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有意冒犯性言语行为的目的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dlcp0503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冒犯性言语行为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不礼貌现象。有意冒犯性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故意以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为手段引起听话人的不快。本文基于“目的原则”,对文学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有意冒犯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指出了任何言语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目的原则是言语行为目的分析的基石。
  关键词:有意冒犯性话语 不礼貌 目的原则 言语行为
  一、冒犯性话语和“目的原则”
  (一)冒犯性言语行为
  冒犯性言语行为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不礼貌现象。《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冒犯”一词的定义是“言语或行为没有礼貌,冲撞了对方”。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礼貌原则,通过言语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现实交际当中,有时也会由于有意或无意的不礼貌言语引起矛盾和摩擦。针对冒犯性话语这类不礼貌现象,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讨论。
  冒犯性言语行为最初只是被看作一种非主流的社会现象来对待的。Leech(1983)认为:冒犯性言语行为只是一种边缘化的社会现象;冒犯性言语行为的使用受制于一定的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并存在实施冒犯的不同策略。Culpeper(2009)则认为冒犯性言语行为是实现不礼貌的一种手段之一,冒犯性话语和不礼貌不是等同的关系,有时候存在形式上是礼貌但实质上是对他人的冒犯的情况,而有时候冒犯性话语则会增进交际双方的关系,并认为不礼貌不是一种边缘化现象。申智奇(2010)对冒犯性言语行为进行了定义,并对汉语冒犯性言语行为的构成、会话进程和其发生原因进行了研究。胡剑波(2008)对属于冒犯性话语之一的冒犯称谓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其类别、特征、语境制约因素、功能和其体现的心理差异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尧春荣(2009)则对汉语骂詈语进行了研究。冉永平、杨巍(2011)对人际冲突中的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特征,实现方式和语用用意进行了语用分析,并简单地将“冒犯”分为“有意冒犯”和“无意冒犯”,并将“有意冒犯”的实现方式分为批评或责备、嘲讽、威胁、责骂、负面类比等。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明显属于“有意冒犯”。本文将讨论的便是“有意冒犯”的话语现象。
  (二)言语交际中的“目的原则”
  廖美珍(2005)在《“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一文中首次将建立在哲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的目的性原则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解释言语行为和言语活动的语用新原则———目的原则,将其应用到言语行为分析和研究当中,探索出一条用于语用分析的目的分析模式。她认为,任何一个理性的人在其理性状态下所说的话语都是带有目的性的,都是为了实现某种交际意图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践(实行),说话就是实现目的”(廖美珍,2005)。也就是说,任何言语行为的产生都是以“目的性”作为出发点的,“目的性”是言语交际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没有了“目的”这个“发动机”,言语交际就会变得没有意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廖美珍(2005)所言,“目的原则是言语行为目的分析的基石”。从“目的原则”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拓宽了言语行为分析的视角,是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将运用“目的原则”,以文学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例,对其中的有意冒犯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这对冒犯性言语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冒犯性言语行为的语境因素
  言语是交际中的语言,是在特定的话语环境下产生的语言,正如廖美珍和韩大伟(2012:122)所说,话语带有自己的语境,就像蜗牛随身带着自己的家一样。因此说话者有意图的表达和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元胜(2014:104)指出语境对不礼貌言语行为交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制约言语不礼貌的产生和对影响言语不礼貌的解读。说话人的言语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听话人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够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正确的解读,否则只能是“错进错出”,不能成功实现交际的目的。
  关于语境的分类,中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语境观。本文在胡壮麟的语境框架模式下,将语境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上下文语境,这里的上下文语境是指话语产生的具体交际环境。有些冒犯性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便不具有冒犯性,比如,儿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父亲张口便说“你个小兔崽子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卖了啊!”这里的“小兔崽子”不但不会让人觉得有冒犯之意,反而让人觉得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亲昵。同样,本身不具有冒犯之意的词在特定语境下也会产生冒犯之意,比如,“心宽体胖”本身是个褒义词,但是如果对一个肥胖的人说“您真是心宽体胖啊!”很有可能会招致对方的不满。二是文化语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甚至于每个群体都有自身的文化和习俗,因此他们对于冒犯的理解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比如菊花在中国通常都会有很好的寓意,教师节送老师菊花寓意品格高尚,中秋节、重阳节赏菊以祝老人长寿,家人幸福安康等等;但是在很多西方国家,菊花象征着悲伤和痛苦,是一种不吉利的花,不能随便送别人菊花。三是社会语境。由于身份、地位、年龄、职业等的不同,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也会产生冒犯。比如,一般情况下,在韩国或是日本不可以对长者或职位高的人直接称呼为“你”,而必须用敬称;又如,中国人对长辈直呼其名会被视为冒犯性的行为,但是在欧美国家却是普遍现象。语言的得体与否必须要考虑语境因素,这样才能够正确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
  三、有意冒犯性言语行为在具体话语中的目的分析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任何言语行为的产生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说话者的意图是在其选择何种言内行为和如何实施言外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说话者目的的实现与否则体现在言后行为中。下面,笔者将以汉语文学名著《西游记》(2006)和《水浒传》(2007)中的一些话语现象为例,从“目的原则”的角度对其中的直接冒犯性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代词“人家”为个案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自称范畴下的主观化表现。汉语自称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不同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范畴和非典型范畴之分,但相互之间在意义方面存在着家族相似性。自称代词家族相似性的突出表现是:代词系统中的自称意义存在着复杂的交叉跨类现象,基本语义类不同的自称代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基本语义类相同的自称成员之间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从而形
期刊
摘 要:礼貌原则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条基本准则,它对会话交谈的顺利进行以及维护交际双方平等友好的关系至关重要。然而,不礼貌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对话语的交流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以吴敬梓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话语为语料,具体阐释里奇的礼貌原则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建构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其他语境中的话语分析有所启示。  关键词:礼貌原则 胡屠户话语 人物形象  一、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分析,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错误原因,根据汉字的特点、汉字与语言单位的关系以及传统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汉字书写的教学方法。在随文识字课型中,我们提出了提示法、部件拆分或组合法;在集中识字课型中,我们提出了对比法、结构层次分析法、部件组合法、常用部件及基础字书写等方法。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书法课、运用网络资源等提高汉字书写的效果。  关键词:汉字书写 提示 对比
期刊
摘 要:湖南凤凰方言中最常用的口语词有5个,即“渠[kei51]、个[kuo51]、冇[ma?51]、喫[??ia55]、乔[??iu35]”,老百姓俗称“五字诀”。这5个方言口语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这5个常用词存在的语言环境、音义来源及其语法特征和功能、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和描写,旨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凤凰这一独特的方言特征。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湖北西北部方言中“子”尾的读音,探讨汉语官话方言Z变韵圆唇特征形成的一种可能途径。“子”尾元音弱化并脱落,声母成为自成音节的边音,并进一步演变为圆唇元音,与前行音节结合,最终导致Z变韵圆唇特征的形成。文章从分布条件和普遍音理两个角度论证了这个观点。从分布条件来说,边音“子”尾的两种分布条件和Z变韵圆唇特征的两种分布条件基本一致,说明Z变韵的圆唇特征有可能是从边音“子”尾而来。从普遍
期刊
摘 要:本文欲运用Leech(1983)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s)和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face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采用现象描写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立足近年来热播的央视一套晚间访谈类节目《首席夜话》第20130331期“我是演员·吴秀波”,探讨这两个语用理论在主持人、嘉宾及现场观众的对话中如何
期刊
摘 要:“阅读”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其形成和发展与汉语言的文化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阅读”这一概念从词源学角度进行初始含义的梳理,并以语文“阅读”教学内涵为核心,结合传统典籍中的相关文献进行探究,以深刻了解“阅读”这一范畴的概念内涵。  关键词:阅读 词源分析 语文教学  “阅读”古已有之,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是读者获取知识信息、提取意义和审美体验的生理、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以习近平主席有关“一带一路”系列重要讲话为语料,从中归纳出了友谊隐喻、植物隐喻、建筑隐喻、颜色隐喻、器物隐喻、音乐隐喻等六大类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其在“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中所表现出的语言特色及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 概念隐喻 对外话
期刊
摘 要:景颇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南边境和缅甸东北部的跨境民族,是东南亚藏缅语民族中的一支,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以云南德宏和缅甸克钦邦景颇族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景颇语使用情况和兼用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对比中国境内和缅甸景颇族的语言活力。  关键词:中缅跨境景颇族 语言活力 对比  一、景颇族基本情况  景颇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南边境和缅甸东北部的跨境民族,是东南亚藏缅语民族中的
期刊
摘 要:明清时期的官称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等级关系,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多棱镜”。由于词汇及文化空缺,官称英译出现了翻译困难。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依据陈毅平及袁庭栋的官称分类与语义探讨,研究各类官称英译在霍克斯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和文化顺应,考察官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运用翻译策略与如何进行文化顺应的。结果发现,对皇室类官称、爵类官称、非爵类官称英译,霍克斯采用语义翻译,而对神鬼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