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探索、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对于教学模式,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表述。综合起来说,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的系统的组块策略、方法和流程。其教学方法是与各种具体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多样方法理论的具体化,它把各种一般性的或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程式化,使其成为可由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工具库”,它在理论和操作层次上有具体的理论范型和稳定的格式,如认知模式;它也必须是教学规律体系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特定表现形式,是格式和样式的统一,是结构、程序和功能的统一,如学导式、发现式等。
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可以为教学建立和提供一种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完整的教法和学法体系。它可以使教师摆脱经验和个体感觉的束缚,更加规范地施教和导学,从而极大地提高客观教学效果。综合而言,教学模式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它必须是一个多要素组合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育教学思想、具体化的教育教学目标、组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整合加工过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教与学双方融洽的情意氛围等。其二,它必须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式结构,如信息维的知识授受,情意维的人际交往和融通,活动维的多官能感受和操作。其三,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在这一流程内,模式随时间的延伸而逐渐展开,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与教学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空洞的范型。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下列特点:
1.教学目标的整体化
在注意对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建立整体优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强调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化,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符合世界教改注意对学生完满人格的塑造的基本趋势。在具体制定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努力体现实质性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体力、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目标)的统一,并以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核心,同时在发展性目标中,既要重视认知层面,也要重视情感层面,在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其社会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2.教学对象的全员化
面对全体学生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最现实、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以实现提高学生全员素质的基本目标。学校教学本身的目的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学习与发展。
3.教学过程的动态化
素质教育课堂是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不仅要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更本质的共识是把学生作为生命体,改变学生被动、静止学习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活动,将学生的主体活动纳入教学范畴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讨论、争论和探究,不逼迫学生就范于教师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沿着他们自己的思路创造性地学习与发展。
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坚持两条原则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两条原则。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有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明确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只是外因,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引起极大的驱动作用,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点。
第二,坚持以育人为主题的原则。教育是育人的科学,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培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站在“教育三个面向”的高度,努力突出育人这一主题,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及功能,认真确定每节课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真正实现一育多得、多育渗透。
2.打好三个基础
为使课堂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必须加强三方面的基础建设。
第一,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很多实验统计结果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异不大,但教育活动的结果却显示出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其原因是个人努力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智力要靠非智力因素来开发。所以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第二,加强学法指导。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也是他们生存的必要内容。学会生存首先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说“授之以法”亦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
第三,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实施“授之以法”、开发智力的根本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以目标引路,靠兴趣搭桥,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3.采取三条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素质教育基本观点的核心。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要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第一,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思维活跃地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上愉快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三点。其一是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其二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后果感兴趣。其三要打破死板僵化、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和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创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运行机制。
第二,构设争创的课堂情境。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而未来的竞争是创新思维的竞争,未来的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竞争的条件,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帮助学生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利用旧知推导新知,促进知识的真正迁移,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心理优势。
第三,制定可达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因此教师要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根据他们的智力差别,针对他们的不同基础,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层次学生,在“可达”的目标激励下共同进步。
4.构建“三段式”程序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或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都有其最基本的格局和自身的规律。所谓“三段式”就是把一堂课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目标导向。目的是为学生实施活动作准备,主要有4项任务:①归纳迁移;②明确目标;③举一示范;④教给方法。
第二,知识实践。目的是坚实旧知获得新知,发展智力形成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在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上下功夫,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或操作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三,整理反馈。可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复习巩固,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零散的感性知识系统化、概括化,使之成理性认识。第二步是教学检验,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一定深度的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其目的一是向学生反馈成功或不足,二是以备教师作下堂课教学计划的参考,这一步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将所学新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过程。
一、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对于教学模式,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表述。综合起来说,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的系统的组块策略、方法和流程。其教学方法是与各种具体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多样方法理论的具体化,它把各种一般性的或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程式化,使其成为可由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工具库”,它在理论和操作层次上有具体的理论范型和稳定的格式,如认知模式;它也必须是教学规律体系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特定表现形式,是格式和样式的统一,是结构、程序和功能的统一,如学导式、发现式等。
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可以为教学建立和提供一种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完整的教法和学法体系。它可以使教师摆脱经验和个体感觉的束缚,更加规范地施教和导学,从而极大地提高客观教学效果。综合而言,教学模式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它必须是一个多要素组合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育教学思想、具体化的教育教学目标、组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整合加工过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教与学双方融洽的情意氛围等。其二,它必须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式结构,如信息维的知识授受,情意维的人际交往和融通,活动维的多官能感受和操作。其三,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在这一流程内,模式随时间的延伸而逐渐展开,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与教学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空洞的范型。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下列特点:
1.教学目标的整体化
在注意对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建立整体优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强调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化,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符合世界教改注意对学生完满人格的塑造的基本趋势。在具体制定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努力体现实质性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体力、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目标)的统一,并以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核心,同时在发展性目标中,既要重视认知层面,也要重视情感层面,在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其社会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2.教学对象的全员化
面对全体学生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最现实、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以实现提高学生全员素质的基本目标。学校教学本身的目的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学习与发展。
3.教学过程的动态化
素质教育课堂是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不仅要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更本质的共识是把学生作为生命体,改变学生被动、静止学习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活动,将学生的主体活动纳入教学范畴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讨论、争论和探究,不逼迫学生就范于教师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沿着他们自己的思路创造性地学习与发展。
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坚持两条原则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两条原则。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有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明确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只是外因,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引起极大的驱动作用,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点。
第二,坚持以育人为主题的原则。教育是育人的科学,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培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站在“教育三个面向”的高度,努力突出育人这一主题,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及功能,认真确定每节课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真正实现一育多得、多育渗透。
2.打好三个基础
为使课堂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必须加强三方面的基础建设。
第一,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很多实验统计结果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异不大,但教育活动的结果却显示出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其原因是个人努力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智力要靠非智力因素来开发。所以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第二,加强学法指导。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也是他们生存的必要内容。学会生存首先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说“授之以法”亦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
第三,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实施“授之以法”、开发智力的根本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以目标引路,靠兴趣搭桥,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3.采取三条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素质教育基本观点的核心。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要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第一,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思维活跃地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上愉快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三点。其一是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其二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后果感兴趣。其三要打破死板僵化、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和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创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运行机制。
第二,构设争创的课堂情境。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而未来的竞争是创新思维的竞争,未来的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竞争的条件,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帮助学生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利用旧知推导新知,促进知识的真正迁移,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心理优势。
第三,制定可达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因此教师要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根据他们的智力差别,针对他们的不同基础,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层次学生,在“可达”的目标激励下共同进步。
4.构建“三段式”程序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或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都有其最基本的格局和自身的规律。所谓“三段式”就是把一堂课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目标导向。目的是为学生实施活动作准备,主要有4项任务:①归纳迁移;②明确目标;③举一示范;④教给方法。
第二,知识实践。目的是坚实旧知获得新知,发展智力形成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在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上下功夫,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或操作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三,整理反馈。可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复习巩固,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零散的感性知识系统化、概括化,使之成理性认识。第二步是教学检验,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一定深度的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其目的一是向学生反馈成功或不足,二是以备教师作下堂课教学计划的参考,这一步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将所学新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过程。