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像的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是一片创新的园地,站巨人之肩而筑成功峰峦;是一隅交流的舞台,陶陶然而神交情映……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精神高度
一、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很显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这正是对若干年来语文苍白无力状况的大逆转,反映了语文学科向着人文精神的阔步回归。
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忧虑,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这从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令人汗颜的“少量”便可窥见一斑,非小说图书只要销售超过一万册,就被认为是畅销书,而在美国一般都能达到数十万册甚至数百万册。在我国,据说馈送“脑白金”是流行的馈赠雅行,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也是据说,在美国常以赠书作为见面礼,如果所赠之书有作者本人的签名,那就更是一种荣耀。成人的行为暂且不说,我们的学生在读些什么书呢?来自日本的卡通类读物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尤物,刊登明星轶事的杂志也是大受学生青睐,“美眉、QQ、东东”及一些“灰色童谣”裹挟着学生的里外世界,至于新课标所拟的阅读内容,多数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
信笔至此,想起了魏玛孔夫子。德国人向来把歌德同孔子相提并论,原因之一就是歌德曾是一位执著的中国文化迷,这在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中有记载。歌德在魏玛的伊尔姆河畔居住的时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了中国书籍,涉猎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领域。其间歌德还翻译了不少中国的诗歌,并且试图把元代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歌德曾说:“中国人几乎和我们有同样的思想、行为和感情……在他们那里,这一切显得多么明朗、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我们从这位“魏玛夫子”的身上看到一种阅读的奇妙作用。
二、阅读的精神高度
在济南,也许是与孔子比邻的缘故,“四书五经”被搬进了学生的课堂——当地一些学校正式开设了一门阅读课《国学》。这本阅读教材的编写以“四书五经”为主,从《论语》、《孟子》、《易经》、《左传》、《诗经》中精选了部分文段,引导学生读中国精髓,留文化之根。有关专家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此举正好可以医治时下因国学素养匮乏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等通病,有利于纠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山东师范大学袁中岳教授对此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其精粹之处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主流内核一脉相承,如诚信、自强、修身等无不神游于古今。学习古文化,既可学习古代语言,又可从中汲取智慧,是两全其美的事。
“四书五经”成为学生阅读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无相悖?对学生创造力有多大帮助?之所以有如此疑虑,大约与现代语文的起源同西方语言学的东传有关,特别是西方社会在许多方面占优的现实情形之下,相当部分人追潮赶浪渐忘文化之根;或许也因中国古代文化确也养过众多“孔乙己”似的人物,人们谈及古代文化便有些底气不足。其实,当今世界经济知识崛起,异域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篇大文章,才是一个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问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有教育家说,现代教育只能算是“半人”教育,因为它只关注人的“机械属性”一面,亦即使人成为某一工作的合格劳力,而忽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涵养——所以,现代教育的今天,无论如何也只能是个半成品。在古代诗文里,本身也蕴藏中很多极富创造力的智慧之光,如成语里就有“推陈出新、匠心独运”等力倡创新精神;《论语》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差不多就是今天所言的“全面发展”;孔子的“中庸”很讲究做人处事的“度”,“大同”思想岂是今天世界一体化思潮所能比拟!墨子有“非攻”,“维和”始祖也;韩非子讲“法制”,似乎说的今天的事;老庄道派,合同为化,今人正企求回归自然……例不必多举,单说一个常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原本息息相通,很多大科学家的古文底子都很好,即便是如鲁迅先生这类唱响白话文的先驱,其古文的厚积又有几人能望其项背?钱钟书的《围城》很精彩,但他的《管锥篇》似乎更为有名。
三、读天下之书
大世界的构成是按照“人——从——众”的方式构建的,读书的视野理当由己而人而众,在把根留住的基础上,还得把根须伸得远些才好。国外的许多优秀著作值得终身常读。在一个人的阅读世界里,不能漏掉沙士比亚、歌德、莫泊桑、屠格涅夫,不能缺少尼采、康德这类哲人,否则阅读的精神度怎么也高不起来。
比如说读尼采吧,就让无数的人读到一种反判、创新和超越交融的圣哲之说。尼采的思想充满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他敢于打破偶像,重估一切价值,尊个性而张精神,追求“超人精神”。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呼吁人们“成为你自己”,渴望“创造出一轮自己的太阳”。尼采对中国读者的影响,过去远比现在要强烈得多。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精神高度
一、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很显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这正是对若干年来语文苍白无力状况的大逆转,反映了语文学科向着人文精神的阔步回归。
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忧虑,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这从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令人汗颜的“少量”便可窥见一斑,非小说图书只要销售超过一万册,就被认为是畅销书,而在美国一般都能达到数十万册甚至数百万册。在我国,据说馈送“脑白金”是流行的馈赠雅行,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也是据说,在美国常以赠书作为见面礼,如果所赠之书有作者本人的签名,那就更是一种荣耀。成人的行为暂且不说,我们的学生在读些什么书呢?来自日本的卡通类读物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尤物,刊登明星轶事的杂志也是大受学生青睐,“美眉、QQ、东东”及一些“灰色童谣”裹挟着学生的里外世界,至于新课标所拟的阅读内容,多数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
信笔至此,想起了魏玛孔夫子。德国人向来把歌德同孔子相提并论,原因之一就是歌德曾是一位执著的中国文化迷,这在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中有记载。歌德在魏玛的伊尔姆河畔居住的时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了中国书籍,涉猎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领域。其间歌德还翻译了不少中国的诗歌,并且试图把元代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歌德曾说:“中国人几乎和我们有同样的思想、行为和感情……在他们那里,这一切显得多么明朗、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我们从这位“魏玛夫子”的身上看到一种阅读的奇妙作用。
二、阅读的精神高度
在济南,也许是与孔子比邻的缘故,“四书五经”被搬进了学生的课堂——当地一些学校正式开设了一门阅读课《国学》。这本阅读教材的编写以“四书五经”为主,从《论语》、《孟子》、《易经》、《左传》、《诗经》中精选了部分文段,引导学生读中国精髓,留文化之根。有关专家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此举正好可以医治时下因国学素养匮乏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等通病,有利于纠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山东师范大学袁中岳教授对此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其精粹之处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主流内核一脉相承,如诚信、自强、修身等无不神游于古今。学习古文化,既可学习古代语言,又可从中汲取智慧,是两全其美的事。
“四书五经”成为学生阅读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无相悖?对学生创造力有多大帮助?之所以有如此疑虑,大约与现代语文的起源同西方语言学的东传有关,特别是西方社会在许多方面占优的现实情形之下,相当部分人追潮赶浪渐忘文化之根;或许也因中国古代文化确也养过众多“孔乙己”似的人物,人们谈及古代文化便有些底气不足。其实,当今世界经济知识崛起,异域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篇大文章,才是一个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问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有教育家说,现代教育只能算是“半人”教育,因为它只关注人的“机械属性”一面,亦即使人成为某一工作的合格劳力,而忽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涵养——所以,现代教育的今天,无论如何也只能是个半成品。在古代诗文里,本身也蕴藏中很多极富创造力的智慧之光,如成语里就有“推陈出新、匠心独运”等力倡创新精神;《论语》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差不多就是今天所言的“全面发展”;孔子的“中庸”很讲究做人处事的“度”,“大同”思想岂是今天世界一体化思潮所能比拟!墨子有“非攻”,“维和”始祖也;韩非子讲“法制”,似乎说的今天的事;老庄道派,合同为化,今人正企求回归自然……例不必多举,单说一个常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原本息息相通,很多大科学家的古文底子都很好,即便是如鲁迅先生这类唱响白话文的先驱,其古文的厚积又有几人能望其项背?钱钟书的《围城》很精彩,但他的《管锥篇》似乎更为有名。
三、读天下之书
大世界的构成是按照“人——从——众”的方式构建的,读书的视野理当由己而人而众,在把根留住的基础上,还得把根须伸得远些才好。国外的许多优秀著作值得终身常读。在一个人的阅读世界里,不能漏掉沙士比亚、歌德、莫泊桑、屠格涅夫,不能缺少尼采、康德这类哲人,否则阅读的精神度怎么也高不起来。
比如说读尼采吧,就让无数的人读到一种反判、创新和超越交融的圣哲之说。尼采的思想充满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他敢于打破偶像,重估一切价值,尊个性而张精神,追求“超人精神”。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呼吁人们“成为你自己”,渴望“创造出一轮自己的太阳”。尼采对中国读者的影响,过去远比现在要强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