通成为都市圈常态化通勤工具,全面构建1小时轨道通勤圈。
为统筹“四网融合”有序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构建制度保障。在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中加强市区联动和规划协调,形成都市圈“四网”协同推进机制,探索和构建轨道交通市区共建新模式。克服“四网”不同建设运营主体的制约,多方合作共绘蓝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秩序。加强轨道交通项目资金保障,拓展投融资渠道,出台支持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的相关政策,控制轨道交通沿线可开发土地资源,并建立土地溢价和开发收益回馈轨道交通项目的机制。
2 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存在不足
国内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在规划、建设、管理层面存在一定不足,规划层面重规划轻执行,顶层设计不足、规划执行有差距,设计建设层面重技术轻人文,系统化、人文融入程度低,管理层面重设施轻手段,智慧化、精细化不足等。
2.1 规划层面
2.1.1 规划顶层设计缺失,“四网”规划建设进度不一
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的规划由于主管部门、审批部门不同,导致缺乏统筹协调,缺乏顶层设计,无法从战略、功能、体系、供需平衡、资源整合等角度综合性分析“四网”各自的适用边界条件、服务范围和对象,规划难以调和,资源无法整合。国内都市圈的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建设都相对滞后,“四网”体系总体还存在两端强、中间弱的情况。
2.1.2 规划缺乏统筹协调和全周期穿透性
不同轨道交通在规划实施的全周期过程中又要涉及到政府管理部门、建设方、运营开发方等多个主体,是非常庞大、涉及多方利益的综合型事物。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规划方案与实施方案相矛盾、建设方案与运营开发方案不协调,竖向分工割裂,多方主体互不协调,难以确保规划实施的全周期穿透性,导致规划蓝图难落实、建设方案易反复,运营管理难度大。
2.2 设计建设层面
2.2.1 方案设计中系统化、人文融入不足
基础设施单纯功能的实现仅是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是系统化、人文融入不足存在很大差距。轨道交通方案设计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系统化研究车辆、车站、换乘设施、标志标识、无障碍设施、交通接驳等从功能分布、设施规模、空间布局、材料材质、色彩光线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铁路、市域快线、城市轨道等方案设计中在展示城市内涵、强调文化自信,实现国际化的层面,系统化和人文融入依然存在很大不足。
2.2.2 节点设计衔接不畅,轨道交通融合程度不高
轨道交通体系中的“四网融合”发展的核心基础在于节点上的融合,铁路车站建设由铁路部门主导,市政配套、城市轨道由地方政府推进,缺乏具有统筹建设时序的有效机制,配套工程、衔接工程、预留工程的同步建设、同步投用难度大,导致铁路和城市轨道仍然相对独立,不同轨道间的融合程度不高。铁路与轨道交通在空间衔接布局、实施时序等方面统筹融合不足,导致节点衔接转换不畅,严重影响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发挥。
2.2.3 标准体系尚未完全构建,轨道交通融合运营难以保障
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及城市轨道的标准体系等相对比较完善,而市域(郊)铁路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化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运营管理机制等,在不同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层面的标准化体系还尚未构建,比如具体衔接形式与衔接标准,尤其是轨道与铁路之间由于体制机制壁垒,协调运输标准尚未明确,安检、票务等服务融合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完全实现融合运营难以保障。
2.3 管理层面
2.3.1 运营管理智慧化、精细化程度不足
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引入不足,在全自动运行、调度、运维、监测、经营、安全、防灾等方案对智慧化、智能化的应用不够,依然依靠基础、传统的设施设备为主。另外运营管理依然具有粗放式的特征,在客流组织、接驳管理、设施利用、宣传引导等方面新技术、新理念引入不足,难以有效提供自助化、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全过程出行服务。 2.3.2 配套政策支撑不足,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都市圈范围轨道交通建设突破了行政管辖,在建设模式、出资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一是统筹协调,明晰建设模式及各方权责,降低区县、市区间的利益博弈对工程项目推动的影响和制约。二是轨道站点周边的整体规划调整、土地出让、开发建设时序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TOD土地综合开发缺乏配套政策保障,造成轨道交通引领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也无法有效拓宽建设运营资金筹集渠道。
3 推进都市圈“四网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3.1 规划决策层面
3.1.1 找问题、寻短板,梳理发展方向、重点
在铁路、市域(郊)快线、城市轨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层面系统的梳理问题、不足及短板,重视现场调研、遵循发展规律、强调技术分析,结合形势、政策、技术、工程、时序等,长期跟踪研究,确保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的可持续、可拓展、可操作、进程可控。
3.1.2 构建系统的、可持续的专项实施方案
在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基础上,结合轻重缓急,开展专题实施方案研究,组建技术专题专班,对标对表,重视因地制宜,强调落地性和可持续性,持续稳定专项跟踪,形成实施推进方案。
3.2 项目建设推进层面
3.2.1 加速形成市域(郊)铁路体系
系统推动市域(郊)铁路车辆制式、勘察设计规范、施工验收标准、运营服务标准等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形成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周期的标准规范体系。
3.2.2 加强换乘枢纽建设
一是按照“四网融合”发展理念,打造多种交通方式便捷联接、站城空间功能一体融合的现代化对外门户枢纽。二加强换乘站点的规划设计,加强地面公交、有轨电车、P+R停车场等多种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换乘接驳,形成片区综合交通枢纽,解决轨道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3.3 运营管理层面
3.3.1 加大融合发展力度
一是尽快建立完善不同轨道交通体系的票务清分系统,实现付费区无缝便捷换乘;二是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与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创新运输服务方式,建立安检互信模式。
3.3.2 强化协同发展理念
一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眼都市圈协同发展,结合都市圈的重大战略布局和新兴经济增长点,以轨道为引领、产业为支撑、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配套,积极推进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快線为引领的TOD、SOD、AOD等项目,提升城市品质和价值。二是以服务人民群众出行为根本目标,按照打造“市民一日生活圈”的理念,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筑物、城市公交、停车场、步行系统等实现无缝衔接,实现公共交通体系整体效能最优,并通过统一标识指引、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运营时间等,实现“走近轨道站就已进入主城区”的协同发展效果。
4 结论
随着都市圈空间规模拓展和城镇格局演变,要求不同轨道交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的融合发展是都市圈发展的关键,在规划、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系统推动“四网融合”发展,在技术体系、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要充分做好顶层设计,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真正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圈。
参考文献:
[1]陈世峰,周涛.重庆主城都市区“四网融合”发展规划与实践[J].交通工程,2020(5):21-27.
[2]凌小静,滕爱兵.对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的思考[J].交通工程,2020(4):21-25.
[3]张伯雅.天津市域铁路基本功能及规划要点分析[J].交通与港航,2020(5):51-55.
[4]王静,张源,高胜庆.两网融合背景下市域(郊)铁路票制票价及清分研究[J].综合运输,2020(6):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